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是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比賽,旨在發掘與培養新一代中樂指揮人才。此次大賽在決賽前經歷了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有嚴格的選拔和評審程序,為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升技藝的寶貴平台。
初賽、複賽:篩選優秀人才
本屆的初賽於2019年疫情前完成,根據參賽者於2019年10月底前提交的影像資料進行評審,由評審團於2020年1月底前公布入選複賽的名單。最終從初賽選出的27位參賽者中,因各種原因,包括找到教職或成為樂團的駐團、助理指揮及健康因素等等,僅有20人持續參加之後的賽事。
複賽於2024年7月中在香港中樂團演奏廳進行,由香港中樂團演奏。複賽分為兩部分:參賽者需先指揮指定曲目,接著透過抽籤形式指揮兩首樂曲其中之一。各階段的評審委員雖略有變動,但聯合主席由前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澄雄及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卞祖善擔任,以示公平。
評審的5點點評
在準決賽結束後,評委們針對參賽者的表現給出了幾點重要的點評,這些問題的改善需要時間的磨練和不斷的實踐,可以整理為以下5點:
1. 自信與溝通能力:指揮在與樂團溝通時要具備自信和明確的指示,清晰的語言和姿勢能夠更好地傳達意圖,這對於建立指揮威信非常重要。
2. 動作的清晰度與協調:這是很多年輕指揮需要改進的地方。指揮動作要清晰且具有指導性。左右手的動作要協調一致,但也需要在特定時候做出區別,以避免誤導樂團。
3. 音樂的理解與詮釋:指揮需要深入理解樂曲,知道如何把作曲家的意圖和自己的音樂理念有效融合,並在樂團和觀眾之間建立一個平衡的三角關係。過多或過少的個人表現都可能破壞音樂的整體性。
4. 樂團的掌控與合作:指揮不僅要掌控樂團的演奏,更要懂得如何利用樂團的潛力。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指揮應當充分考慮樂器的音色、和聲及樂團的編制和布局,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最終的演出效果。
5. 實踐與反思:指揮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參賽者們應該在比賽中多多吸取經驗,並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指揮的道路充滿挑戰,但只要仔細觀察,也充滿學習和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