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先後拜讀了兩期《表演藝術》,除了要感謝貴刊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訊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問之意。每讀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筆耕時的汗水;每翻一頁,似乎看到各位尋找資料時的手繭。 爲表謝意,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1.「分類」不夠明確,應將舞蹈的歸舞蹈,音樂的歸音樂。以第一期爲例:弘一法師就被分開在「專欄」和「里程碑」的兩個區域出現。 2.應有「人物專訪」。所謂專訪,是以「對話」形態展現,而不僅限於敍述或報導方式,「對話」可使讀者與被訪人物更爲親近,並可使文章更爲活潑、生動。(以第一期劉鳳學專訪爲例) 3.每一頁的下端處,印有日期,實顯多餘。 4.「訂購單」,及「讀者通訊」的撕邊虛線,應改爲「虛洞」,可方便讀者使用,更可提高讀者投寄的意願。 5.第一期的封底設計,像外太空飛來的怪客,與兩期的封面風格無法並駕齊驅,令人遺憾。封面如貴婦,封底如卡通。 基於期盼貴刊「更趨完美」的關懷,直言之處,尙請各位卓諒。 誠心的讀者 吳若菱敬上 吳女士: 謝謝慰問。 您提的幾點問題敬答如下: 1.專欄作者有時正好寫了和某一單元内容相合的題目,請參照閲讀。因此把專欄搬入那個單元以成「同類」?這,呃── 2.生動的人物專訪,我們會儘量做到。 3.日期大約並不是多餘,我們印時增加一點點麻煩,日後讀者即使單篇讀到或影印,也不至於找不到出版時日的資料。請視之爲「體貼」或專業刊物的「體例」如何? 4.「虛洞」會較貴一些,日後希望做到。 5.很對,我們也有此感。設計公司一時事急找了個不同的人設計封底,您的眼力眞好。不過,本期開始,我們有了不同的設計者了,觀感如何,仍歡迎來信。 編者敬覆 很喜歡《表演藝術》編排的空間感,文字和圖片的比例也很適當。啊,我眞想把它們撕下來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貴刊能繼續在報紙和書籍之間,遊走出自己的風格。旣然它不是報紙,截稿的dead line沒那麼致命,記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帳一筆。其
-
即將上場 Preview
豐饒的冬天
十二月的演出,充滿了耶誕和新年將近的假期氣氛,台北愛樂、九歌、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新成立的「紙風車」,都推出適合全家共享的表演。法國馳名的馬賽芭蕾舞團展出兩支饒富趣味的舞作;民心與皇冠小劇場持續萌長姿態各異的新芽;《紅梅閣》、《春香傳》和《浮緣仙道》則代表了從傳統戲曲到結合外來題材與本土特色的不同嘗試。 國家劇院主辦的實驗劇展,隨著本月份果陀劇場演出最後一齣戲後落幕,我們將邀請多位劇場學者檢驗整體的成績,請拭目以待。 許多精采的演出,由於篇幅所限,只能在「近期演出」單元作簡短的介紹,請不要忘了留意;當然,還有當月表演的一覽表;還有,表上未及列出的民間場地的機動演出
-
近期演出
藝院、文化戲劇公演
本月份,藝術學院及文化大學的戲劇系分別推出兩齣戲,作爲學習成果的驗收,展現出相當的開創性。 藝術學院戲劇系每學期有兩檔演出,一爲全系師生參與的學期演出,十月的《亨利四世》即是;一爲學生的畢業製作。本學期的畢業製作組合了兩齣戲:《楊平之死》是第一屆畢業生彭雪枝的作品,以一個自殺的年輕人爲中心,由三位友人的悼念與追尋死亡的謎因,反映現代大學生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型態,由方靜琦導演,也是舞台、燈光、服裝、表演學生的畢業製作。另一齣《下班后》由柳廣輝導演。原作爲十年前七十五位美國劇作家以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爲主題而寫了二十四個短劇,《下班后》即抽取了九個屬於夜晚的故事,再加上兩個品特的〈素描〉,由九位演員輪番串演一群在城市中載浮載沉的人物。觀眾席將設在表演區兩側,利用實驗劇場的內在空間與外在景觀。 文化大學戲劇系三年級則將演出《名字與眼淚》,由學生王址編導,演出日據時代的山地故事,融合歷史寫實、舞蹈、祭典、魔幻場景,省視今日仍然存在的社會問題──婦女地位、雛妓、土地流失、人口外移、對本地文化的自尊及認同危機。
-
近期演出
中國民俗之夜麗晶登場
由文建會主辦的《中國民俗之夜》從今年十月六日起到明年六月底,長達八個月每週二在臺北麗晶酒店的宴會廳演出,每晚節目分爲三段,演出中國傳統戲劇、音樂、民俗舞蹈及特技。 這項結合表演藝術與觀光事業的系列活動,一九八八年開始在幼獅藝文中心舉辦,每週演出兩次,主要係針對外籍人士而設。一九九一年四月移師觀光飯店,先後在來來、國賓、麗晶試辦,節目內容轉趨多元。本次在麗晶的演出,由實驗國樂團、蘭陽舞蹈團、新生代劇坊國劇團、鴻勝醒獅團、天瓏特技團、及甫獲吳三連藝術獎的原舞者輪替組合上陣,並有中、英文對白介紹,不失爲企業界和政府機關招待賓客的便利選擇。演出前六點到八點,爲用自助晚餐時間,八到九點爲正式表演,亦可單獨觀賞表演。
-
近期演出
卡札列法國號室內樂演奏會
國內難得聽到的法國號獨奏將在本月有一次盛會,曾任巴黎管弦樂團法國號首席兼獨奏者的安瑞.卡札列(Andr Cazalet)將與我國小提琴家蕭敦化、鋼琴家陳秀嫺、法國號黃義敦同台演出,曲目除丹基(F. Danzi)〈降E大調奏鳴曲〉外,全爲國內首演,計有普蘭奈爾(R. Planel)〈譚詩曲〉、貝多芬〈雙法國號與鋼琴六重奏〉、布拉姆斯〈小提琴、鋼琴與法國號三重奏〉。
-
近期演出
《浮緣仙道》走向本土國劇風格
三年前,一群國劇工作者在旺盛的改革企圖下成立了「國民大戲班」,想要將國劇演出結合本土特色,團長兼導演劉光桐曾擔任《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的總排。十二月演出的《浮緣仙道》是一齣神仙武俠愛情劇,將以本土的開朗不羈取代國劇的端莊嚴謹,唸白以標準國語(京白)取代韻白,並擷取各家戲曲乃至黃梅調、台灣民謠等曲調,增加與觀衆的親和力。
-
近期演出
諸大明鋼琴獨奏會
鋼琴家諸大明自一九九○年九月來台定居任敎之後,將舉行首次個人獨奏會,演奏李斯特七首超技練習曲、舒伯特即興曲及蕭邦b小調鋼琴奏鳴曲等浪漫時期作品。 諸大明出生於上海,在中央音樂學院文革後首度招生時,以全國最高分取得硏究生資格,旅美後成爲大陸唯一在茱莉亞學院取得音樂藝術博士的音樂家。
-
近期演出
阿美族史詩歌舞劇展
台北縣原住民文化藝術團將幾乎已成絕唱的古老歌曲所敍述的故事編成阿美史詩,在文藝季中演出,採贈票方式。 台北縣原住民文化藝術團的成員,都是居住在台北縣的原住民,各族皆有,不過此次參與演出的則淸一色是阿美族。 演出的程序分成四部:①根據古老的傳說改編而成歌舞劇,敍說阿美族的起源與發展。②展現傳統的祭儀與舞蹈,包含著名的狩獵舞、勇士舞、祭神舞等。③優美的大合唱,阿美族人的歌聲一向爲人所稱道,此次的歌曲在旋律上保持傳統曲調,加上多部和聲,現場並有鋼琴伴奏。④現代都市劇,阿美族人身穿現代服裝,表演出他們在現代都市中的生活狀況。
-
近期演出
丹楓樂集簡琇瑜之夜
大提家簡琇瑜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個人獨奏會,曲目有巴哈無伴奏組曲第二號,布拉姆斯e小調奏鳴曲及貝多芬A大調奏鳴曲等。 簡琇瑜十五歲時通過資賦優異兒童辦法甄試赴美,一九八五年獲獎學金入茱麗亞音樂院專攻大提琴,於四年間同時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一九九○年夏獲已故大師伯恩斯坦賞識,在他創辦之第一屆太平洋音樂節中担任大提琴首席。後由北市交陳秋盛團長力邀回國担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 繼二十日的獨奏會後,簡琇瑜將與日本鋼琴家大須賀惠里及聯合樂團首席朱貴珠合作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舒曼及佛瑞之三重奏。
-
近期演出
北京中央少年兒童合唱團訪台
大陸知名演出團體訪台熱潮方興未艾,北京中央少年兒童合唱團本月份將來台演出七場,爲對岸合唱團中第一個來台演出者。該團爲指揮家楊鴻年所創立,十年來屢赴歐美及東南亞演出,備受歡迎,現有團員一百四十人,此次係由台北愛樂文敎基金會主辦,精挑四十名兒童來台演出。 電視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將該團演唱作爲片尾,使他們的歌聲透過電視而廣爲傳播。近年來,更有七張專輯唱片在台發行。他們演唱的曲目範圍極廣,此次並將舉行合唱講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過民族的大河
從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骨笛開始,中國的民族長流中一直有樂聲潺潺。絲竹管弦隨著文化的衍增、種族的交融而日成其繁沓多聲。絲竹在林泉之間可以伴高士隱者,在節慶燕飮之際可以助豪情逸興。舞低楊柳唱斷江東,莫不有樂。民初以來,傳統樂曲樂器更力求汲取西樂之長,發展新貌,而蔚爲「現代國樂」
-
入門
國樂
中國音樂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精神內涵從「與生活結合」到「爲表演而表演」;樂器種類由簡單而繁複;演奏型式由獨奏到數十人的樂團合奏,在我們逐漸習於接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國樂風貌時,也不應忘了中國音樂的歷史面貌。國樂的前景,仍在等待更多人參與、維繫與創新。
-
演出評論 Review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ECHO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
近期演出
俄國十大芭蕾舞星盛會
十位俄羅斯的芭蕾明星於十一月訪台,巡廻演出九場,分別來自波修瓦、基洛夫、頓次內克三大舞團,都是前蘇聯培養出來的頂尖舞者。堪稱歷來訪台的芭蕾明星群中,陣容最整齊、光芒最耀眼的。其中以去年曾在台造成轟動的妮娜.安娜妮亞舒薇莉最爲衆所矚目。妮娜出身花式溜冰冠軍,現年二十九歲,屢獲國際大賽金牌,並擅長爲自己的演出設計舞衣造型。 演出內容爲十支以展技爲主的舞作片段,包括妮娜和波修瓦首席男舞星安德里斯.烈巴搭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帕芙洛娃編作的〈夜〉及羅蘭.比堤編作的〈巴黎聖母院〉等。
-
入門
文化意義下的音樂認知
(摘自林谷芳「尋找音樂經驗」系列講座) 強調將事物孤立、客觀化來思考是現代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種分割整體生命的態度也影響了我們對音樂的認知。然而,要離開認知系統來談音樂的感受是不可能的。而對音樂的認知,不只限於單純對樂曲本身的欣賞了解,而應將它視爲文化的一環,我們面對中國音樂時,若不能將音樂表達視爲生命情懷的一種抒發,則中國音樂的情境與意義便難以顯現。 中國音樂與環境間的關聯 現代人已習慣將音樂定位爲「表演藝術」,卻忽略了音樂情感的「自然抒發」先於其「呈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音樂的完成不一定有待於「表演」。中國傳統文人強調音樂與個人修身明志的關聯,有着強烈的反舞台觀念;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則與日常生活、禮俗間有着非常密切的結合,建基在活潑的非舞台觀念上。這種「爲生活(或生命)而藝術」的態度,是與「爲藝術而藝術」者大異其趣的。好的中國音樂因此總讓人覺察不出有「爲人彈」的痕跡存在,它是生活的自然反映,而在呈現時,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又往往並無截然不同的分野。這是品評傳統音樂時所先要了解的。 特質性的音樂表現手法 在諸多中國音樂的表現手法中,對「音色」的重視可能是中國音樂大異於西方之處。在中國,音的本身往往形成一個完整具足的單元,在美學上,它是「一即一切、當下具足」的體現,中國彈弦樂器傳統上之爲「首樂」,打擊樂器種類之多、音色表現手法及術語之豐富可說都肇因於此。其次「韻」也是中國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法,它開展了豐富的感情世界,並引出了另外兩個決定音樂世界深淺的要素──氣與留白,前者關聯到音樂流動中的頓挫與轉折,後者則如中國繪畫般,形成有聲世界的擴充。也由於這些特性,中國樂器並不像西方般,往族群樂器的組合型式上發展。在合奏中,不同樂器往往以不同音色奏出自己的旋律,幾條建基於同一母譜的不同線條,相互穿梭掩抑,乃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結合,呈現出主客交融的世界。 中國音樂裡的意境觀 就中國音樂而言,音樂即是生命情境的顯現,則生命的圓熟與否,乃成爲藝術最終的品評標準,此即「意境」。藝與道的合一,常常體現在人與天地萬物的相融上,因此傳統經典曲目多的是放情山水、田園自適的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玉三郎與歌舞伎
著名日本歌舞伎乾旦坂東玉三郎將於十一月初在國家劇院演出「楊貴妃」、「鷺娘」。坂東的地位一如我國的梅蘭芳。一九六九年飾演三島由紀夫的「樁説弓張月」一劇中之白縫姫,奠定菊壇地位。一九七一年獲日本金箭獎及文部大臣新秀獎。此後新戲碼不斷推出,譽滿東瀛。
-
專題報導 Feature
跨越時空的風景線
台北的劇場,尤其是私人的表演空間,近幾年蓬勃興起,充滿表現的活力。而東京,六〇年代以來的傳統與現代並興、古今交融,更蔚爲一片風景。 在歐洲,Peter Stein新導的歌劇《Pellas Mlisande》貝雷阿思與美麗冉德,呈現耳目一新的手法和效果。 至於台北的另外一些演出場地,國內國外的孩子們,曾有一場場歡愉的演出和交會,引發大人們對兒童美育的進一步思考
-
即將上場 Preview
要開鑼了!
慢慢看、慢慢聽、慢慢欣賞
-
近期演出
羅斯托波維奇大提琴演奏會
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暱名「斯拉瓦」(Slava,俄文,表對人之頌辭),公認是卡薩爾斯(Pablo Casals)之後本世紀最好的大提琴家,羅氏本月將帶著他兼有豪邁熱情與綿密醇厚的演奏技巧,再度來台展藝。 羅氏現任美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演奏、指揮以自由率性著稱,卻充滿説服力。小提琴大師曼紐因便曾盛讚他:「彈性速度彷彿是斯拉瓦與生俱來的本領。」傑出的造詣,使蕭斯塔高維奇、普羅高菲夫等大作曲家紛紛題獻作品,豐富了大提琴曲目的領域。他在七〇年代因庇護索忍尼辛長達四年,並對索氏獲諾貝爾獎後受到的中傷積極抗議,而被蘇聯政府禁止演出,後來又遭放逐。九〇年代又爲政變中被軟禁的戈巴契夫而迫俄聲援。熱血、多情,與他的演奏風格如出一轍。 這次來台演出,他不指揮、不彈鋼琴、只拉大提琴,將演出韓德爾〈抒情曲〉、貝多芬〈魔笛變奏曲.作品66〉、巴哈〈D小調第2號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米士高夫斯基〈A小調第二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