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大觀園,誰識紅樓夢中人
:::
Feature









Feature 專題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劇評觀點
郭亮廷 評論者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

舞評觀點
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樂評觀點
陳漢金 夠廣博 才能有深度
戲評觀點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國際觀察—美國
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