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蛋妹 ViviChen 繪)
焦點專題 Focus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童話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三缺一劇團《還魂記》《蚵仔夜行軍》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從藝術總監魏雋展嗜吃蚵仔、無法接受因環境汙染而可能再也吃不到蚵仔開始,三缺一劇團從二○一二年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在兩年的田野調查後,首先發展出的是二○一四年牯嶺街小劇場的首演版本,再經過兩年,則有了二○一六年的北藝大舞蹈廳版本,其中的《蚵仔夜行軍》,曾在二○一七年改編為兒童劇場版,二○一九年則又發展出高雄春藝節版本。「土地計畫」之所以珍貴,是因其是台灣劇團中少數深耕田野、貼近土地議題、且長期養成的創作計畫,同時,也在社會運動的軸線下,用劇場描繪出個體在議題中的掙扎與思索。

轉化虛構故事  批判環境議題

「土地計畫」由《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構成,兩者都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還魂記》聚焦的是濁水溪上游的中科四期工程,其因高用量的用水需求,大肆開挖從清領時期便是主要農作水源的莿仔埤圳,導致南彰化農業用地缺水、農民被迫挖井、加速地層下陷等問題。二○一四版和二○一六版的《還魂記》,皆以溪王的故事為引,小人物的日常或情感糾結為軸,將開發工地的寫實場景,與溪王的視角相互交錯,以物件、詩、歌隊與身體,詩意地呈現出小人物面對官商勾結的無力與憤怒。

《蚵仔夜行軍》則是個虛構的蚵仔童話,演員從蚵仔的視角,帶著觀眾一路經歷養殖蚵仔群的畸形、小蚵仔的反叛、野生蚵仔的生猛、蚵農村落的蕭條,以及最後進攻大火龍的過程,並不時穿插著演員自編自唱的幽默歌曲。全作以明亮與戲謔的基調,細緻呈現雲林台西六輕工廠對當地蚵農的汙染:這座在廿年前誕生的石化王國,不僅是台灣第一名的碳排放大戶,也讓蚵田中的蚵苗,因飽受化學物質的摧殘而嚴重變形,此外,附近的蚵農也因長期暴露在六輕外洩的氯乙烯氣體,比常人更易罹患癌症、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然而,這座台灣最大的石化王國,至今仍在持續擴廠,蚵仔夜行軍對抗大火龍顯然是一場徒勞,但卻是不得不繼續下去的抗爭。

交會七年  創作者與土地的生命交織

從二○一四年的社運激情,到二○一六年的沉澱反思,再到二○一九年的豐厚成長,這七年間,土地計畫所帶來的田野調查,已是三缺一的日常:他們拜訪雲林蚵農、學打蚵殼和串蚵串;他們溯濁水溪而上到溪洲、到上游的集集攔砂壩;他們在六輕發生氣爆事件時,回到村落中探訪。土地的故事與人物,並不只服務於特定作品的創作,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說故事的人  三缺一劇團

成立於二○○三年,以演員與集體創作為基礎,作品多在社會與個人之間交織,兼具公共議題的轉化,以及私密的經驗與反思。藝術總監為魏雋展,團長為賀湘儀。兩人皆擅長運用身體、物件與偶戲,創造魔幻且詩意的劇場敘事。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