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注目焦點一:
「周先生與舞者們」創團藝術總監,曾以《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展開四年舞蹈旅行計畫(2011-2014),並舉辦三屆「下一個編舞計畫」(2012-2014),致力藝術推廣與建立新世代創作平台。二○一四年以《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首登國家戲劇院大舞台後休團,移居台東。蟄伏四年後,於二○一八年台北藝術聚落「空場」發表《Break & Break!無用之地》身體錄像展,一舉於今年以此作獲頒第十七屆台新表演藝術大獎,該作是他邁入創作下一階段亞洲旅程,令人驚豔的起手式,為其藝術實踐揭示了新方向。
注目焦點二:
以編舞家、舞者身分,因雲門流浪者計畫「中國練習」(2016)展開交流。二○一九年跨國移動、駐地創作產量豐沛,表現亮眼。除了與香港編舞家王榮祿合作的《無用》(2016)於台北重演外,他亦為香港資深舞者喬楊編《Almost 55 喬楊》(2019)、為北京十三名來自各地的舞者編《在北京跳舞》(2019),也作為舞者擔綱黎海寧《春之祭》的「白衣男子」一角,重登舞台。而今年度在台灣的新製作則有二○一九臺南藝術節中與稻草人現代舞團合作的《臺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
注目焦點三:
長期透過舞蹈審視個人經驗與社會現實,將「舞蹈旅行」的概念延展至跨國異地交流與工作,致力鏈結身體與環境,並不斷嘗試與新媒材合作的可能。這位身體藝術家在劇場與生活空間中遊走創作,明年預計將於金瓜石駐地創作,並前往新加坡、澳門等地,未來他對「亞洲身體語彙」的探索將發展至什麼面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