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從數據看表演

台灣表演藝術產業走勢 文字|高竹嵐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2018年人氣節目排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新興場館、音樂劇、戲曲 數字解碼生態發展

六年數據與「表演藝術年度現象」的對應分析 文字|黃蘭貴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一個人人都能創作的時代

創作團隊角度的分析觀察 文字|張寶慧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活用資訊 爭取未來機會

行銷人員角度的觀察與建議 文字|黃文瀚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重建劇場的三個 W

重建劇場的三個 W

事件(what)、地方(where)、人物(who)是戲劇中常言的三種W,誰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便是構成單一片段場景的基本要素,是在戲劇結構中有如原子般的最小單位。然而如今,觀眾不只是「觀」眾,得以四處遊走互動、表演者也可由素人參與,借自身經驗為分享依據、「重現」生活的切面亦非必要,「重述」真實才有可能看見世界、地點場景當然也不用製造擬真幻覺,甚至連空間規則都能隨機產生、活在當下。 今年,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組戲劇節目表演團隊,分別從不同基底著手,試圖重新建構劇場裡的三個W元件。首先,比利時根特劇院藝術總監米洛.勞,長年以社會學家的研究調查方法實行創作,發表包括劇場演出、紀錄片、書籍刊物、影像裝置、論壇講座等多種形式作品,深究「事件」與真實間的關係,將世界議題、國際案件搬上舞台。劇場裡的「事」不在這裡開始、不在這裡落幕,而是一場社會行動的其中一個階段。 法國與比利時藝術家喬治和德弗,則嘗試在一片荒蕪的劇場空間裡,無中生有、從「新」來過,把現有的一切規則鏟平、拋棄,創建屬於自己的地點、自己的世界,一個哪裡都不是,卻又包羅萬象的宇宙。而台灣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創作團隊「明日和合製作所」,也將再次形塑「觀眾、創作者、表演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民間信仰、宗教儀式的田野調查為依據,在場上舉辦講座演出及表演工作坊,一邊請「仙」問事,同時也藉此驗證,是「誰」在「扮仙」。 本期特別企畫將帶領讀者一探上述創作者的思維世界,看他們如何解讀、打破再重建這劇場裡的三個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