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界不斷探索新的形式與趨勢,以吸引觀眾並提高劇場的長銷率與觀眾忠誠度,在多元化與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也逐漸朝向藝術性與商業性並重的方向發展。因此喊了很多年的定目劇╱長銷製作的經營,在這一兩年也有團隊嘗試地投入。然而,若要這股潮流持續蓬勃發展,仍需一個以市場思維進行營運的劇場作為基礎。為此,在文化部的協力與推動下,坐落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的大禮堂展演空間,將於今年4月1日起,由大清華傳媒率領團隊進駐,以「PLAYground空總劇場」為名,為台灣打造一個以長銷劇場節目為主軸的中型民間劇場。
事實上,這是以南村劇場經營3年的基礎所打造出來的平台。身兼南村劇場與空總劇場的主理人,大清華傳媒總監製馬天宗表示:「(會經營)南村劇場,是我在國外念書時得到的啟發。」他回憶,當年學校有個完全由學生主導的劇場,每週都有新劇本,也由同學進行表演,他也由此體會到激發新意的可能。後來在百老匯工作後回國時,就被問及在台灣做商業劇場的機會,但他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可供長期商業演出的)劇場。」因此這個理想,是他多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
2020年南村劇場開幕,他一方面嘗試新創、新作品的實踐;另一方面,也因作為一個民間劇場,南村劇場有自己的彈性,因此能夠長遠規劃。最好的例子就是從2021年起與活性界面製作合作外百老匯音樂劇《LPC》長銷,在2022年連演139場締造台灣目前連續單一劇目最長連演紀錄,在今年,他們也嘗試將南村的know-how轉到空總,尋找約300到500座位的空間經營。期待在這個實驗氣氛濃厚的空間,能夠串起觀眾、市場與產業,讓台北有更多商轉的空間。
「PLAYground 空總劇場」原名「中正堂」,為園區內的大禮堂展演空間,創建於1967至1969年間,現以古蹟模式維護,但建築物的外型與內在都相當適合活化作為劇場演出場地,因此在適度調整後,轉型成一個能夠彈性使用的多功能劇場。幕後有給演員準備的後台,2樓前台能夠提供良好的視線,後方也有館方及進駐團隊的辦公室。
PLAYground空總劇場開幕的第一檔演出,是去年C Musical引進的韓版音樂劇《小王子》中文版。今年3月初中文版在首爾大放異彩,演出18場吸引超過5000人次觀賞,大受好評,連韓版演員及劇組都相當驚豔。C Musical藝術總監張芯慈認為:「韓國商業劇場已經非常成熟,這次去也同時學習了接下來6週36場演出要怎樣在PLAYground經營,並與觀眾溝通。」成立C Musical後,「我就很希望音樂劇可以走入生活。」張芯慈比喻:「便利商店也不是一夕間就將雜貨店都打倒了,它還是很需要密集地存在,觀眾才會習慣這個特質,然後走進劇場看戲。」
當然,這個新場地也不一定只演音樂劇,嚴肅的戲劇、相聲等等都可以上演。PLAYground內容總監陳午明也表示,劇場內可以有多種彈性,樓下可以因應舞台的演出擺設圓桌、提供酒水,樓上也可以開放布置倆倆一組的情人雅座。 「想法比較像百老匯的模式,6週內,團隊就是這個地方的營運者。所以除了晚上演出外,白天要辦課程、排練、工作坊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