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改變設計之後的《表演藝術》活潑不少,彩色照片精美,彌補了一般報紙照片粗糙的缺憾。不過,一路翻閱下來,也有一些疑惑:

1.每篇文章起首不空格,不知是什麼道理?看到開頭,總疑心要去找前文。

2.專欄應是談觀念、談現象的場地,現在頻頻出現個別演出的感言,令人納悶。

3.介紹新歌劇《旅程》專文,令人無限神往。可惜文章只作週邊報導,未能深入描述舞台演出的表現,使人身歷其境。如果也能一提評論界和觀衆反應,就更理想了。

讀者 許右軍上

右軍先生:

1.起段不留空是美術編輯的實驗。因爲理論上起段應是「不言可喻」,不須空格也知是起始。起段避掉聞頭的一個視覺上的「洞」,是西洋雜誌近來的趨勢。不過,實驗的結果,這個作法顯然並不合中文版面的閲讀習慣,這期我們已作了一點修改──您大概會發現,《表演藝術》是一份喜歡「實驗」的刊物。

2.您的意見已轉告相關作者。

3.演出反應的報導本期開始已酌量刊出。

編者 敬覆

第二期的版面,雖有輕俏之效,但以我對貴刊之直覺與期待,覺得風格不合。

總編輯「編輯室報吿」,對自棄歷史的劇場各界提出義正嚴詞之規諫警醒,眞令我們這些人微言輕的小劇場人感到有人替我們伸張正義(以及提醒我們更要自重於歷史)的大大快意!!感謝。

我雖是挑嘴的讀者,但對挑上的都不挑剔。已經愛上貴刊及刊頁後的心血努力,萬分敬重。謝謝你們。

讀者 夏日華敬上

貴刊如果以報導兩廳院節目爲主,在每場演出時同時出售,豈非美事?

讀者 陳棄疾

棄疾先生:

站在兩廳院的立場,我們當然很願意這樣做。但是,我們更大的心願是讓這份刊物不只屬於兩廳院,而能更廣泛地得到不同時、地的讀者的認同,更全面地介紹表演藝術的整體,您以爲呢?

編者 敬覆

雲南歌舞團和他們帶來的舞劇《阿詩瑪》在第二期引起三篇文章討論,評語從十分客氣的「淸新易懂」,含蓄的「雅俗共賞」,到令一位舞蹈敎授在表演途中「落荒而逃」。文中不乏建設性的意見,從現場的音量控制,觀舞角度,到配樂和編導的改進。這正是我們希望在《表演藝術》這樣的雜誌上看到的:建設性的評論。

看《阿詩瑪》這樣地方性的藝術表演,如果沒有放進民族情感或對少數民族的好奇心,難免會略失所望。中華民族並非沒有民族舞蹈的遺產,但是運用旣有語彙,善加包裝的工夫實在有待加強。

內湖讀者 黃啓智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