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室
-
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受理推薦
行政院為表彰對維護與發揚我國文化有特殊貢獻的人士,每年皆辦理行政院文化獎受獎人遴選及評議工作,並由文化部負責辦理獎項行政作業。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自即日起開始受理推薦,歡迎國內相關學術機關(構)、文化藝術法人及團體踴躍推薦傑出的藝術文化界人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百讀本
書櫃能透露許多秘密。讀者正關心什麼?好奇什麼?以哪些知識建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從他們的書單中皆可窺知一二。本刊特邀14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自家書櫃,精選3本他們百讀不厭的讀物,看這些書籍如何動搖、拆解、重新建構他們看待世界、表演藝術與自我的方式。一切都從閱讀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閱讀,及其所創造的
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曾如此寫道:「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一樣╱把人帶往遠方。」閱讀之於人生,是經驗的想像、拆解與重組;而真正的創造便是「重寫」,因創造就算再獨一無二,仍皆有所本。 在本期封面故事「閱讀,及其所創造的」中,我們不只談書,也談樂譜、舞譜、劇本,從策展人、導演、編劇、作曲家、舞譜教師、聲音演員的閱讀術中,探詢他們從「本」出發「重寫」的創造之道,看這群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如何像讀一本書那樣去「閱讀」所處的劇場與世界,描繪前往遠方的地圖。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雜誌,打開了劇場閱讀
踏入表演藝術的閱讀,可從翻開一本雜誌開始:或從中找演出的介紹,或演後評論,或認識幕前幕後的人物,也可能是藉著日常的觀察切入,找到與劇場藝術搭上線的橋梁這裡,就為您介紹有哪些可以打開劇場的雜誌吧。
-
文化部與OPENTIX合推藝文消費回饋機制 7月1日上線
為支持藝文產業,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部與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合作,推出「OPENTIX紅利點數」藝文消費回饋機制,7月1日正式上線。凡在OPENTIX平台上符合「首次參與」、「二次消費」、「跨域消費」的消費者均可獲贈紅利點數,後續不管是看表演、電影、展覽、聽講座、文創商品等購買行為皆可使用點數折抵,參與越多紅利點數越多,讓藝文消費不只累積感動,也可以有實質回饋。
-
「ISPA臺灣夥伴計畫」徵選表演藝術行政工作者加入 7月15日截止收件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首次與「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ISPA)合作,共同徵選2名台灣表演藝術行政管理人員,加入「2023-2025 ISPA臺灣夥伴計畫」。入選者將成為ISPA會員,連續三年參加國際表演藝術協會每年1月於美國紐約舉辦的年會,建立深厚國際人脈,發展國際交流、共創、合製等不同合作機會。
-
2022 Cultech文化科技共創集智提案徵選活動 最高首獎10萬元等你拿
近來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質化代幣(NFT)等議題非常火熱,越來越多人想投入相關產業,在文化科技領域中,也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加入。文化科技發展協會因應市場及企業需求,邀請有興趣的各位來集思廣益,針對文化科技議題提供最新潮、最有創意的創新提案或解決方針,最高首獎10萬元得主說不定就是你。收件展期至2022年6月8日止。
-
持續推支持政策 協助藝文產業邁向防疫新階段
表演藝術產業具籌備期長,但整年收入僅靠數場演出票房的特殊性,團隊在歷經2年多疫情襲擊多波停演,正逐步邁向正常演出之際,卻又面臨與先前場館受防疫管制截然不同的考驗,包含演出人員確診或需居隔以致演出臨時取消或延期、觀眾進場信心不足等。
-
藝術家請回答 提問徵稿
#嚴俊傑 #布拉瑞揚 #陳勝在 #鄭雅升 #謝瓊煖 期待您的直球對決~來提問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寫音樂劇工作者
一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仰賴的是什麼?是作曲家、製作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音樂劇舞台的背後,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評論到研究等,雖各有各的專業與技術,但這些處在各種位置與角色的人們的工作領域是環環相扣,需要彼此支撐、滲透。究竟這些音樂劇工作者是如何理解音樂劇的語言,將一個點子,透過自己的方法,「翻譯」成觀眾喜歡的樣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式音樂劇再開場!
1987年,台灣第一部原創音樂劇《棋王》誕生。雖然那是一般人對劇場猶然懵懂的年代,但卻借用了這個外來的形式唱了自己的歌、說了自己的故事。從當時算起,台灣音樂劇至今發展了35年的現在,無論是北中南、新舊場館或大小劇院,竟同時上演著各種類型的音樂劇。
-
「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 公開徵集作品
2022年3月15日至5月22日期間,「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將向全球公開徵集具當代視野、獨立原創的前衛作品,入圍作品將於2022年9月在「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 中展映,當中被評審選為優秀作品將可獲得豐厚獎金。參加者可通過Filmfreeway提交作品。現提供PAR 讀者尊屬半價優惠碼「PARreaders」報名參加。
-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將於2022年5月1日至5月16日受理申請,歡迎有志於表演藝術評論者提案申請。
-
2022「為你朗讀Ⅷ」新銳劇本甄選
身體氣象館自2005年承接牯嶺街小劇場之營運後,針對小劇場在整體文化脈絡上的影響與軌跡審慎思索,致力推廣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及創意的形式藝術,並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期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具體深化的文化教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
身體是自然嗎?身體發出的言語,召喚出什麼樣的存在呢?在我們所生活世界中,每一種語言,都如咒語,能召喚出特定的思想與行動。像本期受訪者蘇品文在創作中所暗示的: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身體雖不言語,卻隱藏特定的存在經驗,無時無刻彰顯著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與氣質,因身體關乎族群、文化、時代,有其社會性與象徵意涵。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將以雕刻家黃土水在1921年發表的《甘露水》在2021年重新面世為引,追溯台灣舞蹈家們百年來的身體語言演變。在「摩登女身」中,我們探究了現代舞蹈家們的身體如何在日殖時代成形;並以「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梳理現代舞蹈在台灣的百年發展。從大舞團時代,到中小型團體百花齊放的當代,這群舞蹈工作者們或許性別、背景、族群各不相同,卻同樣有將某些僵固的限制,轉為自由、寬廣表達的能力。因為他╱她們的語言是身體。 編輯協力|Stella Tsai企劃協力|張欣怡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國際論壇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遴選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於2021年8月展開為期3週的線上工作坊,期能挖掘、育成優秀的亞洲製作人與作品,締結跨國共製、巡演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面對不安、變動的新日常,2021年,我們的提問從「為什麼?」轉變為「該如何?」:我們該如何應變未來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應變截然不同的劇場? 在或可稱作表演藝術的虛實整合元年之後,未來,或許我們都將生活在虛擬世界,但人們依然是血肉之軀,表演藝術的「現場」典範尚未轉移,只是有了新的面貌與觀看視角。當我們開始習慣戴口罩、間隔座、實名制、線上看戲、線上演出當生活漸漸步上新日常的軌道,這些務實且急迫的「該如何」提問,更催使表演藝術工作者們進一步思考:在全球深陷兩年的疫情風波,訊息過載,數位轉型加速度的此刻,什麼是我們需要的表演藝術? 「請回答,2021!」特邀來自各領域的10位推薦人選出其2021年度作品,回看過去一年表演藝術的精采表現;此外,編輯室亦精選並專訪6組創作者,他們有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向,卻同樣有靈活且強勁的動能,開展表演藝術的各種觀看、體驗的場所與方式,積極回應時代所拋出的問題,各自尋求階段性的解答,也讓人期待在新的一年表演藝術將開展各種可能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Q:「劇場」是什麼? Q:在隔離的新日常,最需要團隊群策群力的表演藝術,如何在線上跨國共同創作? Q:當數位科技讓「現場」時間與空間失去了意義,尚存在於三維世界的「身體」價值為何? Q:劇場的「現場性」如何被重新認知? Q:技術創新了,內容該如何進化? Q:在數位串流時代,古典音樂現場演出的必要性?音樂家們該用什麼新模式吸引大眾? Q:當遠距線上教學興起,古典音樂的普及推廣課程要如何設計,讓複雜的事也能簡單說? 正是這一連串的問題,推進表演藝術工作者們,用相異路徑探問「劇場」、「現場」、「表演」本質,嘗試為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我們專訪了6組創作者:有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累積多年共創的影像與身體實驗成果,展現成熟的線上展演調度功力;建築背景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舞蹈探問科技介入人類身體與生活的衝突與可能性;也有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嘗試再定義「劇場」與「現場」;編劇吳明倫在田野現場,拿捏創作者的敘事位置,反思田野與內容生產的關係;古典音樂方面,則有作曲家╱策展人趙菁文的跨域音樂表演形式探索,與學者╱作家焦元溥推出線上課程,以寫作者思維調度影像,將困難的事簡單說,掀起古典音樂學習熱潮。 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或許能提供我們探索所處的新時空、新現場些許指引,從而開展自己的解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Q:「劇場」是什麼? Q:在隔離的新日常,最需要團隊群策群力的表演藝術,如何在線上跨國共同創作? Q:當數位科技讓「現場」時間與空間失去了意義,尚存在於三維世界的「身體」價值為何? Q:劇場的「現場性」如何被重新認知? Q:技術創新了,內容該如何進化? Q:在數位串流時代,古典音樂現場演出的必要性?音樂家們該用什麼新模式吸引大眾? Q:當遠距線上教學興起,古典音樂的普及推廣課程要如何設計,讓複雜的事也能簡單說? 正是這一連串的問題,推進表演藝術工作者們,用相異路徑探問「劇場」、「現場」、「表演」本質,嘗試為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尋找答案。我們專訪了6組創作者:有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累積多年共創的影像與身體實驗成果,展現成熟的線上展演調度功力;建築背景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舞蹈探問科技介入人類身體與生活的衝突與可能性;也有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嘗試再定義「劇場」與「現場」;編劇吳明倫在田野現場,拿捏創作者的敘事位置,反思田野與內容生產的關係;古典音樂方面,則有作曲家╱策展人趙菁文的跨域音樂表演形式探索,與學者╱作家焦元溥推出線上課程,以寫作者思維調度影像,將困難的事簡單說,掀起古典音樂學習熱潮。 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或許能提供我們探索所處的新時空、新現場些許指引,從而開展自己的解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2020-2021 疫時風景
全球疫情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