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雅嵐(林韶安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梨園戲旦角

林雅嵐 出走傳統 觸探身體的無限可能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2020臺灣戲曲藝術節

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

4/44/5  1430   4/4  19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INFO  02-88669600

二○○六年,江之翠劇場與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以梨園戲結合日本舞踏的美學形式合作《朱文走鬼》,從傳統的可變與不可變中創造古典戲劇在現代劇場的可能。當年在劇中飾演一粒金的演員林雅嵐,原是舞蹈背景,因緣際會接觸梨園戲,又先後前往日本學習舞踏、遠赴印尼學習宮廷舞,並多次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讓梨園旦科的身體特質,融入亞洲各國傳統表演訓練,打破東、西方文化的隔閡,進而探索演員身體的本質。

進入梨園戲世界後 再到舞踏的磨心過程

就讀北藝大舞蹈系的林雅嵐,因李柏君老師的京劇武功身段,而對戲曲產生興趣。在學期間,也向吳素君老師學習旦行表演,學演〈思凡〉。二○○○年前後,北藝大邀請浙崑的汪世瑜老師授課,她把握機會,近距離感受崑曲名家的魅力。在期末呈現時,與汪世瑜老師共同演出〈驚夢〉。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在吳素君老師的詢問下,進入江之翠劇場,但她坦言,「我那時候完全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梨園戲三個字。」

二○○四年,團長周逸昌出於對演員的追求,希望團員們去申請「文基會」的舞踏交流項目。然而,對於剛接觸梨園戲不久的林雅嵐來說,舞踏又是未知世界。到了東京發現,「它是很前衛的東西。」她說:「學習另一個領域的事物,可以更了解自己有什麼,增加自己的可能性。」儘管她去日本時對舞踏沒有概念,仍抱著嘗試的心情。

她坦言,剛開始接觸時覺得非常困難,「我們學舞蹈大部分都是從外形模仿老師,但舞踏完全是在講內在意象,那時候很痛苦。」林雅嵐被要求把自己想像成是一隻孔雀,並想像身上的毛是破破爛爛的,可能有沙子、有土,「我就覺得天哪,我怎麼那麼沒有感知能力!」回憶那時上課的情景,除了巨大壓力外,每次下課都讓她有重生的感覺,「我覺得心很累,你必須讓自己在那個狀態,其實蠻磨那個心的。」與舞踏的「適時」相遇改變了一切,給了她重新看待傳統的方式。

追求內在與外在的和諧一致

她強調,梨園戲是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十八步科母」的基本功要求,在梨園戲裡的每一個動作、步伐都有固定的意思;但舞踏講求的是完全內在的,沒有程式化的問題。「像是我們兩個都同時做這個動作,雖然動作一樣,但我們可能要表達的內在不一樣,光這個姿勢沒有辦法說什麼,這和梨園戲不一樣。」若是如此,那結合梨園戲與舞踏的《朱文走鬼》是如何做到的?

她進一步解釋,「如果要從外在的動作上來分析,的確,兩者在身體上表現出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但舞踏的重點不會是在外在。」舞踏並沒有特定形式,所以在演梨園戲時,不覺得有衝突。若是從表演者的內在狀態來看,「當我專注於舞踏的片段,感覺到自己更下沉,像是沉進水裡,而周圍像是有煙霧,身體變成粒子,彼此呼吸著,投射是放射狀的。梨園戲的時候,粒子聚成明晰的形體,投射比較是聚焦的。」她強調,舞踏講求的是表演者的內在與外在達到一致的狀態,「當我在演梨園戲,若是內在與外在做到剛好的時候,她(舞踏老師)可能也會稱我是一個舞踏手。」

傳統不變的是一直在變

江之翠劇場走的是實驗劇場路線,與其說是保存傳統,應該是從傳統出發,試圖與現代劇場的語彙連結。因此,林雅嵐也多次跟歐丁劇場的尤金諾.芭芭進行工作坊訓練,對她來說,這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由於是非科班出身,林雅嵐看待「傳統」事物時,都保持著懷疑的眼光。像是某些戲曲動作的形成,是出於當時表演者自身的肢體不協調,還是刻意利用不協調的身體,欲達到某種表演效果。她在思考、解構身體動作的過程中,形成屬於自己的身體觀與表演觀。她深信,只要學過不同東西、受過不同訓練,都會留下痕跡。

她也不願把自己歸類在現代或傳統二分的概念裡。不諱言地表示,以前還會常常為了誰比較正統而覺得在意,但現在對她來說,孰是傳統?孰是正統?都不是最重要的。她讓自己單純地回歸到演員身分,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探索身體能力的表演者。「它有個形、目標或屬性,你就要為這個東西做準備。」

同時,她也不特別強調跨界或跨領域。「我接觸到不一樣領域的時候,會互相學習,試著趨近某些東西。就像周老師帶著我們去學舞踏、印尼宮廷舞和歐丁劇場合作,這些都不是要找形式上的跨界。」與此相比,重要的是身為一名表演者,在表演能力上是否能夠持續追求與累積。

《朱文走鬼》強勢回歸  如老友再續情緣

現在的林雅嵐除了是母親,也在大學任教。她打趣說,有時會懷疑現在的自己,還是不是表演者。曾經,她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看以前《朱文走鬼》的演出片段,然後問學生說:「我有沒有進步?」學生們只覺得老師演的一粒金很可愛。

若和當時剛進劇團相比,「那時許多東西都還在摸索,重演的意義感覺像是再續情緣,有再次合作的機緣,會蠻珍惜它的。」除了是久別重逢的感覺,更現實的是,「若有機會讓更多人看到梨園戲的好,重新拿這齣戲來演,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同當年有許多人,因為江之翠劇場、因為《朱文走鬼》而看到梨園戲的美。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大學畢業後加入江之翠劇場至今,2004年獲選第二屆文創菁英,赴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學習舞踏,並參與該團演出。
  • 2006年演出《朱文走鬼》裡的一粒金,該作品獲第五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首獎。2008年起,受邀參與歐丁劇場藝術節,並演出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作品The Marriage of Medea(2008,丹麥)、Ur-Hamlet(2009,波蘭葛羅托斯基藝術節)等。2010年於法國巴士底歌劇院演出《朱文走鬼》。
  • 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近期完成「拉邦動作分析」第三期課程認證。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