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人力飛行劇團《雙姝怨》 附身、現身、變身於時代裡的故事
舞台劇《雙姝怨》本週由王墨林導演再度執導,邀請朱安麗、鄭尹真及劉廷芳參與演出。不同於首演版本,雙姝分別在上海、台灣的兩個時空、兩段女性情感的對映,主述處於時代的交接、歷史的裂縫、女性意識的啟蒙,他們該如何面對命運的試煉。
-
2019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超領域展演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走向__」為題的「2019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以人文為本,以科技介面為輔觀探世界,一起探求藝術如何環抱不同領域而超領域,匯聚多向度的合作,發現嶄新藝術的未來世界版圖。
-
吳興國率領京劇生力軍 當代傳奇劇場《蕩寇誌》嗨翻國表藝三場館
今年六月剛從羅馬尼亞錫比烏藝術節載譽歸國,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馬上帶領台灣年輕的京劇生力軍們攻占台灣三大國家級場館,本週再次將「水滸108」系列最終章《蕩寇誌》搬上舞台。
-
國表藝第二屆場館共同製作計畫結果揭曉 阮劇團《十殿》入選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屆「場館共同製作計畫」評選結果揭曉,由阮劇團《十殿》脫穎而出,該劇以波蘭名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十誡》與台灣民間傳統「十殿閻羅」驛站式地獄做發想,探討當代宗教倫理下的道德困境與焦慮。
-
朱宗慶打擊樂團培養人才 彭瀞瑩、黃微心獨奏會展現鋒芒
彭瀞瑩與黃微心兩位廿多歲的打擊樂家,接受紮實的專業訓練,成為舞台上的閃耀之星。兩人首度舉辦個人售票獨奏會「再讓我說個故事好嗎」與「微笑是它的劍」,背負著空前壓力,也因此激發出面對挑戰的堅定意志。
-
2019關渡藝術節九月廿日登場 三個月不停歇表演藝術馬拉松
2019關渡藝術節將於九月廿日至十二月一日推出廿三個團隊、七十場節目,來自美國、捷克、德國、伊朗、澳洲、義大利、中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香港等國內外藝術家輪番接力,戲劇、音樂、舞蹈演出熱鬧關渡。
-
《七十三變》揭露「美猴王」人生故事 朱陸豪身世搬上舞台
在京劇、劇場、影視等不同領域中,朱陸豪以「演員」身分演繹了不同的人生故事,但這一回,他要將自己的故事轉變成舞台劇《七十三變》,呈現給觀眾。
-
張婷婷獨立製作《雙城紀事:臺北X檳城》 探索城市記憶
「張婷婷獨立製作」全新年度跨國製作《雙城紀事︰臺北X檳城》,以青年編舞家江毓瑄充滿張力的肢體語言搭配馬來西亞音樂家黃楚原獨特的電子樂器「特雷門琴」,孕育出這支風格獨具的創新作品。
-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壓軸 葛萊美鋼琴少年來台飆琴藝
少年爵士鋼琴手喬伊.亞歷山大本週首度來台,帶著豐沛的思想情感與出神入化的爵士鋼琴演奏技巧於國家音樂廳登場。
-
北市國2019/20樂季「名家慶團慶」九月熱鬧登場
今年適逢創團四十年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九月起以展覽、論壇等系列活動,邀請市民大眾一起歡慶四十周年;九月十日在國家音樂廳的「40.60.80TCO.梁祝.黃河」開季音樂會,更為北市國2019/20樂季揭開序幕。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科技,讓所有人更接近藝術
當卡通《科學小飛俠》中一號鐵雄和二號大明用手錶對話、《霹靂遊俠》李麥克對著他的夥計霹靂車交談的情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早已見怪不怪的今天,科技已經實踐許多了當時人們對許多既有事物的想像。而你是否想過,當你跨進一座廿一世紀的現代劇場,它所提供的服務,又跟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古典劇院,應該要有什麼不同?另一方面,現在我們帶著副眼鏡或甚而是望遠鏡去看演出,也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大驚小怪,那又為什麼要對坐著輪椅,或牽著導盲犬的人進到劇場內,要投以異樣的眼光? 科技的發達,已經為現代社會創造了許多可能與不可能,拉進了人與人的距離,而它在表演藝術的創作中,也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但在本期雜誌裡,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看看科技在劇場的服務上、或甚至是在更進一步的「共融」的理念下,科技將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運用。例如英國國家劇院從二○一四年便與愛普生公司合作研發Moverio AR智慧眼鏡,它未來不只是取代目前泛用的、已經設定好台詞的投影字幕,而是能在演出中即時辦別並且跟上演員的對話,讓演出更貼近舞台上的真實呈現。此外,使用者在戴上眼鏡後,視線可以不受字幕擺放位置的影響,也能讓聽障朋友們不須坐在特別設置的觀眾席,可以依據自己喜好選擇座位,欣賞演出。而在台灣的國家兩廳院,也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所開發,透過語音辨識和字詞辨識的功能的「雅婷逐字稿」帶進兩廳院「實習」,因為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成長的重要關鍵,而成長的前提是需要建置龐大的數據資料。在雙方經過六個月的努力下,「雅婷」表現出色,選字準確率從原本的六成上升到八成五,而日後「雅婷」也將踏入表演藝術的領域,為藝術共融盡一份心力,相信在日後的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都會看到她的蹤影。 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並且感受到他想傳達的理念,而一座好的劇場除了要完成藝術家的夢想外,如何讓所有的觀眾無礙地進入劇場,並提供最容易親近藝術的方式,這同樣也是重要的課題。科技領航、藝術共融是未來劇場的新趨勢,在台灣藝文發展的過程中,身心障礙人士的參與仍未是完成式,但近年積極發展的共融藝術理念,絕對不只是針對前者,更是在深化過程中讓界線流動、拓展領域,擴大範圍至親子、樂齡、青少年等。也唯有讓共融的觀念轉換,成為我們的日常,才有可能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到於每一個人的身上。
-
平心而論
好滋味的晚餐
芭蕾重要的派別俄國的Vaganova、 義大利的Cecchetti、丹麥的Bournonville、巴蘭欽的芭蕾,哪一種是method(方法),哪一種只是style(風格),又是一番歷史考據的辯論,更深入談起這些細節,有點年紀的評審們都好像變成了「憤青」,悍衛著自己的研究心得,引經據典地加以佐證,為飯局增添了不少好滋味。
-
音樂飛行
轉型行政法人,要「轉」成什麼「型」?
幾天前接到某文化局的電話,同仁銜長官指示問我「公部門文化機構轉型行政法人」的事,我話匣子一開就不能自已,讓對方想掛電話而不能;為什麼一提起「轉型行政法人」我就會激動,別無其他,「利弊得失」與「正義」而已,缺乏全面性思維、宣導溝通與配套措施所謂的「方向」「正確」政策,往往只會落得啼笑皆非的「手術成功,可是病人死亡」結果!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敘事,還是觀照?
安娜的巧思,是把舞台搭起三層樓高,地下的中庭,雖有戶外的裝設如噴水器、公共垃圾桶,但也有大衣櫃、室內餐桌椅和重要的一項,地面是室外用的石磚,牆卻是花紋壁紙。而在這個說不出是室內還是室外的空間之上,是建築物外牆和好多住所的窗戶。這些窗戶局部拉上了窗簾,更多是站了住客在旁邊「觀望」樓下中庭裡每個人的一舉一動。 由於這些人沒有被燈光照亮,他們便像隱蔽的偷窺者,只是當劇中的女主人翁因愛上丈夫之外的男人而既罪咎又恐懼,這些偷窺者便多了重身分:至高無上的審判者。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誰要對演出的D day負責?
表演中,發生的相互反應裡,舞監是啟動的觸發者。要成為啟動的觸發者,舞監的預期感、直覺感、也需要通過重複過程積累來學習演員的、設計情境的能量細節。Cue是提示點,之後是發生的事情。所以設計師們(特別是燈光設計),舞監要的不是結論,她╱他需要與你同步去累積相互的默契。所以請跟你的舞監分享你的初衷,讓她╱他能夠在過程中一同理解,最後在最佳默契下完成D day。
-
紐約
非裔劇作家傑作頻發 正面檢視種族問題與權力結構
近年美國劇壇上,非裔劇作家傑作不斷,量多質佳且內容多元,而近期引起話題的作品,更正面挑戰美國種族問題裡最敏感的黑奴及白人掌控的權力結構。如將在九月轉戰百老匯的《奴隸戲》與普立茲獎得主帕克絲新作《白噪音》,將奴隸情節搬上舞台,獲今年普立茲獎的劇作《美景》讓演員在舞台上向觀眾公開叫陣,點出他們身為現有權力結構的維持者,膽識非比尋常。
-
柏林
「舞在八月」新服務 推行「觸覺導覽」與「口述影像」
文化平權已成為世界潮流,讓更多人能親近藝術、體驗藝術,是許多藝術界人士努力的方向。今年柏林的「舞在八月」藝術節也首度正式對視覺障礙觀眾提供了「觸覺導覽」與「現場影像口述」,選了三個節目施行。發起人寇帝斯與其團隊推行GRAVITY ACCESS SERVICES計畫多年,他表示合作的口述員都是編舞家或表演者,熟悉身體感及劇場狀況的他們,更能即席發揮。
-
倫敦
楊維克劇院《樹》 在歡樂派對與悲傷記憶間共舞
由楊維克劇院的藝術總監奎俄瑪與英國知名演員暨 DJ厄爾巴共同創作的《樹》,帶給觀眾特別的劇場體驗。這齣劇從厄爾巴的專輯《曼德拉》出發,故事圍繞著一個在倫敦出生長大的混血青年凱伊羅,跟著他回南非尋根的足跡,觀眾圍著巨大的半島舞台,全程站立觀賞這個透過對話、音樂與舞蹈傳遞的故事。在這短短一個半小時,《樹》讓觀眾在歡樂的派對與悲傷的過往間切換,也提出對特權與身世來歷的辯證。
-
巴黎
表演藝術界人事大洗牌 突顯世代交接的展望與難題
歐陸文化機構於今年夏天陸續更換總監。這場大規模的人事波動不但顯現法國表演藝術界新生代的崛起,也突顯文化部、市政府和藝術家三足鼎立的衝突危機。掌管劇院體系的創作者是否意味著擁有足夠資源,能開創全新的藝術風景,還是被迫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
上海
「一雞三吃」暗箱操作 劇壇黑幕撕開一角?
近期一篇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爆料文章引爆了京滬劇壇乃至整個戲劇界,文中寫出主管大陸戲劇藝術工作的某文化官員熱中創作戲曲劇本,並向各地戲曲院團推薦排演,作品上演後再申報代表專業舞台藝術政府最高獎的「文華獎」,甚至一劇三團演,一本三稿酬,號稱「一雞三吃」雖然目前的爆料尚不足構成內幕交易的證據,但黑幕揭開一角後,接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