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乃文
劇評人
-
舞蹈
我們孤獨有錯嗎?
由牯嶺街小劇場策畫的台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策展主題清晰:「身處當今『全球化』,表演藝術在西方強勢文化下,亞洲文化保有『在地性』就是保有主體性。」使我忍不住檢視今晚的演出,顯現了什麼「亞洲性」或「在地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認同之路
站在分裂的國度 觀照創傷的靈魂
一個全球飛行巡迴,一年待在家鄉不足三個月的離鄉遊子,他的自我認同有多深?勒帕吉說:「一個人從外面看自己,會比從未出國看得清楚。」他認為自己絕對屬於魁北克,但他反對自我封閉的本土主義,對世界充耳不聞、閉目不看。作為一個劇場魔術大師,他從不必老老實實回答問題,而從虛實對照和相生當中,解離出對真相更遼闊的理解和包涵。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羅伯.勒帕吉重要創作年表
195712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 1978魁北克戲劇藝術學校(Conservatoire dArt Dramatique de Qubec)畢業。 1982加入定位點劇團(Thtre Repre)。 1984《循環》Circulations,獲魁北克雙週國際劇場節(Quinzain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首獎,從此獲得矚目。 1985《龍之三部曲》Dragons Trilogy。贏得la Fondation du Trident最佳導演獎(1986)、美國戲劇節大獎(1987)、魁北克劇評協會年度最佳表演獎(1987)、渥太華評論圈年度最佳表演(1987)、La Presses年度公共最佳表演(1988)、Gran Festival de laCiudad de Mexico年度最佳製作(1989),被《芝加哥論壇報》選為當年十大最佳表演之一(1990)。 1986《文西》Vinci,獨角戲,自編自導自演。榮獲魁北克劇評協會年度最佳製作獎(1986)、尼庸藝術節(Festival de Nyon)最佳製作(1987)、外亞維儂藝術節Prix Coup de Pouce(1987)。 榮獲魁北克文化協會(Conseil de la Culture de Qubec)創作獎。 1987《測謊器》Polygraph,共同編劇。榮獲多倫多查莫(Chalmers Award)最佳加拿大戲劇獎(1991)、倫敦Time Out雜誌最佳製作獎(1989)。 榮獲地下鐵之星獎(Prix Metro-Star),這是頒給海外最成功的魁北克藝術家之獎。 1988《地殼板塊》Tectonic Plates<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堅持手工業,抑或邁向高科技?
當「數位」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科技,一向強調文化、創意與風格、因而很「手工業」的劇場,是否也已經邁入「數位」的世界?嚴格說來,在台灣,數位科技成為表演元素是二○○○年以後的事,這個正在發展中的科技趨勢,如何影響台灣的劇場設計,以及創作者的劇場思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與文本 分合與變奏
劇場與文學分家,可說起自現代劇場拋棄文本、導演取代劇作家地位以後;劇場與戲劇分家,也等於與文學分家。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發展未滿百年的劇場,越來越頻繁向文學借用題材、意象,或直接搬用文字,只是現代劇場運用或再現文學的方式,已與從前迥然不同。
-
戲劇
甜味的殘酷,軟化的批判力
血如噴泉的經典畫面出現了,源源滾出兒童遊樂場的那種塑膠紅小球,顏色鮮豔,但毫無殺傷力。或許我不該挑剔,因為我們無論本能或教養都戮力迴避著殘酷,不過最後同樂會般年輕無敵式的謝幕方式,讓好不容易沾上心頭的一點血痕抹消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