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特別的禮物 給特別的你
在這個溫馨的聖誕時節, 把你的期望給我, 將我的回憶給你, 平常或許各忙各的,難得一見, 有時也得公事公辦, 沒機會交心深談。 只要一同經歷的往事還能回味, 默默關注彼此動態的心情不變, 情和義何止值千金, 一份禮又算得什麼。 哥們、姊們交換的才不是禮物, 是心意、是玩笑、 是過去、是情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法定義的奇才 艾瑞克.薩替 Erik Satie
在《薩替》Erik Satie一書中,音樂學者Rollo H. Myers將薩替評述為:「遁世者、聖徒、哲學家、才子、丑角、蘇格拉底的諷刺家、顛覆者、愛小孩冠軍、在藝術領域中開發嶄新路徑的先鋒者與無畏的探險家。」短短的幾行字竟包含了多變的角色,其中還不乏看似互不相干的形容。然而,他就是這樣一位奇特的音樂家。喔不!說音樂家他可能不服氣,因為他生前說過:「你去問所有的人,他們都會告訴你,我不算音樂家。」那麼,究竟要如何評斷他?也許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個無可定義的奇才! 在年歲年交接的時刻,卅歲的NSO就要依據薩替的指示,號召樂友以反覆彈奏八百四十次Vaxations這首鋼琴曲同樂,為「30小時不斷電」的活動增添一種「徹夜未眠」的樂趣。同時,TSO也將在本月「非・常・小提琴」節目中,演出德布西改編薩替的名曲《古希臘裸男舞樂》Gymnopdies(編按)的第三、一號。趁著這個充滿薩替風味的冬天,就讓我們先來瞭解他的生平、他的創作、他的影響,順道聊聊他的八卦吧! 編按:或譯為《吉諾佩第》。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好學習,原創華文音樂劇就靠你!
在心為志,發而為詩,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光靠言語不夠表達, 於是就唱吧、跳吧!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音樂劇在華文地區, 有了教學體制、有了新血加入, 人力資源穩定成長、 各種能力值也漸達標準。 來自歐美的種子,在華文世界, 會開出什麼樣的奇花異草? 外來種,如何植栽能長得好? 怎麼教、學什麼、往哪長, 該靠攏市場或該完全移植, 要深入理論或以實務優先, 原創,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悟空, 是建立在各種文化脈絡體系之下, 奠基於各種養成交匯的土壤之中。
-
藝視窗 News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台灣】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為了慶祝30周年,國家交響樂團(NSO)規劃了「30小時不斷電」活動,內容除了跨年音樂會、講座、影片欣賞、樂器體驗工作坊等之外,更將舉辦「840人鋼琴馬拉松」音樂會,號召840位樂迷,從2017年元旦凌晨1點開始,以鋼琴獨奏的方式接力演出作曲家薩替的作品《煩惱事》Vexations,「演出」地點則於國家演奏廳舞台上。 想當NSO客席演奏家,與音樂總監呂紹嘉一起創下歷史紀錄者,可於即日起至11月11日前繳費報名。可獲贈《麻煩事》客席演奏家證書乙紙、《30 Hrs熱古典》音樂會票券2張、《麻煩事》演奏廳入場券10張、演出實況影音紀實等。意者請洽nso.pianomarathon@gmail.com、02-3393-9888。(李秋玫) 文化部多個表演藝術補助項目 11月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11月份有多個表演藝術相關補助項目開始受理申請,包含「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與「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等,皆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截止。 「106年度臺灣品牌團隊計畫」係透過資源挹注,提升具國內外展演能量的團隊,成為臺灣對國際的文化品牌;並期待團隊能帶動其他表演團隊共同成長。凡曾獲「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作業要點」卓越級補助之團隊,皆可申請。 「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是針對「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與「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提供補助,此次為106年度第一期申請,受理1月至6月的活動。 「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旨在協助製作單位加強整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一五九○年代,年輕的英倫人想要認識世界,會走進環球劇場看莎士比亞。 一九三○年代,柏林奧運期間,首次以電視直播賽況,世界進入觀眾客廳。 千禧年初,首屆Web 2.0大會舉辦,標誌互動、分享、關係的網路世代展開。 二○一六年,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開啟直播功能,將真實物理空間消解更徹底,社群興起,電視退位,自媒體的戰國時代已吹起號角,而七年前環球劇場開跑的NT LIVE浪潮也在這年席捲台灣影城。 在垂直分眾最極致的時代,吸引人的直播關鍵是什麼?又對強調現時現地的劇場有什麼影響?直播是可利用的工具、可發展的藝術形式,還是瓦解劇場現場的雙面刃? 本刊除了就直播經濟分析產業與劇場現況外,也邀請了三組創作者──王翀、許哲彬、達康.com談談他們對直播的想法與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實境舞台.環境劇場
過去,打破制式的舞台空間,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 如今,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連帶牽動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國際上,許多重要藝術節,例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巴黎夏日藝術節、德國魯爾藝術節等,紛紛邀請觀眾走出劇院,體驗戶外舞台的自然感動。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環境劇場」亦是不可或缺的風景,限定場域製作、重新定義觀演關係,見證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打造《夢外之境》;繼《祭特洛伊》之後,金枝演社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秋高氣爽,戶外看戲,四處皆舞台,無處不表演,一起感受實境舞台的真實魅力。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新氣象,技術劇場upgrade!?
場館開門了、設備更新了, 表演也將拉開幕簾、迎賓見客。 各地劇場選用的自動控制懸吊系統, 得以快速流暢、一氣呵成的整體演出, 讓人耳目一新、驚呼連連的舞台效果, 新玩具怎麼玩?還有待創作者細細思量。 值得一探的是,當技術提昇了, 勞動人力也相應縮減時, 精緻化、專業化的操作流程與人才養成, 將為表演藝術工作環境帶來哪些變革? 劇場能否成為制度健全的職場? 想讓演出更好的責任如何衡量? 產值增加,素質會否一同進步? 有勞動法源為據,真能適用嗎? 沉潛多年、深居幕後的黑衣人們, 浮上檯面、現身說法, 就過往經驗、長期現況,遠望未來, 腳踏實地,以有限資源,盡力而為。
-
藝視窗 News
衛武營「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11月登場
【台灣】 衛武營「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11月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營運推動小組將於11月12、13兩日,假衛武營285展演場舉行「眾人的參與式」國際論壇,將邀請台灣德、澳、英、美等國內外文化藝術專業人士交流,包含專題講座、工作坊、圓桌論壇等形式,期待能擴大藝術園區的參與,創造更多可能。此次與會的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簡文彬、臺南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魏婉如、英國Just So Festival 創意製作人Cathryn Peach、德國phase7 藝術總監Sven Sren Beyer、澳洲Shaun Parker 舞團藝術總監Shaun Parker、美國ArtsConnection 教育總監Rachel Watts等。本次更為青少年安排以「我國青、少年求學階段,藝術課程重要/不重要」為題的辯論會,與「手指狂舞」青少年工作坊。 活動自即日起報名,歡迎歡迎喜愛藝文民眾、教育工作者、文化場館經營者及專業藝術經理人參與,現場備有中英雙向口譯,專業工作坊則提供英翻中逐步口譯。詳情請洽07-7680726或參網頁waf.org.tw/workshop/internationalplatform/civic-engagement-international-symposiu/ 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11月舉行 由七所國際重點大學攜手辦理的「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於日前揭曉第二屆得獎作品,首獎由來自廣州的胡璇藝獲得,其作品《一種旁觀》描述現代人面對真實災難的疏離與無力;貳獎得主為Lin Tu,得獎作品I Love My Family(中譯:《我的家庭真可愛》);參獎得主為朱宜,得獎作品Noise(中譯:《雜音》)。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並將於11月24至26日假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舉辦「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讓前三名的作品登台呈現。觀眾可上網免費索票,索票網頁為www.accupass.com/go/2016wsdc。 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並特別新增「入圍媒合獎」,選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新住民上菜! 舞台後的家鄉味
印尼國民沙拉Gado Gado的調味靈魂是什麼? 越南3D果凍色彩繽紛的花朵圖樣怎麼雕? 印度咖哩雞、米布丁如何在辣度、甜度中找到平衡? 日式紅酒燉牛肉蛋包飯的醬汁怎麼煮出醇厚滋味?蛋包處理的重點是什麼? 在創作舞台上揮灑的他們, 《蜜莉安的詭計》女演員印尼的溫蒂、越南的陳秋柳 在苗栗推動「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的劇場導演印度的江譚佳彥 剛推出電視劇《愛情沙塵暴》的電影導演──日本的北村豐晴 從各國相聚台灣,首度公開他們的家鄉料理秘訣, 調和跨越海峽的原鄉與如今生活的地方, 他們烹調的不只是食材,也是風土、記憶與文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揭幕 涵洞中 與美相遇
歷經十年嘔心瀝血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門了! 這一外表如巨大乳酪,內部如鐘乳石洞的奇特建築的落成, 標誌中台灣又多了一件普立茲克獎的大師作品。 台中作為新創者的藍海, 不僅有最前衛的建築地標,也有記憶城市肌理的老屋新立。 本月份就讓我們從台中經典建築出發, 再聚焦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精采節目。 讓內行人漫畫家建築大叔圖文解析、 伊東豊雄關鍵字建築導讀、藝術總監與建築大師對談摘錄 帶您到台中走建築、看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開門 好戲上場!
上月底開門,本月底開幕, 臺中國家歌劇院在《淨水》之後, 各式售票與非售票的精采演出輪番上演, 「開幕季」連說帶演,熱熱鬧鬧直到年底! 本刊編輯部特選九、十月推薦節目, 評點解析,分項導聆── 向井山朋子x伊東豊雄世界首演《魔時尚》 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x NSO大當家呂紹嘉聯手傳奇歌劇《萊茵黃金》 歐陸鬼才音樂劇場導演郭貝爾x現代音樂先驅哈利.帕奇《進擊的狂想》 法國跨域通才導演博瑞的女舞者肖像《妳怎麼樣了?》《糾纏》 詩人導演黎煥雄x義大利指揮家柯爾悌x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迷宮魔獸》 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地方風土廟會劇場《九天鼓樂.經典重現》 台灣環境劇場先驅鍾喬《尋.里山》 台中在地劇團大開最新創作《男人幫 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除此之外, 尚有三場來自古老靈魂之聲──胡德夫、廖瓊枝、黃連煜, 吟唱傳統、山谷、大地的黑月演唱會, 連通小劇場與戶外廣場,賞月聆樂,豈可錯過?!
-
藝視窗 News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台灣】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一代青衣顧正秋,於8月22日因病辭世,享壽87歲。顧正秋1929年生於南京,10歲入上海戲曲學校,以第一名畢業,19歲自組「顧劇團」挑班唱戲。顧正秋曾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她的表演兼容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樹一格的「顧腔」。1948年,顧劇團應邀到台灣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因兩岸分裂,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締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1953年,顧劇團解散,顧正秋嫁給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轟動一時。而後夫婿蒙冤入獄,她不離不棄,寫下美麗的愛情傳奇。一九九七年,作家季季訪談顧正秋,出版口述傳記《休戀逝水》,回顧她前半生的京劇演藝生涯。中國京劇院計畫將該傳記搬上舞台,由編劇何冀平編寫為京劇,預計今年上演。(廖俊逞) 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藝術翻新基地」國際論壇 臺中國家歌劇院預計將於9月30日正式開幕,屆時也會邀集東西方頂尖文化藝術人士齊聚,特地於10月1日舉辦一日國際論壇,假歌劇院「角落沙龍」進行。歡迎各界關心台灣藝文發展人士報名參加。 此次論壇以「藝術翻新基地」為軸,用新視角新觀點,全面拆解劇場、城市、藝術、生活與人之間的關聯。論壇邀請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謝卓飛(Graham Sheffield)談英國經驗,從巴比肯中心到英國文化協會,如何以劇場力量翻新城市與國家。前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舞蹈雙年展主席費弗爾.達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以其多年深耕文化藝術的豐富實務經歷,帶領聽眾認識舞蹈撼動世界的力量。劇場如何影響城市?劇場如何連結在地、國家及國際觀點,西班牙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總經理暨藝術總監大衛.利弗莫爾(Davide Livermore)和比利時列日藝術節總監尚路易.哥連尼特(Jean-Louis Colinet)與臺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代表,將不藏私分享專業觀點,剖析東西方場館營運中,傳統與當代的互生共榮。 此外參與貴賓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博士、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布拉瑞揚舞團藝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神奇劇場夢 Performers,GO!
低頭看看,前方十公尺有花瓣! 轉頭發現,變電箱上畫玉山? 寶可夢你GO了沒? 劇場的幻境要花錢, 虛擬世界就在手邊, 說來好玩,戲也能發生在眼前, 或在耳旁,或在街口, 把你拉近舞台,自由穿梭其間。 不只擴增實境,也要擴充想像力, 不只逃出密室,還要更多人來體驗密室, 不只角色扮演,更要利用扮演看見歷史。 他早說過了:「這個世界是座舞台,男男女女皆為演員。」 (小編:莎士比亞你夠了沒!)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羅密歐與茱麗葉 永恆之愛
二○○七年首度來台,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在台灣掀起一股法式音樂劇風潮,多首劇中歌曲〈愛吧〉與〈世界之王〉等也成為音樂劇迷的心頭至愛。暌違台灣近十年,這齣法文經典音樂劇將再度造訪,以新穎的演員組合,讓台灣觀眾在法式香頌與精湛歌藝演技中,重溫莎翁筆下的永恆之愛!
-
企畫特輯 Special
闔家攜手起步 勇闖藝術奇幻世界
繼去年首屆「新舞臺藝術節」走出新舞臺到高雄,本屆更將演出版圖擴及台南、大台北地區,以「家」為規劃主軸,邀集國內外共六檔演出,除了大小朋友都愛的新馬戲外,還有偶戲、戲劇、音樂等精采節目。而為了慶祝中國信託創立五十周年,六檔節目都將加碼推出一張票新台幣五十元的藝文欣賞分享價,每場限量五十張票,邀請更多新朋友靠近藝術一些,一同在今年秋季參與這場藝術饗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荀貝格的「生」與「死」
在廿世紀的最初的十年間,人類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普朗克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人們對自己、空間,甚至對宇宙的了解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音樂史上亦同,在那個浪漫到極致的年代,調性就像張滿弓的弦,從繃緊到崩壞,僅僅是一線之間。在這蓄勢待發的一刻,作曲家荀貝格毅然出現,奮力打破了數百年沿用的成規。 他的「生」開啟了一個時代,影響了豈止是他的學生輩;他的「死」並非一種終結,而是另一階段開始。不管面對的是譜紙還是畫布,荀貝格緊握用一枝筆,用生命塗抹著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
【台灣】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 今年夏天,到圖書館借一本「真人」吧!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自六月份推出「真人圖書館」活動,讓真人圖書館促進人際溝通和藝術分享。 真人圖書館概念源自經歷種族暴力的丹麥青年,將「人」當成可以瀏覽借閱的書,希望藉由真人之間的人際交流打破偏見和歧視;活動逐步發展成提供不同生活經驗和領域的人們互相交換想法和溝通學習的平台。表演藝術圖書館推出的「真人圖書」,只要提前預約,就可和真人書籍享受一個小時的閱讀時光。繼6月份的「空中好聲音」邀請Zoe、邢子青與詹怡嘉三位電台主持人後,8月的「書中好文字」則將提供兩「本」來自藝術評論領域的新書,邀請舞評人和舞者莫嵐蘭老師和身兼作家、導演和劇評人身分的耿一偉老師「上架」。接下來9月有「劇中好照片」的兩位舞台攝影家許斌與劉振祥,之後陸續上架的還有編舞家古名伸、蘇威嘉、黃翊等。 真人圖書館活動將在八月底新書上架,一個時段可提供至多五位讀者預約,閱讀時間為一小時,「不可外借」。兩廳院之友和非會員皆可預約,報名請參網頁serv.lib.npac-ntch.org/human/index.html。(劉真伶) 第一屆亞洲管風琴大賽受理報名 將於2017年舉辦 由台灣管風琴協會舉辦的「第一屆亞洲管風琴大賽」即日起至12月31日受理報名。台灣管風琴協會為美國管風琴家協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AGO) 在台分會,成立6年來秉持著推廣管風琴音樂的宗旨,致力於為台灣本地管風琴家創造更多的演出經驗,更曾於2014年規劃「第一屆台灣管風琴大賽」,此次將範圍擴大到亞洲,盼能促進與亞洲各國管風琴家的交流。 此次管風琴大型賽事為台灣首次舉辦,2017年舉行之時恰逢高雄衛武營造價一億兩千萬的管風琴首演,規模將會超越國家音樂廳,成為亞洲最巨大的管風琴。這次的賽事配合全新的演出場地,作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奧運嘉年華 狂熱起舞吧!
奧運來了! 里約大冒險 南美洲大陸的第一次奧運嘉年華 八月五日將正式開幕 巴西政局與社會紛亂 加上近期爆出的禁藥問題 時運多舛的運動盛會 歌頌的正是人定勝天 不只要看運動員的頂尖對決 熱汗淋漓的捉對廝殺 還可以關注一下開閉幕儀式 看一場大秀如何編排呈現 如何動員調度、轉換場景 如何運用儀軌,展現巴西風情 順便回顧本地的賽事主辦經驗 明年登場的世大運 我們又該如何塑造台灣形象 讓世界體壇看見福爾摩沙之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6-2017新樂季搶先報
二○一六年六月,英國脫歐公投過半,不僅為全世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整體景氣對未來的影響,也將從這裡開始!經濟風暴最先反映的,就是表演藝術圈,光看今年美國樂團從紐約愛樂一百七十五周年、芝加哥交響一百廿五周年到巴爾地摩交響一百周年都不大張旗鼓慶祝,就可以瞭解關鍵就在「預算」。 不過整數年,在德、奧、法國卻是另番風景。布梭尼一百五十歲冥誕、亨策九十歲冥誕、李蓋悌逝世十周年、約翰‧亞當斯七十歲生日無疑是演出現代音樂的好機會。反觀亞洲,從水藍、梵志登到葉詠詩,與樂團的合作年分竟不約而同都是整數。 無獨有偶地,我們的國家交響樂團也將邁入卅周年了!熱鬧非凡的音樂會加上活動占滿了整個音樂廳空間。當然,北市交的精采名家、國臺交的多元曲目、高市交的老少咸宜,還有臺北市立國樂團跟臺灣國樂團的兼具傳統與現代,無不令人驚嘆!那麼,該如何整理一整年的音樂會計畫?只要拿出行事曆,跟著本刊新樂季的整理做記號,那就準沒錯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現實走進劇場,當流離搬上舞台 挑戰真實
紀錄劇場是什麼? 紀錄劇場必然客觀嗎? 紀錄劇場如何翻轉舞台上的虛構與真實? 紀錄劇場為何在當今歐陸劇壇蔚為風潮? 在日常生活愈來愈戲劇化的今日,戲劇幻象已不足以呈現瞬息萬變的世界,紀錄劇場成了另一種表述真實的可能。這種透過真實的文件,強調真人、真事的劇場形式,社會性與政治色彩強烈,是探究現實生活的最佳利器。 戰爭、全球經濟市場、失業、難民、身分認同,德國劇場向來與社會議題緊密結合,近年當紅的「里米尼會議紀錄」,就高舉紀錄劇場的旗幟,其演出形式屢屢出乎意料,不斷創新紀錄劇場的表現方式。 本月特別企畫將帶讀者一探「紀錄劇場」,引介重要團隊。即將訪台演出《共同境地》的德國高爾基劇院駐院導演雅葉.洛能,也擅於運用紀錄劇場的手法,表現尖銳的政治議題。作品已兩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深受觀眾歡迎的她,本刊亦趁此機會呈現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