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地區走勢、消費行為、疫情震盪……
解碼大數據 透析表演藝術產業實況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漸次動盪。不論是從網路使用等軟性影響,到各大國家級場館陸續開幕之硬體層面,或是COVID-19疫情的突發事件,我們面臨著一個高速轉變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是否對自身所處的位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們對產業的感覺,又與事實有多少落差? 本次延續去年之數據分析,以兩廳院售票系統各節目之銷售資訊、各會員之訂單資訊以及會員基本資料為基底,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進行宏觀性的檢視。雖然兩廳院售票系統並非台灣唯一之藝文票券售票系統,但身為最大之藝文購票系統,自對於台灣整體表演藝術生態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另外雖然有大量非會員之購票,但由於會員購票之總金額超過全體系統消費之六成,故會員之分析仍對於消費者面貌之刻劃有一定程度之代表性。 本年度延續去年之分析,對於節目端與消費端皆有所著墨。在節目端關於產值、場次、平均票房等方面,今年度進一步探究各地區之走勢,試圖理解台灣各區表演藝術產業發展之差異。而就會員消費方面,我們延續去年的會員消費習性研究,持續觀察台灣表演藝術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我們亦延續去年程序,探討新設場館與節目排名。就新設場館的部分,今年新增高雄衛武營的部分,觀察高雄衛武營開幕對高雄地區之影響。而就節目排名的部分,由於大型演出之總售票張數自然較高,總排名前十名基本以大型演出為主,因此今年新增中小型規模演出之排名,試圖觀察台灣不同規模演出之發展。 最後,本年度針對COVID-19之影響進行特別探討,試圖分析疫情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之影響。以上諸點雖然僅能就台灣表演藝術產業之總體層面,進行概括式的分析,很難類推至個別節目、個別團體、個別消費者或個別場館的狀況,但至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分析,將量化分析與管理的概念,進一步推入表演藝術產業之觀察、研究與營運中。 文字|高竹嵐 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副教授、前A劇團音樂總監
-
焦點專題 Focus
全台地區 一探究竟
近年各地新興藝文場館興起,為深究總體數據趨勢變因,我們從「全台地區」及「大中小型演出」面向分析提煉,透過差異化數據解讀,看見更多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大中小型演出 加場解密
近年各地新興藝文場館興起,為深究總體數據趨勢變因,除了洞察「全台地區」,另加場「大中小型演出」解密場,勾勒更多可能的數據輪廓。 大中小型演出定義依節目「每場可售票數規模」預設觀察(非以場館座位數規模為定義),可售票數規模參考全台場館觀眾席數預設平均值。 大型:可售票數800張以上 中型:可售票數200~799張 小型:可售票數199張以下
-
焦點專題 Focus
購票行為大解密
每場表演節目都是獨一無二,如何開發觀眾走向劇場,更是行銷人的 永久課題,剖析近7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會員樣貌與消費行為,輔助團隊 及場館在行銷與觀眾對話的各種可能面向。 統計資料以2013-2019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會員登入且實際購票會員數106萬人、售票張數659萬張進行分析。
-
焦點專題 Focus
2019年人氣大排行
想知道2019年觀眾參與熱度最高節目有哪些?以節目分類「現代戲劇」、「傳統戲曲」、「音樂」及「舞蹈」前10名節目;除了節目類別,特別從不同面向統計中小型演出節目排行(依據每場節目可售票數規模定義中小型演出,未包含場館是否開設原有最大觀眾席數之考量),一探2019年觀眾參與偏好趨勢。 中型:可售票數200~799張 小型:可售票數199張以下
-
焦點專題 Focus
是喜新厭舊,還是舊愛最美?
就整體生態而言,作品能夠重演或巡演,是打磨優化與回收成本的機會,而新作品演出則像是產業的研發創新能量,兩者能維持某種平衡比例,生態才是有機且健康。本文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分析報告針對二○一三年至二○一九年在兩廳院售票系統銷售的國內戲劇類節目作品進行分析,從新、舊作的演出規模、演出地區與產值等面向進行觀察與探討。
-
焦點專題 Focus
本地外地看客皆成長 新興劇場帶動藝術消費力
自二○一六年迄今,陸續有臺中國家歌劇院、屏東演藝廳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開幕營運,這些新場館對帶動中南部地區表演藝術觀賞風氣,是否有一定的幫助?透過這次的兩廳院售票系統二○一三年至二○一九年數據分析,可以看到這些新場館的確對開發在地觀眾與吸引外地觀眾上有相當的效益,也吸引了許多首度購票進場的觀眾,著實成為重要的藝術推手。
-
焦點專題 Focus
開幕前後藝文人口流動影響
2016年3月屏東演藝廳開幕、同年10月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2018年10月衛武營開幕,持續關注各地新場館開幕爆發的能量,是否帶動當地及跨區的藝文人口流動?連結「從全台地區 一探究竟」篇章,當表演走向各地區觀眾,呼應數據帶來的線索,答案是否已呼之欲出?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場瘟疫 揭露原本脆弱的產業體質
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困境,並非因為疫情才出現,而是早已出現;其風險結構已存在多時,今天只是透過疫情一次體現。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長期以來資產累積的缺乏,財務風險的承受能力,乃至於前述平均每場票房的遞減趨勢,能否透過這次疫情進行一次大體檢,並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式,提升各團隊在相關財務方面的操作能力,或許是比當前疫情紓困更為關鍵的事情。
-
公視+一起聽音樂:NSO沙發音樂廳 4K超高畫質全球直播
NSO與國家兩廳院、公共電視台三方聯手,由音樂總監呂紹嘉領軍指揮,將共同製播三場以4K超高畫質全球直播的線上音樂會,過程中遵從防疫措施及團員安全為前提,安排了適當編制與多元動聽的樂曲與大家共享,希望音樂成為撫慰人心的溫暖陪伴。
-
2020高雄阿卡貝拉國際藝術節延期 Vocal Asia舉辦全新線上版藝術節「VAFex」
台灣Vocal Asia開發全新線上版本藝術節品牌「Vocal Asia Festival express(簡稱VAFex)」,邀集世界頂級阿卡貝拉大師團隊及亞洲團隊和愛好者,舉辦線上工作坊、音樂會,規畫拍攝特別節目等,在網路上分享彼此的音樂與聲音。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系列活動 在防疫與振興中前進
在台新藝術獎獎項揭曉的倒數階段,每一步都在防疫與振興中前進。藝術的背後,需要眾人的支持,而藝術也讓人們在日常中堅強。
-
北市國與朱宗慶打擊樂團攜手合作 引領台灣樂團持續向國際發聲
臺北市立國樂團將攜手朱宗慶打擊樂團,於五月十六日星期六晚上七時卅分在國家音樂廳舉行「聲東擊西─TCO & JPG網路直播音樂會」,藉由來自台灣美好的音樂,撫慰全球受疫情之苦的人們,並展現台灣防疫成果。
-
衛武營「EUREKA!2.0發現衛武營」 五月作伙探索藝術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PQ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合作五月一日至卅一日的「EUREKA!2.0發現衛武營」,以展覽、演出、創意實驗自造所等形式,讓大眾在場館啟用後,首度一窺衛武營「EUREKA」全貌。
-
劇場界團結舉辦首屆演員甄選會 潛力新星為劇場帶來希望
防疫期間,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全民大劇團、果陀劇場、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共八個表演團隊,共同舉辦「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藉此機會找尋更多的「明日之星」。
-
思想不短路
非常情境下的非常意義、非常藝術與非常改變
有部戰爭老片曾出現這樣的畫面: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慘烈的壕溝肉搏戰時,英軍步兵上了刺刀衝鋒陷陣,身旁還跟著幾位軍樂手面不改色地吹著蘇格蘭風笛,只見德軍一陣機槍掃來,後者應聲倒地!這種行為或許有點傻到不可思議,但他們應該是自認能對戰局做出有意義的改變,而最後英軍的確贏了。只可惜這不是數學,無法用公式演算證明。
-
蜉蝣ㄘㄗ
看不見的泉州城
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望泉州南管音影,因為曾身在彼城,被南音包覆,很難不憶起那周身瀰漫的音暈。即至今年看到泉州「空城紀」,固然無一絲音聲,畫面裡光亮的建物、平整的馬路也恍如異境,我才猛然想起,那個靜好的聲音曾經襯著青石板路叩叩的回音才顯揚。而青石板路,挖個精光,刨骨剔肉,還給了時間。
-
挑戰邊界
實驗劇場已死:實驗劇場萬歲!
馬里內蒂在攻擊大眾娛樂時,故意顯得咄咄逼人,這是因為他想要鞭策藝術家勇於實驗,並抵制迎合觀眾喜好或期待的衝動。他希望藝術家不要用眾所周知的有效方法,而是徹底改革劇場。作為藝術家,為了使觀眾驚奇,我們必須先使自己驚奇。我們必須讓「實驗劇場」繼續實驗。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最近在忙什麼
「最近在忙什麼」──這似乎是稀鬆平常的對話起手式,但經常,我不太知道怎麼聊這件事;常常在想還是來做件T恤,上面詳列近三至六個月乃至年度的工作項目與規劃,參與什麼劇組,順利嗎正在經歷什麼問題?投了哪個補助案,上了或是沒上,知道原因或不知道原因;正在跟哪個場館單位互動;經歷什麼樣的製作技術資源環境系統問題;被什麼人搞到或被什麼人拉了一把;我的感受是喜悅、是不爽、或是厭世、或是欣慰等等(覺得被打敗了/覺得意志堅強/覺得被療癒了/覺得豈有此理)。內容定期更換隨時補充,在各式工作、看演出、大小劇場相關活動的現場穿著,在遇見同業先進後輩友人時,問起:「最近在忙什麼,還好嗎?」派上用場。
-
黑夜白
孩子在睡前拒絕了晚安吻
阿莫多瓦在隔離日記裡,寫下抵抗幽閉恐懼的片單,那些生命為何如此的關聯。我想到他的《痛苦與榮耀》,對於努力生活與愛的捍衛,創作讓人最終明白,命運是禮物。我們孤寂但並非完全地孑然一身,持續的書寫收容靈魂,安放意志,在漫漫長夜裡也可遙想透在地下洞穴裡的天光、一隻鯨鯊背上海波的浮光,引領我們穿越距離,為著下一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