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焦點專題 Focus
指揮家沖澤和佳即刻救援,放手讓齋藤紀念管弦樂團歌唱
沖澤和佳(Nodoka Okisawa)作為日本當代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自2019年在貝桑頌指揮大賽奪得首獎、樂團獎和觀眾獎後,迅速成為國際音樂界的焦點。她目前擔任京都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並於2023年成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的首席客席指揮,成為此一音樂盛會史上第一位擔任此職位的女性指揮家。從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的粉絲到指揮這個樂團,她的內心經歷了巨大的轉折。 聽著!這是我們的音樂! 訪談當時,沖澤才剛演完「管弦樂音樂會B」,回想當時,她不掩興奮地說:「音樂會進行時,所有的團員都非常聚焦、所有人都希望讓這場音樂會成功,並且獻給小澤征爾。在台上,我感覺到了團員非凡的熱情。」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對樂團來說意義非凡,然而沖澤感慨:「諷刺的是居然由我來指揮這首樂曲,而且是在這麼少的排練之下。我現在因為懷孕,身體狀況並不是這麼地好,我們甚至取消了著裝彩排,對我來講壓力也很大。第2號交響曲就比較輕鬆一點,指揮時我可以看得見整首樂曲的全貌與結構,感覺得到不同。」 此外,因指揮家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在開演前身體不適不克前來,而突然接到邀請要緊急代打的她,也很快調整好心態。在情感上,她是想要支持這個樂團的,但是在音樂上,她卻感到「是團員在支持我!」通常,指揮必須帶領大家演奏,可是在彩排當中,她卻從樂團的聲響中學了很多。「特別是布拉姆斯第1號,音樂常常不是我自己的詮釋與節奏。有時我必須掙扎,但他們是如此地猛烈不過我最後並不是妥協,而是被說服了音樂的走向,並且非常享受。」沖澤笑道:「每當我給他們一點的節奏空間時,團員的演奏就開始『唱起歌來』。也許是小澤建立起來的傳統吧,那特別的歌唱性令人驚豔!」 這是她兩年前來指揮時所不知道的!當時她已經驚嘆這是個世界性、超厲害的樂團了。今年演出「管絃樂音樂會A」令人滿意,但「管絃樂音樂會B」讓她認為自己是「太小看他們了!」事實上,因為家人收集很多唱片,再加上常常聆聽SKO演出的緣故,沖澤自小也是SKO的粉絲。所以到有機會指揮這個樂團時,即使原始成員已經不多了,她還是能聽出樂團獨具特色的聲響。她笑說:「他們帶著驕傲演出,似乎在說:聽著!這是我們的音樂。」她非常喜歡樂團這樣的態度,「這不是常有的,
-
焦點專題 Focus
辦派對、揪遊行、送音樂到你家 打造松本的「在地」盛會
走在松本街道上,隨處可見藍底金色的「M」字,這是小澤征爾的親筆書寫,既是松本(Matsumoto)的縮寫,也象徵著日本北阿爾卑斯連峰的壯麗外型。如此的連結,顯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OMF)不僅提升了松本這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地位,還在全球推廣了日本古典音樂的發展。但若說這個音樂節有什麼樣的獨特性?只要到訪松本市,便能立即體會這是一個具有「在地感」的盛會,整座城市都彷彿因為音樂節的到來而歡欣鼓舞著。 除了正式演出外,音樂節的活動也將音樂會推廣到各地,例如「送音樂到家」(Demae Concerts)讓音樂家們會前往松本的醫院、養老院和身心障礙機構演出。沿街行走,可以看見餐廳、店鋪、商家等,也以音樂節為主將櫥窗裝飾得美輪美奐。一路上,到處都能看到以小澤征爾照片為設計主題的旗幟飄揚,像在對每位路人打招呼,而每個角落,還能隱約聽到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演奏的交響樂曲伴著腳步進行。在這期間,遊客還能有機會免費參觀當地景點如松本城、開智學校博物館、松本市美術館、松本民藝館等地。
-
焦點專題 Focus
不讓這個夏天與過去不同
今年夏天,對於小澤征爾的女兒小澤征良來說,是一次充滿情感和挑戰的過程。踏上前往松本的火車,心中滿是不安。這座城市承載著她與父親共同度過的時光,然而,今年的音樂節,父親已不再同行。記得5月底時,小澤征良一個人來到這裡。當火車廣播響起「松本到了!松本到了!」她踏出車站的那一刻,淚水無法抑制。「我已經連續32個夏天都在這裡,所有的回憶、聲音全湧上來」小澤征良深知,這個夏天注定與過去大不相同。 以新的開始度過這個艱難的夏天 「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開始。」走進他們曾經與父親在這裡待過的房子,那份空蕩與孤寂幾乎讓她無法承受。過去4年這裡曾經有父親、有兒子、有狗,很熱鬧、也很吵,如今沒有了父親的醫療床,沒有了護理人員的身影,房間裡的空白都刺痛著她的心。「那對我來說實在好難好難,我完全說不出話來。」小澤征良站在空房間中,懷疑自己能否度過這個艱難的夏天。 第二天天亮,陽光照進屋裡,她翻開從東京帶過來的相冊,那些曾經與父親一起度過的珍貴時光重現在眼前,帶給她點點滴滴的安慰。只是聽到樂團彩排,那熟悉的旋律彷彿讓她回到了從前,再一次,她忍不住淚崩,強烈的情緒讓她簡直無法呼吸。為了不打擾現場,她只好嘗試離開現場,但當她拿掉眼鏡整理時,卻逐漸地找到力量。「我的視力不好,沒有眼鏡時一切都是模糊的,但望向舞台,我卻似乎可以看見我父親在指揮,甚至可以聽到他在呼吸、在跟團員說話。」小澤征良體會到:「我父親也許身體上不在這裡,但不代表他精神上不在。」
-
音樂 威爾第最後鉅作 「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
《法斯塔夫》 多重卡司帶來笑聲與深思
臺中國家歌劇院將於2024年10月底推出威爾第晚年巔峰之作《法斯塔夫》,這齣笑看人生的歌劇改編自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婦人》,以自負又貪婪的法斯塔夫為中心,描繪了一個愚蠢騎士如何自以為能騙取兩位貴婦的財富,結果卻反被玩弄,笑料百出。這次製的作由東京新國立劇院原版搬演,從舞台設計到道具,皆細緻還原17世紀的英國風情。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8齣歌劇,但《法斯塔夫》是他少數的喜劇作品。這部歌劇大膽顛覆了傳統歌劇公式,不再依賴詠歎調和大合唱,而是以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形式,強調角色之間的對話和情節推動。邱瑗表示:「《法斯塔夫》可以說是『歌唱的莎士比亞喜劇』,其中的音樂性與戲劇性相輔相成,並且影響了後來浦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正是這些嶄新的創作手法,讓《法斯塔夫》成為歌劇史上經典的幽默鉅作。 多重卡司陣容值得期待 這次演出的重點之一是多重卡司陣容,特別是法斯塔夫和福特的雙角色安排。義大利男中音路奇歐.蓋洛(Lucio Gallo)來台演出過兩部歌劇,傑出的表現,讓他在台灣已有很多粉絲。蓋洛曾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演繹法斯塔夫,經驗可說是相當豐富,他幽默地指出,法斯塔夫這角色離不開自己那圓滾滾的肚子:「近年來一些導演認為法斯塔夫不需要假肚子,但他的滑稽點就是他的體型,所以我需要那個肚子。」另一位法斯塔夫扮演者塞吉奧.維塔萊(Sergio Vitale)也分享,減重40公斤後他第一次需要裝上假肚子,這種反差讓他覺得角色更加滑稽。 除了法斯塔夫,福特這個角色同樣具有挑戰性。福特在劇中是個嫉妒心強且不苟言笑的人物,飾演者陳翰威與丁一憲則表示,如何在幽默的背景中保持這樣嚴肅的形象,對他們是個全新的挑戰。飾演艾莉綺一角的則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森野美咲(Misaki Morino)與林慈音,兩位女高音將以各自的經歷和風格詮釋這位靈動的角色,讓每場演出都充滿獨特的魅力。
-
焦點專題 Focus 激勵全球年輕指揮的創新舞台!
3個重點,解析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香港中樂團自2011年起舉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活動,十多年來已成為國樂界中一個深具影響力的發展平台。此一賽事配合香港中樂團長年舉辦的指揮大師班,在發掘新一代的國樂指揮家、推動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之餘,透過精心策劃數輪的競賽、邀請來自各地專業的評審指導及國際性音樂交流,已大大提升年輕指揮家的技術與藝術表現力。綜觀長年來的培育歷程,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項重點: 重點1:比賽平台的國際化與高水準競爭 作為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國際比賽,香港中樂指揮大賽歷年來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指揮家參加,也成功地完成了前3屆賽事。2019年,第四屆比賽初賽於上海舉行後,因疫情延宕至今(2024)年才完成。雖然辦理時間不得不延長,但如同前幾屆,比賽期間內選手需在短時間內駕馭不同風格的國樂作品,做出音樂上的解讀和演繹,展現他們的指揮技巧和音樂理解能力,而比賽的多樣性和競爭激烈性,則讓選手有機會在國際音樂環境中展示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 重點2:專業評審和深度指導,激勵創新與多元發展 比賽的評審團成員由國際知名的中樂指揮家和作曲家組成,他們的反饋對年輕指揮家的成長至關重要。例如在比賽中,參賽者需在有限時間內排練和指揮指定的作品,並接受評審團的現場點評。這種實戰與反饋的結合,有助於參賽者在原有的基礎上,短時間提升技術能力,也讓他們在專業指導中獲得寶貴經驗和靈感。再者,香港中樂指揮大賽強調音樂表達的個性和創意,設有多個特別獎項,除了選出前3名外,更依據在地精神,選出包括「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最受觀眾喜愛大獎」(由觀眾現場投選)、「最受團員喜愛大獎」(由香港中樂團團員投選)及「最受媒體喜愛大獎」(由相關業界投選)。2024年的比賽中,來自台灣的年輕指揮黃蔚傑,在數個賽事環節中憑藉其創意和熱情的指揮風格,不但贏得了第一名,更榮獲了「最受觀眾喜愛大獎」和「最受媒體喜愛大獎」成為此次比賽的三冠王,展現了其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與技術的競技場
國際賽事如何規劃?三階段發掘中樂指揮人才
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是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比賽,旨在發掘與培養新一代中樂指揮人才。此次大賽在決賽前經歷了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有嚴格的選拔和評審程序,為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升技藝的寶貴平台。 初賽、複賽:篩選優秀人才 本屆的初賽於2019年疫情前完成,根據參賽者於2019年10月底前提交的影像資料進行評審,由評審團於2020年1月底前公布入選複賽的名單。最終從初賽選出的27位參賽者中,因各種原因,包括找到教職或成為樂團的駐團、助理指揮及健康因素等等,僅有20人持續參加之後的賽事。 複賽於2024年7月中在香港中樂團演奏廳進行,由香港中樂團演奏。複賽分為兩部分:參賽者需先指揮指定曲目,接著透過抽籤形式指揮兩首樂曲其中之一。各階段的評審委員雖略有變動,但聯合主席由前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澄雄及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卞祖善擔任,以示公平。
-
焦點專題 Focus 精采決賽全紀錄!
明日之星黃蔚傑奪冠,三冠榮耀收官12天賽程
2024年7月27日,香港中樂團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決賽音樂會。此次公開決賽不僅是參賽者們展示指揮技巧的高光時刻,也標誌著為期12天的賽程和學習過程的完美收官。在這段期間,評審們的專業點評及香港中樂團的精湛演奏,讓參賽指揮們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X行政 強強聯手!
閻惠昌與錢敏華攜手領導,打造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的成功之路
香港中樂團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自創辦以來,已成為世界中樂指揮界的一大盛事。這項比賽能夠成功舉辦並贏得廣泛關注,離不開藝術總監閻惠昌和行政總監錢敏華這兩位最佳拍檔的合作。在兩人的共同領導下,香港中樂團的行政和藝術團隊相互配合,完成了這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前者憑藉深厚的音樂知識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規劃出嚴謹的比賽流程和高標準的評審機制,確保比賽的公正性和專業性;而後者則利用其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帶領團隊有效協調各項工作,從細節入手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兩人的默契合作和團隊的高效執行,使這項比賽成為中樂界的重要平台,不僅推動了國樂指揮藝術的發展,還讓眾多年輕指揮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堅持公正與專業,也熱切關懷與指導 作為比賽主席,閻惠昌雖然在比賽的策劃與執行過程中承擔了重要角色,但他從第一屆以來即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從未參與評分,以避免任何利益衝突。即使如此,他仍舊在每個環節從旁觀察,特別在參賽者一致認為最困難的「揪錯」,閻惠昌表示:「這個環節壓力很大,各種狀況都有,包括漏拍、力度、表情、是否輪指等問題。這環節是對指揮基本功的一個重要檢驗,指揮的能力靠的是經驗和在學校裡的基礎訓練。」這一階段的比賽,無論是選擇速度的拿捏還是樂團中不同樂器之間的協調能力,都考驗了指揮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音樂理解力。 對於參賽者的表現,閻惠昌也充滿熱情和支持,無論是成功進入決賽的選手還是未能晉級的優秀人才,他都積極地給予關懷,並為惜才付諸行動。他笑著說:「我還主動寫訊息給對方的院長!」提攜有潛力的年輕人,並強調「這個孩子不能浪費,我們一定要給他時間!」 在與參賽者的互動中,閻惠昌認為指揮與樂團的關係是一門藝術與溝通的哲學。他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從年輕時對樂團團員嚴厲直接的態度,到受到其他指揮家的影響而逐漸轉變。「卞祖善老師說過,樂團就是指揮的衣食父母,指揮要懷著感恩的心來與團員合作。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閻惠昌表示,指揮需要懂得尊重樂團團員,才能真正帶領他們在音樂中達到共鳴。 音樂與行政總監的默契,成就大賽的完美 除了對藝術的高度要求與支持,香港中樂團能夠辦出這麼成功的比賽,還得益於閻惠昌與行政總監錢敏華之間的良好協作。錢敏華謙虛地
-
音樂
朱團擊樂劇場《六部曲》 開箱6種不同的驚喜
2024年10月,朱宗慶打擊樂團將推出全新的擊樂劇場作品《六部曲》,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並巡迴至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與高雄衛武營歌劇院,共計10場。這場演出由是自2010年「擊樂劇場」概念誕生以來,朱宗慶打擊樂團首次完全脫離戲劇文本,以6首技巧高超且各具特色的打擊樂曲,搭配燈光、影像、舞台與服裝設計等劇場元素,呈現給觀眾一場結合音樂與劇場的全新視聽體驗。 創辦人朱宗慶解釋了《六部曲》創作的背後動機與過程,他指出,早在2010年之前,朱團已經在跨界演出中嘗試將打擊樂與劇場結合,然而,直至2010年才開始明確地將這種表演形式命名為「擊樂劇場」。他表示,過去的作品如《木蘭》和《泥巴》曾以戲劇文本結合音樂演出,受到了觀眾的好評,但這次《六部曲》完全拋棄了文本,回歸到以音樂本身講述故事的初衷。朱宗慶說:「很多人會問,為何不用音樂廳來演出這樣的作品?這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我們回到最原始的思考,探討打擊樂的本質。」
-
音樂
「台灣的聲音III」 紀念李登輝總統的深遠貢獻
將於9月中登場的「台灣的聲音III向李登輝總統致敬」音樂會,由許遠東先生暨夫人基金會、李登輝基金會和白鷺鷥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以音樂形式紀念李登輝總統對台灣的深遠貢獻。本次演出將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和台北愛樂合唱團,並特邀小提琴家蘇顯達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許遠東先生暨夫人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治平表示,「台灣的聲音」計畫始於2009年,當時在基金會董事陳郁秀的建議下成立,旨在推動台灣優秀作曲家的新創作、首演與後續演出。該計畫已分別於2013年和2018年成功舉辦過兩屆,而本次則邀請到作曲家金希文,以交響曲形式向已故的李登輝總統致敬。許治平說:「李總統生前對藝文藝術對台灣有深遠的貢獻,因此以音樂的方式來紀念他。」突顯了李登輝總統對台灣文化藝術的熱忱與貢獻,並體現出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的重要性。 許治平表示,當年李登輝總統轉回台大唸書時,許遠東也正好考進台大,一個念農業,一個念政治。兩人畢業後雖然進入合作金庫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兩人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興趣愛好,如音樂、閱讀、溫泉和高爾夫等,這些共同興趣讓兩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音樂會的靈感源自李登輝總統贈送給許遠東總裁的結婚禮物一張1955年由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演奏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黑膠唱片,記錄了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深厚情誼,也成為本次音樂會策劃的起點。 受邀創作本次交響曲的金希文分享,創作過程中他深入研究了李登輝的著作和演講,特別是李登輝強調的「對台灣人的關懷不是只有形式的改變。本質沒有改變就沒有意義」。這段話讓他深受啟發,成為創作的核心精神。他表示,前3個樂章的創作相對順利,但第4個樂章需要大合唱來表達李登輝總統的思想與信念,因此遲遲未能完成,幸虧其夫人盧佳芬以台語撰寫詩詞,成為合唱的基礎。盧佳芬提到,在陪伴丈夫創作時也跟著閱讀、思考,由於有寫筆記的習慣,所以就整理成為詩詞。這些詩詞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內涵,也透過大合唱形式,表達了李登輝對台灣和台灣人的深刻情感。
-
音樂
迎來大師梵志登 長榮交響樂團再創新局
台灣的古典樂迷即將迎來一場音樂盛事世界級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將於11月22日和25日分別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及台北國家音樂廳,為長榮交響樂團指揮2場世紀首演音樂會。這場名為「梵志登與長榮交響樂團世紀首演戴奧尼索斯的沉思」的音樂會,不僅標誌著梵志登大師首次與台灣樂團合作,也為長榮交響樂團在國際樂壇上帶來了新的突破。 梵志登的到來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志登,擁有超過40年的指揮經歷,曾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巴黎管絃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及倫敦交響樂團等知名樂團的指揮,且以其精湛的指揮技藝和深厚的音樂造詣著稱。甫接任首爾愛樂(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樂總監,2026年起也將任職法國廣播愛樂(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音樂總監。此次他將首次在台灣亮相,帶著其獨特的音樂視野和指揮風格,為樂迷帶來全新的音樂體驗。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
從青年軍到國家隊! NSO以職業樂團規模,培養年輕音樂家
樂團的排練與演出,所創造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訓練和團隊合作的學習,更能夠讓志同道合的青年學子們因為有音樂相伴成長而拉近彼此距離。為此,NSO音樂總監馬寇爾自2022年1月上任後,便積極結合在國際間參與青年音樂活動的經驗,將各國樂團培訓青年音樂家的方式帶進台灣,在各方的協助下於隔年創立NSYO,於每年寒暑假期間招募國內外優秀青年音樂家進行密集排練與課程,同時也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同台巡演。 NSYO成員經過嚴格甄選,有90%皆為台灣學子,另外10%亦有獎學金及特定捐助保留給外籍學生,從第一年便有來自新加坡、日本的年輕音樂家參與,今年再加入泰國、美國的成員。因此這次的國際巡演,除了有在地青年演奏家向國際樂壇展現外,也建立與世界的連結。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導師現身
NSO首席手把手,傳授畢生經驗
一般來說,學樂器的過程大多是獨自練習,因此對於獨奏的表演多半沒有太大阻礙,只要將自己的樂曲練好即可上台。然而加入管絃樂團卻是截然不同的,與同儕一起演奏的速度是否一致?能不能讓自己的聲音和諧地融入群體?能不能適應不同樂器的聲響並與之連結?會不會看指揮的手勢?甚至上下台的儀態、敬禮、喝采等等都是嶄新的體驗。 為此,樂團在NSYO培訓前期派出各聲部首席協助,先由他們擔任分部老師指導學員,幫他們準備妥善後再交給音樂總監馬寇爾排練。在這過程中,老師們傾囊相授,將多年來在樂團工作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手把手地傳給下個世代。尤其國外巡演由代理首席鄧皓敦、長笛首席安德石及單簧管首席朱玫玲在台下盡責地照料,如同教練一般,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 「在樂團裡面演奏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朱玫玲觀察,每個學員都有不一樣的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嚴謹,因此一開始合奏一定會有落差。常有人堅持照著樂譜演奏,覺得自己才是對的!但她強調:「沒有人是對的,要合在一起才是對的!」學生們練樂器時,所見的大多是樂譜上的音符、速度,但他們常忘記方向感、音樂性與大小聲等。好比一個人的弱音跟10個人一起的弱音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跟別人相互調配,這樣才會有好的聲響出現。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現場直擊
「夢響・巡禮」音樂會!聽見NSYO年輕熱血
即使是青年團的音樂會,樂團所排出的曲目也相當具有水準,並且與職業樂團的規模相仿。不但有傾向當代曲風的作品、邀請獨奏家演奏協奏曲,下半場更有兩首純粹給年輕音樂家們展露所長的樂曲。在每首樂曲中,不但能聽見年輕音樂家們賣力的演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團結一心、亟欲將樂曲表現完美的凝聚力。如此青春活力的表現,是頂尖樂團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首先演出的場地在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的音樂廳,這所學校創立於2003年,是新加坡第一所音樂學院。該學院的學生相當國際化,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另外一場,則轉往泰國的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College of music, Mahidol University)音樂廳。根據音樂學院院長Dr. Narong Parangcharoen介紹,音樂學院不僅為教學單位,也負責經營音樂廳及駐廳之泰國愛樂交響樂團(Thailan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總監觀點
因為信任,所以放手──專訪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從去年7月成立至今僅僅一年,是個極為年輕的樂團,但在NSO團隊的全力的協助下,成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與國際的年輕音樂家,並且展現出耀眼的成果。樂團邁入第3屆,便在音樂總監準・馬寇爾的領軍下勇敢跨出國門展開巡演,回看這段期間,NSYO的成員們不僅在音樂技術上快速精進,更在團隊合作、個人表現及音樂素養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成長。樂團的每一場演出、每一次排練都像是一場蛻變的儀式,讓年輕的音樂家們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這些累積的成就,不僅為台灣的音樂教育寫下新頁,更成為國際舞台上交流合作的橋梁。 面對風雨,無畏前行 提及今年的巡演,馬寇爾的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今年夏天,樂團在巡演途中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颱風,原本安排好的行程被打亂,演出計畫一度面臨困境。然而,這次意外卻成為了樂團寶貴的成長契機。面對這場風雨的考驗時,所有學員不但沒有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擊倒,反而選擇了堅守團隊,共同度過難關。NSO執行長郭玟岑回憶起當時情景,依然感動不已。她透露樂團調查學員是否要提前回家時,意外發現所有人都選擇留下來,「我們覺得是一個團隊,所以我們就開放給大家登記,發現所有人都不想回家,都想住在一起。」於是行政團隊緊急重新計畫,安排住宿,克服技術難題,這一切雖然辛苦,卻也讓團隊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演出不一定永遠都是簡單的,有時候你得要迎面而戰!也許事情會有轉變,也可能有難關,經過這些才能完成一場音樂會,所以這是很好的經驗。」馬寇爾相信,這樣的經驗遠比音樂課堂上學到的技術更為深刻。這次與颱風的「交鋒」不僅考驗了團員們的耐心與韌性,更讓他們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學會如何應對與適應。那段與風雨同行的日子,成為了大夥兒們最難忘的記憶,也讓彼此之間的羈絆更加深厚。 音樂之外的人生成長 NSYO的成員們,年齡層從14歲到25歲不等。這是人生中充滿探索與迷惘的階段,馬寇爾深知,在這樣的年紀,音樂之外的成長同樣重要。「尤其青少年是非常關鍵的年紀,在這個階段他們常感到困難、有不安全感,有太多問題不知道如何走,也不確定什麼才是好的,所以我們必須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確信自己可以進步。」馬寇爾的話語中充滿對年輕人的關愛與期許。
-
音樂 歡慶20周年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廣邀各大樂團首席來台獻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導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簡稱TC)音樂節,今年已屆20年,為歡慶這特別的一屆,音樂節以「再啟偉大」為題,規劃了數場經典的音樂會,包括兩場室內樂團巡迴、室內樂系列I與II各3場巡迴、一場輕鬆自在場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詮釋權威鋼琴家羅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講的活動。讓樂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餘,更能貼近作曲家深層的構思與內涵。 細數過往,胡乃元表示在TC創立前一年,他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嚴長壽總裁去東部,才開始討論TC的成立與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對音樂節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最初從室內樂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規模,成長到2007年有絃樂團的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沒有指揮的交響曲,「一路以來在台灣做音樂、並把音樂做到最好,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 雖然最初與嚴總裁的起心動念是「把好的音樂從音樂廳帶出去」,但漸漸地,胡乃元也希望「將好的音樂從外面帶進來。」因此他開始邀請外國音樂家來台灣,與本土音樂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適逢20周年,音樂節不僅邀請音樂家,更大量邀請各大樂團首席一同來台演出。如紐約愛樂首席黃欣、 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柳成權、前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單簧管首席趙仁赫等超過10位重量級演奏家。 紐約愛樂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來TC就很驚訝沒有指揮,一般團員不會頻繁地在排練過程中發表意見,但在這裡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後一排成員,每個人都可以在排練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音樂家們非常投入在音樂中。」他在紐約愛樂已經工作多年,但從未有在TC這樣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溫暖的經驗。
-
音樂
NHK交響樂團疫後首度出國 台灣北中南巡演
暌違7年,日本NHK交響樂團(NHK Symphony Orchestra,Tokyo)在文化部「臺流文化黑潮」計畫支持下,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辦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中國家歌劇院(8/23場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8/24場次)協辦,將依序於台中、高雄、台北巡迴登場。 NHK交響樂團成立於1926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交響樂團。成立之初名為「新交響樂團」,直到1951年開始,樂團獲得日本廣播協會(NHK)的資助,始更名為NHK交響樂團,在日本,樂團更被樂迷暱稱為「N響」。其歷任指揮皆為古典樂壇頂尖名家,經歷將近百年的打磨及與國際知名獨奏家合作,如今不但是亞洲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更躋身於國際一流交響樂團之列。 本次領軍來的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來自義大利的熱那亞,是現任丹麥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他於2001年首次指揮NHK交響樂團,並於2022年9月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2023年8月,他的首席指揮任期延長了3年,直至2028年8月。這次巡演的3首曲目是指揮路易西特別為台灣樂迷所策劃:上半場以德國作曲家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揭開序幕;下半場則呈現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5號交響曲。 為了來台巡演,NHK特地挑選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台灣小提琴家黃俊文擔綱協奏曲,演出布魯赫G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黃俊文為艾佛瑞.費雪事業獎及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得主,於2014年替小提琴家宓多里(Midori Goto)代打,與名紙揮家史特拉金(Leonard Slatkin)率領的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轟動樂壇。近期又在美國維爾音樂節(Bravo! Vail Music Festival)為小提琴家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代打亦獲得高評價。2023年正式簽約法國唱片大廠 Nave成為旗下專屬藝人,其第一張唱片於 2023 年10月全球發行:6月甫於Naxos大廠發行當代知名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作品錄音,名氣還在不斷上升當中。 今年是NHK交響樂團繼1971年及2016年後第3度來台演出。據NSO執行長郭玟岑所述:「此次不但是NHK交響樂團疫後第一次出國巡演,也是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首度帶團於海外演出。」而延續2023年
-
音樂 新象「大師系列」邁入第10年
6場音樂會 讓樂迷聆賞滿滿的「舒曼視界」
從2014年開始,新象.藝之美文創所獨創的「大師系列」,在鋼琴家葉綠娜與魏樂富兩人攜手策劃下舉辦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音樂會之後,又以布拉姆斯、巴赫、李斯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為主題規劃,浩浩蕩蕩地演出他們各類型的作品,讓樂迷飽覽作曲家的音樂特色。今年本系列適逢第10年,特別以19世紀浪漫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的舒曼為題,從各個角度呈現舒曼的丰采。除了兩位音樂總監領軍演奏及朗誦表演外,更邀請台灣在國內外獲得優異成績的14位鋼琴家一展長才。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系列發想人暨音樂總監葉綠娜回憶當年的初衷與堅持回答:「這跟我們的教學經驗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她不斷問自己到底要教學生什麼?什麼是對學生有用的?台灣有何多優秀人才,如何培養?學校的教學與實際的藝術表演有沒有連結?恰好當時他們有很多國外的朋友驕傲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學生才彈過全本貝多芬奏鳴曲系列,讓她深思:「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我們不能也這樣做?」尤其鋼琴曲目眾多,但比賽才彈前面兩分鐘,又加上各年級學生完全沒有交流,要怎樣有機會非得讓學生聽完別人的演奏不可?於是他們抱著決心找上新象,「要做別人不做的事情」! 對於今年選定舒曼為主題,魏樂富表示:「我認為『最德國』的音樂家就是舒曼,而且他也擁有最國際化的名聲。」提起19世紀的音樂風格,他說:「大家都認為法國是最浪漫的國家,但在浪漫時代並不是!」他舉舒曼的浪漫為例:「舒曼的文學造詣是作曲家中最高的,他沒有一個曲目不連結到文學,而這個做法也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音樂家。」葉綠娜更補充說明,舒曼與鋼琴家夫人克拉拉對文學的關注從早期的荷馬開始,包括格林童話、莎士比亞等都有收集,而他們的心血也被集結成冊。 5場演奏會分別為「傳承」、「送給心愛的人」、「激情的凝聚」、「文學的舒曼」、「走過一生」。壓軸的「預兆.夢境」則邀請廖嘉宏指揮世紀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之夜,曲目有常見的a小調協奏曲,還有兩首鋼琴與樂團對話般的樂曲。最特別的、也可能是世界首演的樂曲,就是《荒野的男孩》為朗誦與管絃樂團。葉綠娜解釋,樂曲原為柴科夫斯基將舒曼敘事詩的鋼琴獨奏部分改為管絃樂版本,並且將文字翻為俄文創作了《預兆.夢境》這部作品。而這次在管絃樂的伴奏下,魏樂富並不彈琴,而是將自己化為說書人,以德文原文朗誦以及誇張的舞台表現,帶
-
音樂
第5屆JPG擊樂實驗室來了! 3組團隊展現多樣可能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推出的「JPG擊樂實驗室」提供平台給35歲以下的擊樂家發揮創意,將各式各樣的想像藉由擊樂發揮出來。計畫從2016啟動,到現在已歷經8年,累積共21組團隊獲得團隊的陪伴與實踐。今年已達第5屆,共有3個團隊將於今年8月進行正式的成果發表。 計畫主持人朱宗慶回想自己創團時,也才30幾歲,年輕人有機會憑著想像創作,那種衝動、期待、挫折等等,都是真實而有意義的!他說「JPG實驗室」的重點在於「陪伴」,提供這個平台是讓年輕人自由作夢。過程中他常勉勵參與的團隊:「『不要怕失敗!』害怕失敗的話,過程就會保守、就不會成長。探索的過程都不容易,不累、不放棄,人生往前走就是!」看到以往參加過的團隊逐漸成長,他也欣慰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們繼續這個計畫的原因。」
-
音樂
世界合唱美聲齊聚 2024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繽紛開展
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年度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簡稱TICF)將於7月底到8月初盛大舉行。本屆除了台北愛樂合唱團之外,更將邀請來自印尼、挪威、西班牙與台灣本地的10餘個團隊共襄盛舉。除了開幕及閉幕音樂會外,更將舉行巡迴全台的系列音樂會。除了表演外,台北國際合唱大賽(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Competition,簡稱TICC)也將如期展開。 今年的團隊不可小覷,由全世界最具分量的「世界合唱大會」去年精選出的10個團隊中,即有來自印尼、西班牙巴斯克及台北愛樂共3組團隊將在台北亮相。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古育仲介紹,來自印尼的巴塔維亞合唱團(Batavia Madrigal Singers)團名取自雅加達的古地名,20年前才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他們就來過台北表演。之所以相隔20年未能再度訪台,是因為他們在各個不同比賽頻頻得獎、各地邀演應接不暇。該團最高的榮譽是得到歐洲合唱大獎賽總冠軍,這個獎項非同小可,因為是將其他不同比賽的冠軍集合起來再比一次所得到的,所以可說是「冠軍中的冠軍」。除了演唱西方宗教歌曲,該團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綜合印尼文化與流行歌曲,並且活潑地載歌載舞。古育仲回憶:「2004年來台時,他們邊唱還邊做大車輪的動作,非常震撼,台下觀眾是歡呼尖叫,難以置信。」 來自挪威的女生合唱團Cantus在歐洲女生合唱團隊中享有盛名,後來爆紅的原因是,動畫片《冰雪奇緣》第一、第二集開場的合唱,就是她們的歌。古育仲說:「這些是她們早年委託創作的招牌歌曲,靈感來自於北歐薩米民謠。之後《冰雪奇緣》團隊在製作配樂時,發現他們的歌曲很適合,於是請他們來重新錄製。」2006年來台時,她們就穿著華美的傳統服飾演唱過,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雷歐亞少年合唱團(Leioa Kantilka Koralsa),演唱的特點是同聲,同樣也是有歌有舞。自治區雖然屬於西班牙國土,但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與音樂,因此歌曲也相當具有民族風味。古育仲分享:「去年在土耳其參加世界合唱大會時,現場看過他們的表演。除了唱得好、動作棒之外,我感覺到他們的歌唱與動作都非常真誠,最後他們還是大會選出的10團中的第一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