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預兆顯示的命運?!
出身台灣身受西方舞蹈訓練的林向秀與周書毅,與來自西方卻到台灣學太極與武術的舞者情侶Robert Regala與Joelle Arnusch,將以個人經驗再來一次「混東西」,要在中西傳統迷信及古老神秘的恐懼背後,探索顛覆原有的想像及認知。
出身台灣身受西方舞蹈訓練的林向秀與周書毅,與來自西方卻到台灣學太極與武術的舞者情侶Robert Regala與Joelle Arnusch,將以個人經驗再來一次「混東西」,要在中西傳統迷信及古老神秘的恐懼背後,探索顛覆原有的想像及認知。
今年台北兒童藝術節以「世界就在你身邊」為主題,將觸角延伸至歐美等世界知名的偶戲及兒童藝術節,邀請來自西班牙、英國、奧地利等兒童劇團演出,帶給小朋友不可思議的夏日想像。
台北市文化局「藝響空間網」計畫,是最早啟動媒合表演團體短期進駐公有閒置空間的政策,從二○○七年初開始的「圓場O Space」,到今年擴大辦理,讓蘭亭崑劇團、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鬼娃株式會社等團隊陸續找到家。在公部門的補助與團隊自行投資的改造下,營造了這些大隱於市的藝術聚落,這些藝術團隊的進駐,對環境帶來怎樣的改變?而在進駐的過程中,團隊又曾面對怎樣的難題?
此次峇思蔻麗舞團導演Anne-Marie Pascoli帶來兩名舞者,加上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發表盲人舞蹈《靈蕊》的法籍舞蹈家愛蜜莉,與六至八名曾到東京、上海、香港演出的台灣視障表演者進行《鼴鼠計畫》工作坊。明眼舞者將從頭到尾戴上眼罩,與視障舞者一起站在相同的「黑暗」基準點跳舞
三名新生代編舞家卓庭竹、賴翠霜、鄭宗龍,在「嗑東西」演出中,分別從溫潤纖細的女性特質、異國的生活經驗、遙遠誘人的夢境出發,創作出洋溢個人特質的三段舞作。
赴美發展的舞者夫妻檔林文中與王如萍,將台灣成長、赴美發展生活的共同記憶,轉化為輕快簡潔的雙人舞作《舞者日記》,演出由九段舞蹈串成,以地名與心情分段,段落中間將穿插投影或對白,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來描述及連貫全場,用類似紀錄片的形式,真實表達出兩人的生活及思考。
去年一年,國立臺灣戲曲專專科學校附設綜藝團海內外邀約演出便高達三百多場,今年年初更於美、加巡演九十場,二月再到法國參與《八月雪》演出。這次將在新莊文化中心演出的兩小時大型製作「華之韻」,是戲專綜藝團巡演海外百忙之中,特別訂下的國內行程。全場演出由十段節目組成,精采展現如「太陽馬戲團」般的演出技藝。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新作《四色風景》,編舞家分別有著法、德、美、台的生活創作背景,集結多國當代風格,可說是最有「國際特色」的一次演出。三位出身台北首督芭蕾舞團的優秀舞蹈工作者林怡芳、賴翠霜與王美華,今年一起「回娘家」與團長徐進豐共同呈現四齣短作,描繪四人心中各自的生命風景。
除了租用公部門閒置空間作為棲身的家,藝術團隊也接受公部門委託,將公共空間經營成一個延伸劇場創意,實踐文化生活,兼具經營與社會功能的有機場域。台北市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紅樓劇場與牯嶺街小劇場,在團隊的經營下,分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景。而東台灣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更已形成一個融合觀光與藝術的創意空間。
為了讓讀劇深入生活,成為新的全民運動,這次讀劇節設計了「莎士比亞趴趴走」校園活動;而與星巴克合作的「咖啡讀劇宅急配」,只要邀集二十五個同夥報名,準備好自己的馬克杯,郎祖筠、劉長灝、劉亮佐、閻鴻亞、羅北安等講師便帶著香醇咖啡跟劇本直接「殺」到你家,共享讀劇樂趣。
三齣來自不同國家的舞團作品,創作靈感不約而同源自音樂、繪本、文學等經典作品,分別從音樂之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好萊塢名導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牡蠣男孩憂鬱之死》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繪本,以及二十世紀的匈牙利作家Geza Csath傳奇生平中,發掘獨特的精神元素轉化為舞作題材,頗有「向大師致敬」的惺惺相惜意味。
四度訪台,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帶來《純.淨》,舞作以神話為創作靈感,探討經歷浩劫後的人世,充斥著疏離、暴戾、譴責、痛苦,動物本能與理性之間僅存一線之隔。藝術總監溫.凡德吉帕斯仍然延續大膽的實驗風格,舞者強悍且精力十足的肢體語彙,結合舞台表演與影像投射,呈現人類世界真實與虛幻的模糊界線。
現代舞大師安娜.索克洛的作品著重描繪真實人生,如訴說現代城市人內心孤寂的《房間》與省顧二次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夢魘》,都令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欽點」之下,旅美舞蹈家王雲幼將重建安娜.索克洛上述兩齣經典舞碼,讓台灣觀眾體會索克洛舞作的深刻意涵。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