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賽者接受評審們的點評。(香港中樂團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第四屆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特別報導 藝術與技術的競技場

國際賽事如何規劃?三階段發掘中樂指揮人才

香港中樂團舉辦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是全球首個專注於中樂指揮的比賽,旨在發掘與培養新一代中樂指揮人才。此次大賽在決賽前經歷了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均有嚴格的選拔和評審程序,為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提升技藝的寶貴平台。

初賽、複賽:篩選優秀人才

本屆的初賽於2019年疫情前完成,根據參賽者於2019年10月底前提交的影像資料進行評審,由評審團於2020年1月底前公布入選複賽的名單。最終從初賽選出的27位參賽者中,因各種原因,包括找到教職或成為樂團的駐團、助理指揮及健康因素等等,僅有20人持續參加之後的賽事。

複賽於2024年7月中在香港中樂團演奏廳進行,由香港中樂團演奏。複賽分為兩部分:參賽者需先指揮指定曲目,接著透過抽籤形式指揮兩首樂曲其中之一。各階段的評審委員雖略有變動,但聯合主席由前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兼指揮陳澄雄及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卞祖善擔任,以示公平。

崔媛媛(左2)獲頒由香港中樂團團員投票選出的「最受團員喜愛大獎」。(香港中樂團 提供)

準決賽:全面考驗指揮能力

準決賽進一步考驗了參賽者的綜合實力。分為視奏排練和排練指揮兩部分,參賽者在臨場情況下需要快速糾錯並閱讀總譜,考驗他們的即時反應和樂譜識讀能力。指揮曲目包括判定香港作品演繹獎曲目,由許翔威編作的《樂中法.法中樂》,以及音詩《驪山吟》,這些曲目具有高度的技術難度和音樂表現力要求。

準決賽的第一部分是樂譜揪錯,這一部分考驗了參賽者在短時間內發現並糾正樂團演奏錯誤的能力。每位參賽者需要在15分鐘內找出樂團演奏中的6處錯誤,這些錯誤涵蓋八度音高、力度、節奏等。多數參賽者在這部分表現出一定的困難,有的參賽者僅能找出部分錯誤,這主要是因為過於依賴樂譜而忽略了實際聆聽。這種挑戰強調了指揮需要具備的敏銳聽覺、快速反應與即時糾正的能力。第二部分為指揮曲目的演繹,這部分不僅要求參賽者展現精湛的指揮技巧,還需要展示對國樂的深入認識、作品詮釋能力,以及對排練時間的有效控制。參賽者需在短短40分鐘內指導樂團,清晰表達自己的音樂理念並有效地與樂團溝通。特別是在指揮《驪山吟》時,參賽者需掌握東西方音樂風格的融合,這考驗了他們對音樂多樣性和文化層次的深刻理解。

發掘年輕指揮人才的舞台

大賽特設的「最佳香港作品演繹獎」評分標準由樂團行政部、作曲家及其他評審共同決定,此次比賽中,崔媛媛憑藉出色的表現和與香港中樂團團員的良好互動,獲得了「最受團員喜愛大獎」,這獎項由中樂團團員投票選出,反映了她的指揮技巧和音樂表達得到了專業音樂家的高度認可。

此次香港中樂團國際中樂指揮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術與藝術的比拼,更是一個發掘新一代國樂指揮人才的舞台。每位參賽者在初賽、複賽和準決賽中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不僅考驗了他們的技藝,更是對他們作為指揮家必備的溝通、表達和即興應變能力的綜合檢驗。這場大賽的成功舉辦,再次突顯了香港中樂團在推動國樂指揮藝術發展方面的卓越貢獻。未來,這些年輕指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指揮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審的5點點評

在準決賽結束後,評委們針對參賽者的表現給出了幾點重要的點評,這些問題的改善需要時間的磨練和不斷的實踐,可以整理為以下5點:

1. 自信與溝通能力:指揮在與樂團溝通時要具備自信和明確的指示,清晰的語言和姿勢能夠更好地傳達意圖,這對於建立指揮威信非常重要。

2. 動作的清晰度與協調:這是很多年輕指揮需要改進的地方。指揮動作要清晰且具有指導性。左右手的動作要協調一致,但也需要在特定時候做出區別,以避免誤導樂團。

3. 音樂的理解與詮釋:指揮需要深入理解樂曲,知道如何把作曲家的意圖和自己的音樂理念有效融合,並在樂團和觀眾之間建立一個平衡的三角關係。過多或過少的個人表現都可能破壞音樂的整體性。

4. 樂團的掌控與合作:指揮不僅要掌控樂團的演奏,更要懂得如何利用樂團的潛力。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指揮應當充分考慮樂器的音色、和聲及樂團的編制和布局,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最終的演出效果。

5. 實踐與反思:指揮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參賽者們應該在比賽中多多吸取經驗,並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指揮的道路充滿挑戰,但只要仔細觀察,也充滿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9/26 ~ 2024/12/26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