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從青年軍到國家隊! NSO以職業樂團規模,培養年輕音樂家
樂團的排練與演出,所創造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訓練和團隊合作的學習,更能夠讓志同道合的青年學子們因為有音樂相伴成長而拉近彼此距離。為此,NSO音樂總監馬寇爾自2022年1月上任後,便積極結合在國際間參與青年音樂活動的經驗,將各國樂團培訓青年音樂家的方式帶進台灣,在各方的協助下於隔年創立NSYO,於每年寒暑假期間招募國內外優秀青年音樂家進行密集排練與課程,同時也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同台巡演。 NSYO成員經過嚴格甄選,有90%皆為台灣學子,另外10%亦有獎學金及特定捐助保留給外籍學生,從第一年便有來自新加坡、日本的年輕音樂家參與,今年再加入泰國、美國的成員。因此這次的國際巡演,除了有在地青年演奏家向國際樂壇展現外,也建立與世界的連結。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導師現身NSO首席手把手,傳授畢生經驗
一般來說,學樂器的過程大多是獨自練習,因此對於獨奏的表演多半沒有太大阻礙,只要將自己的樂曲練好即可上台。然而加入管絃樂團卻是截然不同的,與同儕一起演奏的速度是否一致?能不能讓自己的聲音和諧地融入群體?能不能適應不同樂器的聲響並與之連結?會不會看指揮的手勢?甚至上下台的儀態、敬禮、喝采等等都是嶄新的體驗。 為此,樂團在NSYO培訓前期派出各聲部首席協助,先由他們擔任分部老師指導學員,幫他們準備妥善後再交給音樂總監馬寇爾排練。在這過程中,老師們傾囊相授,將多年來在樂團工作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手把手地傳給下個世代。尤其國外巡演由代理首席鄧皓敦、長笛首席安德石及單簧管首席朱玫玲在台下盡責地照料,如同教練一般,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 「在樂團裡面演奏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朱玫玲觀察,每個學員都有不一樣的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嚴謹,因此一開始合奏一定會有落差。常有人堅持照著樂譜演奏,覺得自己才是對的!但她強調:「沒有人是對的,要合在一起才是對的!」學生們練樂器時,所見的大多是樂譜上的音符、速度,但他們常忘記方向感、音樂性與大小聲等。好比一個人的弱音跟10個人一起的弱音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跟別人相互調配,這樣才會有好的聲響出現。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現場直擊「夢響・巡禮」音樂會!聽見NSYO年輕熱血
即使是青年團的音樂會,樂團所排出的曲目也相當具有水準,並且與職業樂團的規模相仿。不但有傾向當代曲風的作品、邀請獨奏家演奏協奏曲,下半場更有兩首純粹給年輕音樂家們展露所長的樂曲。在每首樂曲中,不但能聽見年輕音樂家們賣力的演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團結一心、亟欲將樂曲表現完美的凝聚力。如此青春活力的表現,是頂尖樂團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首先演出的場地在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的音樂廳,這所學校創立於2003年,是新加坡第一所音樂學院。該學院的學生相當國際化,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另外一場,則轉往泰國的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College of music, Mahidol University)音樂廳。根據音樂學院院長Dr. Narong Parangcharoen介紹,音樂學院不僅為教學單位,也負責經營音樂廳及駐廳之泰國愛樂交響樂團(Thailan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總監觀點因為信任,所以放手──專訪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
國家青年交響樂團(NSYO)從去年7月成立至今僅僅一年,是個極為年輕的樂團,但在NSO團隊的全力的協助下,成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與國際的年輕音樂家,並且展現出耀眼的成果。樂團邁入第3屆,便在音樂總監準・馬寇爾的領軍下勇敢跨出國門展開巡演,回看這段期間,NSYO的成員們不僅在音樂技術上快速精進,更在團隊合作、個人表現及音樂素養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成長。樂團的每一場演出、每一次排練都像是一場蛻變的儀式,讓年輕的音樂家們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這些累積的成就,不僅為台灣的音樂教育寫下新頁,更成為國際舞台上交流合作的橋梁。 面對風雨,無畏前行 提及今年的巡演,馬寇爾的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今年夏天,樂團在巡演途中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颱風,原本安排好的行程被打亂,演出計畫一度面臨困境。然而,這次意外卻成為了樂團寶貴的成長契機。面對這場風雨的考驗時,所有學員不但沒有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擊倒,反而選擇了堅守團隊,共同度過難關。NSO執行長郭玟岑回憶起當時情景,依然感動不已。她透露樂團調查學員是否要提前回家時,意外發現所有人都選擇留下來,「我們覺得是一個團隊,所以我們就開放給大家登記,發現所有人都不想回家,都想住在一起。」於是行政團隊緊急重新計畫,安排住宿,克服技術難題,這一切雖然辛苦,卻也讓團隊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演出不一定永遠都是簡單的,有時候你得要迎面而戰!也許事情會有轉變,也可能有難關,經過這些才能完成一場音樂會,所以這是很好的經驗。」馬寇爾相信,這樣的經驗遠比音樂課堂上學到的技術更為深刻。這次與颱風的「交鋒」不僅考驗了團員們的耐心與韌性,更讓他們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學會如何應對與適應。那段與風雨同行的日子,成為了大夥兒們最難忘的記憶,也讓彼此之間的羈絆更加深厚。 音樂之外的人生成長 NSYO的成員們,年齡層從14歲到25歲不等。這是人生中充滿探索與迷惘的階段,馬寇爾深知,在這樣的年紀,音樂之外的成長同樣重要。「尤其青少年是非常關鍵的年紀,在這個階段他們常感到困難、有不安全感,有太多問題不知道如何走,也不確定什麼才是好的,所以我們必須給他們信心,讓他們確信自己可以進步。」馬寇爾的話語中充滿對年輕人的關愛與期許。
 - 
                    
                        
                        音樂 歡慶20周年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廣邀各大樂團首席來台獻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導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簡稱TC)音樂節,今年已屆20年,為歡慶這特別的一屆,音樂節以「再啟偉大」為題,規劃了數場經典的音樂會,包括兩場室內樂團巡迴、室內樂系列I與II各3場巡迴、一場輕鬆自在場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詮釋權威鋼琴家羅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講的活動。讓樂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餘,更能貼近作曲家深層的構思與內涵。 細數過往,胡乃元表示在TC創立前一年,他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嚴長壽總裁去東部,才開始討論TC的成立與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對音樂節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最初從室內樂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規模,成長到2007年有絃樂團的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沒有指揮的交響曲,「一路以來在台灣做音樂、並把音樂做到最好,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 雖然最初與嚴總裁的起心動念是「把好的音樂從音樂廳帶出去」,但漸漸地,胡乃元也希望「將好的音樂從外面帶進來。」因此他開始邀請外國音樂家來台灣,與本土音樂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適逢20周年,音樂節不僅邀請音樂家,更大量邀請各大樂團首席一同來台演出。如紐約愛樂首席黃欣、 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柳成權、前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單簧管首席趙仁赫等超過10位重量級演奏家。 紐約愛樂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來TC就很驚訝沒有指揮,一般團員不會頻繁地在排練過程中發表意見,但在這裡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後一排成員,每個人都可以在排練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音樂家們非常投入在音樂中。」他在紐約愛樂已經工作多年,但從未有在TC這樣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溫暖的經驗。
 - 
                    
                        
                        音樂NHK交響樂團疫後首度出國 台灣北中南巡演
暌違7年,日本NHK交響樂團(NHK Symphony Orchestra,Tokyo)在文化部「臺流文化黑潮」計畫支持下,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辦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中國家歌劇院(8/23場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8/24場次)協辦,將依序於台中、高雄、台北巡迴登場。 NHK交響樂團成立於1926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交響樂團。成立之初名為「新交響樂團」,直到1951年開始,樂團獲得日本廣播協會(NHK)的資助,始更名為NHK交響樂團,在日本,樂團更被樂迷暱稱為「N響」。其歷任指揮皆為古典樂壇頂尖名家,經歷將近百年的打磨及與國際知名獨奏家合作,如今不但是亞洲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更躋身於國際一流交響樂團之列。 本次領軍來的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來自義大利的熱那亞,是現任丹麥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他於2001年首次指揮NHK交響樂團,並於2022年9月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2023年8月,他的首席指揮任期延長了3年,直至2028年8月。這次巡演的3首曲目是指揮路易西特別為台灣樂迷所策劃:上半場以德國作曲家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揭開序幕;下半場則呈現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5號交響曲。 為了來台巡演,NHK特地挑選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台灣小提琴家黃俊文擔綱協奏曲,演出布魯赫G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黃俊文為艾佛瑞.費雪事業獎及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得主,於2014年替小提琴家宓多里(Midori Goto)代打,與名紙揮家史特拉金(Leonard Slatkin)率領的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轟動樂壇。近期又在美國維爾音樂節(Bravo! Vail Music Festival)為小提琴家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代打亦獲得高評價。2023年正式簽約法國唱片大廠 Nave成為旗下專屬藝人,其第一張唱片於 2023 年10月全球發行:6月甫於Naxos大廠發行當代知名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作品錄音,名氣還在不斷上升當中。 今年是NHK交響樂團繼1971年及2016年後第3度來台演出。據NSO執行長郭玟岑所述:「此次不但是NHK交響樂團疫後第一次出國巡演,也是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首度帶團於海外演出。」而延續2023年
 - 
                    
                        
                        音樂 新象「大師系列」邁入第10年6場音樂會 讓樂迷聆賞滿滿的「舒曼視界」
從2014年開始,新象.藝之美文創所獨創的「大師系列」,在鋼琴家葉綠娜與魏樂富兩人攜手策劃下舉辦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音樂會之後,又以布拉姆斯、巴赫、李斯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為主題規劃,浩浩蕩蕩地演出他們各類型的作品,讓樂迷飽覽作曲家的音樂特色。今年本系列適逢第10年,特別以19世紀浪漫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的舒曼為題,從各個角度呈現舒曼的丰采。除了兩位音樂總監領軍演奏及朗誦表演外,更邀請台灣在國內外獲得優異成績的14位鋼琴家一展長才。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系列發想人暨音樂總監葉綠娜回憶當年的初衷與堅持回答:「這跟我們的教學經驗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她不斷問自己到底要教學生什麼?什麼是對學生有用的?台灣有何多優秀人才,如何培養?學校的教學與實際的藝術表演有沒有連結?恰好當時他們有很多國外的朋友驕傲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學生才彈過全本貝多芬奏鳴曲系列,讓她深思:「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我們不能也這樣做?」尤其鋼琴曲目眾多,但比賽才彈前面兩分鐘,又加上各年級學生完全沒有交流,要怎樣有機會非得讓學生聽完別人的演奏不可?於是他們抱著決心找上新象,「要做別人不做的事情」! 對於今年選定舒曼為主題,魏樂富表示:「我認為『最德國』的音樂家就是舒曼,而且他也擁有最國際化的名聲。」提起19世紀的音樂風格,他說:「大家都認為法國是最浪漫的國家,但在浪漫時代並不是!」他舉舒曼的浪漫為例:「舒曼的文學造詣是作曲家中最高的,他沒有一個曲目不連結到文學,而這個做法也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音樂家。」葉綠娜更補充說明,舒曼與鋼琴家夫人克拉拉對文學的關注從早期的荷馬開始,包括格林童話、莎士比亞等都有收集,而他們的心血也被集結成冊。 5場演奏會分別為「傳承」、「送給心愛的人」、「激情的凝聚」、「文學的舒曼」、「走過一生」。壓軸的「預兆.夢境」則邀請廖嘉宏指揮世紀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之夜,曲目有常見的a小調協奏曲,還有兩首鋼琴與樂團對話般的樂曲。最特別的、也可能是世界首演的樂曲,就是《荒野的男孩》為朗誦與管絃樂團。葉綠娜解釋,樂曲原為柴科夫斯基將舒曼敘事詩的鋼琴獨奏部分改為管絃樂版本,並且將文字翻為俄文創作了《預兆.夢境》這部作品。而這次在管絃樂的伴奏下,魏樂富並不彈琴,而是將自己化為說書人,以德文原文朗誦以及誇張的舞台表現,帶
 - 
                    
                        
                        音樂第5屆JPG擊樂實驗室來了! 3組團隊展現多樣可能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推出的「JPG擊樂實驗室」提供平台給35歲以下的擊樂家發揮創意,將各式各樣的想像藉由擊樂發揮出來。計畫從2016啟動,到現在已歷經8年,累積共21組團隊獲得團隊的陪伴與實踐。今年已達第5屆,共有3個團隊將於今年8月進行正式的成果發表。 計畫主持人朱宗慶回想自己創團時,也才30幾歲,年輕人有機會憑著想像創作,那種衝動、期待、挫折等等,都是真實而有意義的!他說「JPG實驗室」的重點在於「陪伴」,提供這個平台是讓年輕人自由作夢。過程中他常勉勵參與的團隊:「『不要怕失敗!』害怕失敗的話,過程就會保守、就不會成長。探索的過程都不容易,不累、不放棄,人生往前走就是!」看到以往參加過的團隊逐漸成長,他也欣慰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們繼續這個計畫的原因。」
 - 
                    
                        
                        音樂世界合唱美聲齊聚 2024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繽紛開展
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年度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簡稱TICF)將於7月底到8月初盛大舉行。本屆除了台北愛樂合唱團之外,更將邀請來自印尼、挪威、西班牙與台灣本地的10餘個團隊共襄盛舉。除了開幕及閉幕音樂會外,更將舉行巡迴全台的系列音樂會。除了表演外,台北國際合唱大賽(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Competition,簡稱TICC)也將如期展開。 今年的團隊不可小覷,由全世界最具分量的「世界合唱大會」去年精選出的10個團隊中,即有來自印尼、西班牙巴斯克及台北愛樂共3組團隊將在台北亮相。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古育仲介紹,來自印尼的巴塔維亞合唱團(Batavia Madrigal Singers)團名取自雅加達的古地名,20年前才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他們就來過台北表演。之所以相隔20年未能再度訪台,是因為他們在各個不同比賽頻頻得獎、各地邀演應接不暇。該團最高的榮譽是得到歐洲合唱大獎賽總冠軍,這個獎項非同小可,因為是將其他不同比賽的冠軍集合起來再比一次所得到的,所以可說是「冠軍中的冠軍」。除了演唱西方宗教歌曲,該團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綜合印尼文化與流行歌曲,並且活潑地載歌載舞。古育仲回憶:「2004年來台時,他們邊唱還邊做大車輪的動作,非常震撼,台下觀眾是歡呼尖叫,難以置信。」 來自挪威的女生合唱團Cantus在歐洲女生合唱團隊中享有盛名,後來爆紅的原因是,動畫片《冰雪奇緣》第一、第二集開場的合唱,就是她們的歌。古育仲說:「這些是她們早年委託創作的招牌歌曲,靈感來自於北歐薩米民謠。之後《冰雪奇緣》團隊在製作配樂時,發現他們的歌曲很適合,於是請他們來重新錄製。」2006年來台時,她們就穿著華美的傳統服飾演唱過,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雷歐亞少年合唱團(Leioa Kantilka Koralsa),演唱的特點是同聲,同樣也是有歌有舞。自治區雖然屬於西班牙國土,但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與音樂,因此歌曲也相當具有民族風味。古育仲分享:「去年在土耳其參加世界合唱大會時,現場看過他們的表演。除了唱得好、動作棒之外,我感覺到他們的歌唱與動作都非常真誠,最後他們還是大會選出的10團中的第一名。」 <p
 - 
                    
                        
                        音樂 第三屆臺灣國際豎琴節豎琴藝術的交流平台 展現多樣與可能
「臺灣國際豎琴節」(Taiwan International HarpFest)由台灣豎琴家解瑄創立,主要結合詩歌、舞蹈及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創新跨域的表演模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今年第3屆的設計,以「豎光潮現」為主題,透過海洋世界、環保等議題來傳遞更多訊息,期待突破觀眾對豎琴既有的定見,展現它各種型制、樣貌與可能性,並集結國內外豎琴名家與新星的表演、大師班與講座,創造一個平台與世界豎琴藝術家相互交流。 由於豎琴學習的門檻高、樂器移動不易,樂團需求量又少,因此投入者不多。解瑄表示:「豎琴是相對弱勢的樂器,如果沒有年輕學子的加入,就不會有成長的空間。」作為台灣第一代的豎琴家,她挺身而出,盡力進行這項樂器的推廣。她說明:「古典曲目中,要到後期浪漫的樂曲才用得到豎琴,但當代豎琴有多種面向,例如在電子、爵士、流行都有發展,絕對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樂器!」 本屆音樂節共有5場音樂會,應邀而來的重量級音樂家眾多。法國知名超技豎琴家席爾凡.布拉索(Sylvain Blassel)不但是一位古豎琴收藏家,也熱中於以創新技巧拓展豎琴的獨奏曲目,如巴赫、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名曲。此次他將以直立式音箱(Straight soundboard)豎琴演奏巴赫創作高峰之作《郭德堡變奏曲》,更加碼多首李斯特鋼琴版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包含《紡車旁的葛蕾卿》、《磨坊少年與小河》等迷人作品。
 - 
                    
                        
                        音樂 從台北、台東到高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系列活動 緬懷全方位作曲家
出生在台東市馬蘭部落阿美族的音樂家李泰祥,是台灣40歲以上的樂迷們熟知的一號人物。他的作品有紮實的古典基底,也有前衛的風格,更重要的是他不受拘束的性格,不僅走入民歌、流行,探究客家風味,更挖掘原住民自身的元素來創作,讓各類樂種互為媒介、豐富彼此。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將古典音樂通俗化的同時,也將流行音樂的質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除了大家琅琅上口的〈橄欖樹〉、〈告別〉等流行歌外,大型劇樂作品還包括清唱劇《大神祭》、歌劇《大風起兮》,以及為雲門舞集創造的舞劇音樂等。此外,他清亮的歌聲尤其獨特,旗下弟子無數,可說是才華洋溢且無可定義的音樂家。 在李泰祥過世10周年之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東縣政府、國家交響樂團及台北室內合唱團將攜手合作,共同舉辦巡迴特展及5場音樂會。系列活動一棒接一棒,6月從台北揭幕,8月到李泰祥的故鄉台東,10月再由衛武營壓軸。會中將邀請多位歌手演唱代表作,也會有交響樂團演繹他的大型作品。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悅宜主任致詞時表示:「李泰祥老師是一位跨域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把原住民DNA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作曲家。期待活動能夠讓年輕朋友們了解李泰祥,也能愛上屬於本土音樂家,更了解台灣各個角落所累積起來的音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則期許:「藉由演出、展覽,看見作曲家使用的物件、看到自己親手創作出來的手稿,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認識作曲家也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遙不可及的大師。」總策展人李欣芸則說:「李泰祥的跨界,早在這麼多年前就已經在為台灣做典範!」她認為:「與其說是台灣給他多元元素,反而覺得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增添了台灣音樂的多元性。」
 - 
                    
                        
                        音樂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紐約美聲首度訪台 亞尼克.聶澤-賽金揮灑經典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創立於1883年,管絃樂團也同時成立,因此在歌劇及音樂會領域雙雙都有燦爛的過往。諸多知名人物都曾在此寫下歷史,如作曲家馬勒於1908年的合作,是他離歐赴美的重要里程碑,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一的托斯卡尼尼在1913年也以擔任該團指揮在美國首次亮相。當然,前任音樂總監列汶(James Levine)也功不可沒,樂團在他的打磨下顯得燦爛輝煌。而在亞尼克.聶澤-賽金(Yannick Nzet-Sguin)接任音樂總監後,樂團更是走出新世紀,今年6月,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結束演出後,將由聶澤-賽金領軍,攜手抒情花腔女高音莉賽特.奧羅佩薩(Lisette Oropesa),首度跨海來到亞洲。經過韓國、日本兩站,最終站將來到台灣,獻上樂團固有的經典之聲。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絃樂團(The MET Orchestra)不僅是紐約耀眼的招牌,更是全球公認的頂尖樂團之一。早年經過戰火摧殘,後搬遷至林肯中心,至今於卡內基音樂廳定期演出已逾30年。樂團時而伴隨歌劇演出隱身於樂池中,時而躍升於舞台展現實力,是為世界上最卓越、也是最繁忙的樂團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4站⮕德國.布藍什外格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
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Staatstheater Braunschweig)是下薩克森州的一個機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從1690年布藍什外格-呂納堡公爵(Braunschweig-Lneburg)安東.烏爾里希(Anton Ulrich)在哈根馬克特(Hagenmarkt)創立了德語區最早的公共劇院,名為哈根馬克特劇院(Opernhaus am Hagenmarket)。到18世紀中期開始,也定期舉辦戲劇表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在1829年首演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了。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劇院有過多次的改建與擴建,仍無法滿足現代劇院的需求,因此在1861年,全新的劇院落成。可惜的是在二戰期間部分建築遭到嚴重毀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4站.同場加映藝文景點⮕德國.布藍什外格魏樂富與葉綠娜帶路,探訪歷史古城布藍什外格
布藍什外格是長年在台為鋼琴教育奉獻的德裔鋼琴演奏家魏樂富(Rolf-Peter Wille)成長的故鄉,在來台定居之後,每年仍會回家鄉2、3次。據魏樂富與葉綠娜夫婦所言,布藍什外格是德國樂器製造業的中心,這裡的威廉.席梅爾鋼琴製造廠是德國最大的鋼琴廠,該公司於1885年由威廉.席梅爾(Wilhelm Schimmel)在德國的萊比錫創立,接著移到布藍什外格,以生產高品質的樂器而聞名。席梅爾家族4代後來管理並發展了家族企業。自2016年以來,Schimmel成為中國的珠江鋼琴集團所擁有。所有的鋼琴更名為Fridolin Schimmel,並且移到中國珠江鋼琴廠生產。 而這裡的格羅特里安-史坦威(Grotrian-Steinweg)也非常有名。事實上,無論在德國註冊的「葛洛蒂安-史坦威」也好,或在美國註冊的「史坦威父子」(STEINWAYSONS)也罷,都是源自亨利.史坦威(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g)。史坦威家族於1835年成立的工作室,後來因戰亂而分家。但原地的Grotrian-Steinweg 每年有青少年鋼琴比賽,最後得獎者都會在布藍什外格國家劇院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6站⮕德國.漢諾威庫佩爾音樂廳
庫佩爾音樂廳(Kuppelsaal, Stadthalle Hannover)位於漢諾威市中心附近,是德國最宏偉的古典音樂廳,該音樂廳在二戰後曾短暫成為下薩克森邦的議會所在,因此是頗負盛名的場地。 這座有著華麗圓形穹頂大廳的市政廳建於1914年,在二戰中遭受嚴重破壞,1962年進行了翻修,巧妙的新設計優雅地融合了大廳原始的樣貌,最終在201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基本翻新,使其達到了現今的狀態。場館擁有白色牆壁和精緻的灰泥裝飾,以及60年代設計的較深色木材和明確的線條,使它看起來古色古香。在翻新後,配備了現代照明、劇場所需的技術機關等等,使它可以根據各種場合的需求,個性化地調整音響效果。舞台的後方頂端有大約3排圓弧狀的席次,2樓兩端近的包廂非常接近舞台,或說簡直在舞台上端,這樣一來,演奏家細微的表情變化一覽無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巡演終站⮕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
1913年5月29日,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與編舞家尼金斯基為俄國芭蕾舞團創作的舞劇《春之祭》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Thtre des Champs-lyses)舉行首演。演出不久,觀眾因尖銳、不諧和的音樂,以及轟轟的吵雜節奏而暴動,身著俄羅斯民間傳統服飾與奇異裝扮的舞者,完全顛覆巴黎人對芭蕾舞的印象,不少人甚至奪門而出,隔日樂評更是大肆抨擊。一個月前才開幕的香榭麗舍劇院,劇院經理阿圖克(Gabriel Astruc)與當時的前衛藝術家有緊密的關係,於是大膽排演《春之祭》這齣驚世駭俗的作品,不僅讓該劇一戰成名,亦讓被認為是現代建築標誌的香榭麗舍劇院在歷史留名。 香榭麗舍劇院,雖取名香榭麗舍,卻不在同名的大道上,而是在附近、精品聚集的蒙田大道,離塞納河不遠。劇院內有3個廳,主廳(Le Salle)是半圓形、鏡框式舞台的表演廳,樸素的舞台上方有管風琴的音管,每層樓有著優雅的弧型線條,4層樓的座位,圓頂的天花板,以簡單線條的新藝術花朵造型為中心,圍繞著同風格的畫作,簡潔的設計,讓這可容納1,905人的廳顯得雅緻與大氣,相較於大眾熟知的巴黎加尼葉歌劇院,紅色的座椅更為舒適,空間更為寬敞,無論聆賞音樂或舞蹈,都很自在。另外有兩個廳,是3樓的喜劇廳(Comedie)可容納601人與5樓可容納230人的小廳(Studio)。建築外牆樸素的水泥飾板與強烈的幾何線條的建築造型,在裝飾藝術(Art Deco)流行的年代,顯得特別。雖然它沒有加尼葉歌劇院的華麗與皇家的貴氣,卻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欣賞完演出後,走到塞納河邊,寬敞的視野與徐徐的涼風,令人心曠神怡,一場美好的表演亦永存於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各國媒體盛讚,NSO音樂現場直擊人心
一趟巡演,並非從出發的那一天開始,它的成功與否,從行前就決定了一半。2024巡演,NSO自規劃完成到啟程之際,從宣傳、售票、登上舞台皆同時向外傳遞訊息,因此從預備上路起,大量的資訊即燦爛如花。在台灣的行前音樂會之時,即有法國評論家飛一趟台灣搶先聆聽,訪問小提琴家黃俊文、作曲家李元貞,並實際走一趟美濃,體驗台灣風情。德國古典音樂權威雜誌《Das Orchester》在粉專上公布NSO的歐巡消息,媒體《Kultur Leben》也大篇幅採訪巡演獨奏家黃俊文,談論樂曲、演奏細節。 此次巡演,NSO在不同場次分別與3位獨奏家合作。來自台灣旅居美國的小提琴家黃俊文,以精湛的琴藝打入美國古典音樂市場,並且迅速在國際樂壇獲得高度評價。出生喬治亞現居巴黎的鋼琴家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Khatia Buniatishvili)亮麗的外型及自帶的明星光環,目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寵兒。年方18的俄國鋼琴家謝沃洛德.扎維多夫(Vsevolod Zavidov)亦已在國際大賽中表現優異,人氣逐漸攀升中。 謝沃洛德.扎維多夫雖只在瑞士巴賽爾音樂廳演出一場,卻獲得瑞士媒體《AMG》極高讚賞:「他表現得如此自信,彷彿他已經這樣做了30年,充滿感情,但更重要的是:強勁有力。強弱音段使整個音樂廳、鋼琴和鋼琴家本人都震顫起來,深深地觸動著聽眾。更瘋狂的是你從來沒有感覺到扎維多夫在極限挑戰中,他似乎隨時可以自如地增加更多的強度。」同樣的美言也在樂團的配搭上,作者更讚賞他們是:「巴塞爾市音樂廳過去幾個月中最好的管絃樂團表演之一。」並表示:「無論是管絃樂團還是鋼琴家,都以一種強烈而精準的方式演奏,使許多人臉上都帶著熱切的驚愕表情。」安可曲《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之後,作者更感動地認為一向被視為缺乏前景的古典音樂,在這絕妙的結尾後,「再次證明了它依然充滿著生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帶路回母校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現場直擊!
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州府漢諾威市的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HMTMH)是個音樂專業的頂級學校,人才輩出,學生也經常包攬世界重量級音樂比賽大獎。許多知名的台灣音樂家如潘皇龍、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嚴俊傑、范姜毅等人都曾於此地就學。學校中最頂級的還是音樂類的教育課程,包括爵士樂、流行音樂等皆有涵蓋,但尤以鋼琴、管絃樂和室內樂等為強項。戲劇、歌劇院系等,則與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和北德廣播愛樂樂團等職業表演團體關係緊密。旅行演奏於各地,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在歐巡期間一早撥冗回到母校,夾雜著激動的心情與年少回憶,親自帶領大家探訪這個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
 - 
                    
                        
                        特別企畫 Feature3國巡演7場音樂會 傳遞福爾摩沙之聲
1986年,國家交響樂團(NSO)在前身「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時代,曾經到過古典音樂重鎮如德國、奧地利、維也納等重要音樂殿堂演出,寫下歷史。之後沉寂一段時間,直到2013、2017年兩度重啟歐巡,逐漸在國際間打出名號。回首來時路,從早年的自費到現在的獲邀演出、進入知名音樂節系列......走過無數歲月的期間,歷屆領航者、音樂家、行政團隊等,在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中所付出的貢獻,都在今日有了豐厚的累積。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NSO同樣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踏上瑞士、德國及法國國土。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歐巡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
 - 
                    
                        
                        特別企畫 Feature帶著台灣的音樂啟航,邁向亞洲頂尖樂團
「當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演奏得好時,觀眾感到驚豔,但音樂行業發展得快,很快就會被遺忘;當第二次去時,可能喚起了對方的印象。當第3次、第4次之後,觀眾就會真正地肯定樂團。我們在做的,就是建立這樣的關係!」對於國際巡演,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有著他長遠的計畫。確實,至今37歲的NSO征戰歐洲多個知名音樂廳,然而中間歷經很多年都未曾如此輝煌,直到前音樂總監呂紹嘉率團重啟,到今年才又有馬寇爾領軍邁入第4次的歐洲巡演。 歷經去年的美國、日本巡演後,樂團不僅獲得了國內外樂迷的掌聲,連馬寇爾自己也認為NSO有大幅度的成長。「巡演可以確認我們走在對的方向上,也能藉這個機會提升更好的品質。」在這樣的成績下,樂團再度出訪歐洲宣揚台灣,更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看著周圍的團員,馬寇爾了解有些人對歐洲很熟稔,因為學生時代曾在那裡求學,但對於第一次到訪的團員,除了有機會認識各國環境、音樂廳、音樂家之外,也能夠藉機會打開眼界,累積更多經驗與新的想法帶回台灣。 曲目安排上,選擇柴科夫斯基鋼琴及小提琴協奏曲、德弗札克第8號交響曲有非常實際的原因。馬寇爾表示:「多數的外國聽眾從未聽過這個台灣的樂團,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強烈吸引他們前來的理由。因此熟悉的樂曲、好的獨奏家,都是關鍵的因素。此外,當然我們也強調一定要有來自台灣的音樂。」為此準備的節目內容,即為NSO執行長郭玟岑所形容的「用音樂說土地的故事。」馬寇爾認為台灣有許多來自民間與自然的聲音,這對歐洲人來說非常有特色。因此除了演奏《美濃之道》外,他還讓傳統樂器在舞台上展現。例如第二樂章結尾有一個金鈸的擊響,馬寇爾則要求樂手不但將聲音敲擊出來,更要刻意拿著向前亮相,在傳遞音響的同時也讓觀眾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樣。 「所以來自台灣的我們,可以貢獻新的音樂理念!」他笑著說,以往我們接受的都是由歐洲傳到亞洲的,如今我們有一些特殊語言,反而能夠倒回去引起歐美注意。 在短短的十幾天內,樂團登上7個不同的音樂廳,著實是個相當大的考驗。馬寇爾笑著回憶:「蘇黎世和日內瓦的音樂廳都非常美麗,巴賽爾的音響效果也非常好,有點像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但規模較小。易北愛樂廳則完全不同,聲音非常清晰,對樂手來說有點可怕(笑)!不過這也是好事,因為可以更注重細節和優美的樂句。」快速地適應不同的音樂廳、在有限的時間測試聲響、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