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震洲

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大眾傳播畢。在媒體、出版業服務多年,以表演藝術新聞採訪攝影、全台各地表演場館、藝術節、音樂、戲劇、舞蹈節目等活動記錄為主。目前為《PAR表演藝術》特約網路編輯。

發表文章 91 篇
  • 文化部提升表演藝術倉儲環境補助計畫 1月27日起受理線上申請

    近年,表演藝術團隊遇祝融意外事件,突顯表演藝術團隊亟需有合法、安全、便利與價格合理的倉儲空間。為穩定表演團隊創作能量,並減輕團隊營運負擔,健全表演藝術產業生態,文化部於今(111)年度啟動「文化部提升表演藝術倉儲環境補助計畫」,並自111年1月27日起至3月3日止受理線上申請,歡迎符合申請資格的表演團隊踴躍遞件。

    文字|張震洲
    2022/01/25
  • 孫尚香出現在本劇中,但並不是直接用科技呈現其戰鬥力,而是用京劇「打出手」完成電玩華麗的超現實場景。

    國光劇團《武動三國─她的凝視》 新秀集體亮相京劇武功之美

    國光劇團自2020年籌備至今的新編京劇《武動三國─她的凝視》,終將於本週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3天3場,引領觀眾以不同視角回望熟知的英雄世界。

    文字|張震洲
    2022/01/20
  • 第26屆「臺法文化獎」開始徵件

    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合作辦理的「臺法文化獎」,今年邁入第26屆。本獎項自1996年起每年頒發,並於2006年起將徵件範圍擴及為全歐洲,頒贈「歐洲獎」及「臺法文化促進獎」2獎項,表彰在法國、歐洲及台灣推動台、法、歐文化藝術交流具特殊貢獻的機構或人士。

    文字|張震洲
    2022/01/19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試營運演出團隊合影。

    「試一下,更好」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試營運3月啟動

    坐落於劍潭捷運站旁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於3月至5月試營運,預計於2022年7月啟用,8月正式開幕。試營運期間,將陸續開放室內三座劇場。

    文字|張震洲
    2022/01/11
  • 蘇家賢《途境》

    古舞團製作「三種追尋」 探觸三位編舞創作者蛻變旅程

    古舞團全新製作「三種追尋」,尋找許程崴、林憶圻、蘇家賢三位古舞團年輕成員而立之後的一瞬之光。三個騷動的靈魂,面對未知的一切,用微微光亮探照而立之後,細嚼時間留下的軌跡,從舞蹈中微觀生活,挑戰自我,隨著歲月慢慢展開找尋自己蛻變的篇章,探觸開啟不同追尋的旅程。

    文字|張震洲
    2022/01/07
  • 李寶春大型新編京劇《魔笛》片段彩排。

    2021李寶春魔幻新京劇《魔笛》 全新戲曲體驗

    繼新編京劇《弄臣》的成功經驗,李寶春率台北新劇團打造魔幻新京劇《魔笛》,25日起在台北國家戲劇院盛大演出。

    文字|張震洲
    2021/12/24
  • 國樂合奏中通常只需一台古箏,也連帶影響古箏的專業學習人口減少。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箏峰涵韻」音樂會,古箏獨奏家為樊慰慈。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文字|李秋玫、張震洲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老生是京劇中的男主角,若缺少老生,絕大多數的戲齣是無法搬演的。
    焦點專題(二) Focus

    入門的檻兒與生理的關 角兒養成忒難?! 京劇老生與花臉的傳承斷層

    台灣目前的京劇行當裡,老生與花臉都存在傳承的斷層。老生因故青黃不接,而花臉則始終欠缺,主要是此二者的養成,對演員來說,養成的入門門檻與個人的生理關卡都是關鍵,就算能夠學成出師,現實環境能否提供未來舞台,也還是未定之天

    文字|廖紓均、張震洲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鈴木忠志/導演,首演於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 : 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策展人 周伶芝 看戲筆記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文字|周伶芝、張慧慧、許斌、劉振祥、張震洲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張慧慧
    焦點專題 Focus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文字|張慧慧、張震洲、劉振祥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果陀劇場《解憂雜貨店》
    戲劇

    從劇場IP改編說起的挑戰與困境

    我是很討厭IP這兩個詞的,不知從何時起,又是從哪處莫名的中文世界誕生(也或許是未盡考證之責,找到IP此字初現的源頭),被拿來套用在各種文學圈、動漫圈、劇場圈、影視圈的交互創作上。但隨著IP成為文策院的重點發展項目,甚至也是《PAR表演藝術》列舉的2020年十大現象之一(註1),我似乎也得來面對自己的心魔。

    文字|白斐嵐、張震洲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大甲媽祖回娘家(數位修復版)
    藝@電影

    再現台灣70、80年代風華 TIDF重映經典鄉土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

    黃春明有感台灣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不熟悉,無法與腳下土地連結,導致產生認同危機。於是,他展開深入民間的拍攝計畫,捕捉各地風土民情,希望能為台灣庶民生活的真實樣貌留下紀錄。

    文字|張震洲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歷史每一次的重述,都不再依附於當事者,而濃縮為另一種情感連結的意象。
    戲劇

    劇場的言說與記憶

    在故事即將落幕之際,台上演員口中念念有詞:「棍子、襯衫、麻繩、三合院、獎狀、口香糖、投票箱、手錶、墓碑」為先前每一個史實故事作結。我們總期待著為歷史填補細節,還原真相,但歷史每一次的重述,都不再依附於當事者,而濃縮為另一種情感連結的意象。這是故事被記憶、記憶成為故事的方式。此刻的《范天寒》又將如何成為未來的記憶?

    文字|白斐嵐、張震洲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陳錫煌
    藝號人物 People

    掌中戲藝師陳錫煌 「二手王」的一等布袋戲傳承

    八月廿日,九十歲的陳錫煌獲頒第卅九屆的「行政院文化獎」,對一生奉獻給掌中戲、晚年專注傳承的他,又是一項無庸置疑的肯定。身兼「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是全國唯一雙項目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藝師,年輕時在「請尫仔」與頭戴衣飾道具兵器的製作上展現了過人的細心與天分,使他獲得「二手王」的名號,而他這些隱默自修出的能力,雖非爆炸式的眩目,在大師逝去繁華不再的傳習年代,卻很有意思地滿足了時代的需求。

    文字|劉秀庭、張震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文字|茹國烈、張震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徐崇育咆哮五重奏
    音樂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致敬爵士創新時代,堅定咆哮精神

    六月十九日,兩廳院以一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線上導聆音樂會」,為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拉開序幕。雖然,先前因疫情減少了演出機會,但在當晚盡興演奏後,老師們直言:「對樂手而言,演出就是養分。」樂手也將延續這份熱情,帶給聽眾精采演出。

    文字|張雅淳、張震洲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倒垃圾》在編導處理上做了不少細膩安排,看似「芭樂」卻會讓人會心一笑。
    戲劇

    拋擲垃圾的弧線

    《倒垃圾》雖在娛樂間提煉出生活況味,也有撫慰人心的企圖與張力;卻在含糊的演唱歌詞、僵硬的舞動肢體與過多的歌曲編排間,被看似流暢卻又過於猛力而感到壓力重重的敘事節奏推著走,因而錯失了原本拋擲垃圾時可以擁有的更美麗的弧線。

    文字|吳岳霖、張震洲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潛力新星甄選會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演出暫停舞台不落幕 八團聯手尋找舞台新星 側記「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文字|陳淑英、林韶安、張震洲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一道料理上桌的過程,暗喻著一家人的關係。
    戲劇

    以情感泉湧,包裝冷漠之心的人們

    鬼影不只出現在三人各自的房間/故事,編劇蔡志擎在許多層面不斷重複「鬼」的意象,意圖表現人被看不見的事物撼動自身處境的狀態。然而,作為導演的蔡志擎,在詮釋上反而過於保守。他與設計群並未抓住不斷重現的「鬼」,以劇場語言重新表達。所有不可見,最後僅透過文字與語言暗示,而寫實基調的詮釋,則削弱了劇本所欲表現的議題。

    文字|張敦智、張震洲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紅衣女像女性監獄電影中的那位享受虐待犯人權力的可恨總管,除了剝光女犯人衣服,還對犯人逕行身體姿勢矯正催眠。
    回想與回響 Echo

    暗黑女性監獄的遊魂惡夢 河床劇團《無眠夜的微光》觀後感

    態度大轉變的機靈的紅衣人,現在居中討好先前一直頑強抵抗的受害者著藍衣的犯人代表,另一邊是呈現呆滯一直被催眠的粗魯有點像武裝警察加害者。心中也快速閃過一念,那會不會是紅衣人背後真正主謀?這個無感或呈現呆滯狀態的粗魯男性,被人以奇怪的灰色不明液體一次一次地噴灑,直到噴滿全身,他將變成石塊?他將被逐漸腐蝕?我們可能會閃過許多聯想及一些隱約的報復快感。

    文字|黃海鳴、張震洲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