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新尼雅基金會創辦人布洛克斯頓在最後一場「女王之路系列講座」上致詞。(Salar Baygan 攝 美新尼雅基金會 提供)
法蘭克福

資助女性藝術家與學者25年 美新尼雅基金會宣告結束營運

2025年3月中,由美新尼雅女性學術與藝術基金會(Stiftung maecenia für Frauen in Wissenschaft und Kunst,下簡稱美新尼雅基金會)舉辦的最後一場「女王之路系列講座」(Königinnenweg)順利落幕,講座標題為「到此為止,後會有期」(Bis hierhin und weiter…),是美新尼雅基金會結束營運前的最後一場公開活動。這個從2002年活躍至今的講座向來由美新尼雅基金會與法蘭克福各文化機構合作舉辦,讓女性藝術家和學者對大眾發表受基金會支持的計畫。講座名為「女王之路」,因為是獻給業界女性與其傑出的計畫,但女性的職涯很少像德國俗諺所說的「國王之路」那麼平坦寬廣。

2000年成立於法蘭克福的美新尼雅基金會,以「賦予女性力量就是改變世界」為宗旨,長年支持女性藝術家、音樂家、劇場和舞蹈工作者及學術研究者走出自己的道路,並獎助各種透過女性主義視角關注社會議題的計畫,舉例來說,近年受資助的有聚焦於政治議題的戲劇和電影作品,探討日益右傾的全球政治光譜、相應而來的反女性主義浪潮、以及極權國家的全球網路監控對基本民主與言論自由的威脅等。另外,也有致力於改變學術領域裡以男性敘事為主導的計畫,如2016年資助的「數學界的女性」國際攝影展,至今在世界各地展出已超過100場,呈現20位不同國家的女數學家肖像和訪談,為這個仍屬男性主導的領域開啟了新視野。

最後一場「女王之路系列講座」現場。(Salar Baygan 攝 美新尼雅基金會 提供)

受獎計畫還有介紹和深入探討女性民族學家、古典文學作家、畫家、視覺藝術家和電影導演的專書出版,以填補女性聲音在上述領域主流理論書籍中的稀缺。在最後一年的補助年度裡,也有古典音樂領域的受獎計畫,資助一位大提琴家錄製及出版專輯,收錄完全由女性作曲家創作的當代大提琴獨奏作品,為全球首張同類專輯。過去25年來,有超過200名女性藝術家和學者獲得了總計45萬歐元以上的支持,且受獎助者不限於居住地點和國籍。

美新尼雅基金會的創辦人布洛克斯頓(Eva Brinkmann to Broxten)在二戰末期出生於德國的巴登巴登(Baden-Baden),成長於法蘭克福。在學運與反戰風潮於1968年左右席捲歐陸時,她仍是大學生,同時也已結婚生子,她身兼學生、示威者、妻子、母親等身分,且在畢業後繼續投身於1970年代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在還不歡迎女性攻讀博士的1970年,教授拒絕她申請博士班,「女人讀博士?這毫無意義。」在《法蘭克福新報》(Frankfurter neue Presse)的訪談中,她提及這段不愉快的過往:「我就把這個念頭默默吞下去了」。

儘管男女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直到1977年,德國《基本法》仍規定妻子必須承擔家庭主婦的職責,如果她們想工作,必須得到丈夫的同意。布洛克斯頓並未因此放棄攻讀博士,她耐心等待10多年,終於在1980年代中期取得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主題為法蘭克福地區方言。取得學位後,她於法蘭克福女性研究機構(Frankfurter Institut für Frauenforschung e.V.)擔任研究員16年,直到2000年此機構關閉為止。

台新藝術-四連夜講座廣告圖片
受獎助的大提琴家Sophie-Justine Herr因基金會獎助出版了專輯《:INNEN》,收錄了完全由女性作曲家創作的當代大提琴獨奏作品,她亦在講座中演出。(Salar Baygan 攝 美新尼雅基金會 提供)

而後,在與許多女權運動者商量後,她將自己繼承的家族遺產捐出部分,作為美新尼雅基金會的成立資金。她是基金會創辦人也是員工,25年來全職為基金會工作。該基金會每年或每兩年會資助8到10個計畫,金額通常在2,000到8,000歐元之間。基金會的執行和顧問委員會各由6名成員組成,負責決定選擇哪些計畫進行資助。然而,由於基金會大部分資金皆用於資助專案計畫,在人事和辦公室空間方面僅維持著尚能運作的最低限度,所以,所有的行政事務必須落在她和另外一兩位同事身上。因她多年來的堅定付出,在2016 年,法蘭克福市長為她頒發了聯邦榮譽十字勳章(Bundesverdienstkreuz am Bande)。

「如果我無法再做這件事,基金會就無法再維持,一切都是有盡頭的。」10多年前,邁入高齡的布洛克斯頓對基金會可預期的關閉已了然於心,於是申請轉換基金會的資金形式,以確保所有資產可以在2025年前用光。

在2025年3月份最後一場女王之路講座結束後,她表示,對於基金會的落幕她並不感傷,反而非常開心,「我已經為女權運動盡心盡力,我今年82歲,終於可以退休了。」然而,在場許多民眾為此感到惋惜,因為在這個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刻,社會上又少了一股支持藝術和學術的力量。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04 ~ 2025/08/04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