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尼爾森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訪台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音樂總監

安德里斯.尼爾森斯 跨越兩大洲的聲音魔法師

生於拉脫維亞音樂家庭的安德里斯.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是現今最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中生代指揮家之一。他目前同時帶領著歐洲與美國最負盛名的兩大交響樂團,也充分運用了這個契機讓他們彼此交流、產生出新的音樂火花。11月中旬尼爾森斯將帶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來台,這也是他2018年就任後第一次和布商大廈樂團在台灣演出,並將帶來與樂團有深厚連結的作曲家舒曼、孟德爾頌、華格納、布魯克納的作品。為了讓台灣樂迷更了解尼爾森斯以及他與樂團之間的更多面向,我們特別透過越洋專訪,讓他為台灣觀眾娓娓道來關於他及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二三事。 Q:請問您對音樂與指揮的熱情是怎麼樣開始的?在您職業生涯中,哪些關鍵時刻對您產生了特別的影響? A:我生長在一個音樂家庭,因此,我對音樂的喜愛與熱情是從我有意識開始就一直存在。我曾經學習鋼琴、小號,同時也唱歌。5歲時與父母一起在里加(編按:Riga,拉脫維亞首都)觀賞第1場歌劇演出《唐懷瑟》,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我的音樂生涯最初是以小號演奏家開始,這使我有很多機會分析許多不同指揮家的帶領方式。在樂團工作同時,我一邊學習指揮,這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我的指揮生涯是從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開始的,之後又擔任了位於德國黑爾福德(Herford)的西北德愛樂樂團(Nordwestdeutsche Philharmonie)和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我感到非常幸運能有這些經歷,這些時期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並對於我不斷追求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多的養分。 Q:您認為哪些指揮家對您有很大的影響?他們是以什麼方式影響您? A:作為一位年輕的指揮家,我聆聽過許多指揮家的演出,並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如伯恩斯坦、卡拉揚、克萊伯等等。楊頌斯(Mariss Jansons)對我個人的指揮生涯初期有很大的影響,他鼓勵我、支持我,我從他身上學到了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六)

Q5:能賺錢的文化,就俗氣嗎?

從社會學觀點,拆解消費的認同想像

2023上半年的誠品華語創作排行榜裡,主打正能量和勵志的作家黃山料占據前4名,引來許多嘲諷與鄙視,有些人強調「我不會看這種書」,有些人因此擔憂當代人閱讀素養。暢銷書並不是頭一次帶來焦慮,過去肆一和Peter Su等作者都引發過類似的驚恐與討論。 對一些人來說,勵志書不算文學。文字要成為文學,似乎得先跨過一個門檻。社會學者李令儀對台灣出版業有深入研究,他曾指出,編輯、行銷等從業人員往往必須面對文學與商業的「雙重邏輯」。這個概念來自法國文化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強調文化人一方面身處「倒轉的經濟世界」,要為了藝術而藝術,去否定世俗的經濟邏輯,另一方面又要以主流價值來界定商業的成功,不能不在乎排行榜。 「雙重邏輯」不只影響業者。之前MOMO購物網把書大打折,影響獨立書店運行,引起「圖書統一定價制」的討論,在這裡,消費者也被捲入價值戰爭,光是選擇跟誰買書,都面對雙重邏輯:你選擇活在市場世界,把書僅僅當成商品、便宜就好嗎?還是選擇活在倒轉世界,用其他資格衡量書的價值? 不過不管你怎麼選,這選擇算是自由的嗎? 衝突背後的自由假象 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場神仙打架背後的某種神秘價值。 跟我同齡的聽團仔們,時常有人強調自己只聽五月天「地下樂團時期」的作品,強調現在的五月天「太商業化了」。顯然現在的五月天已經是某種商品,而不是純粹的藝術品。藝術品所需的「某種價值」,好像反而會隨著經濟資本的累積而減少。 照布赫迪厄的說法,這種價值其實也是一種資本,在其理論中,除了經濟資本外,尚有「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前者是你當前社會地位擁有的社會網絡,也就是人際關係,後者是你在當前社會因為具備特定能力,而被認為有品味、有教養。 然而,哪些社會網絡值得注意?哪些能力算是有品味、有教養?判斷的標準,就看這些東西可以換成多少「象徵資本」。 在一個社會場域裡,粗略來說,主流地位的價值體系覺得哪些東西好,哪些東西就有象徵資本。這些東西可以是什麼,很難說清楚,可能是聲譽、名望或品味,例如什麼樣的音樂能登大雅之堂、哪一本小說是現代主義文學哪一本是寫實主義的作品等。不同的場域有不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五)

體質轉變與資源引入

場館、藝術節走向自製與策展制度的轉換期

台灣過去對藝術節、場館演出的想像,是在節目邀演與場地外租的框架下,進行組合而成為系列節目。場館、承辦單位往往是透過節目徵選、邀演的方式,缺乏背後脈絡,無論是理念、或培育機制等。 不過,近10年的地方藝術節開始走向策展化,從臺北藝術節,到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臺南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開始有策展人身影,包含耿一偉、周伶芝、李惠美、林昆穎等;(註)同樣地,場館脫離純粹場地租借的身分,在節目徵選之外或之下,援引類似策展、顧問等機制,如臺灣戲曲中心近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家戲再現、戲曲夢工廠等皆設有策展人。另一方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三大場館的齊備,有更多自製節目、委託製作、國際共製、孵育平台等,藉此體現場館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當場館、策展人在節目策劃、製作的位置逐漸明確,又如何與創作者╱團隊建立藝術創作的關係?或是,怎麼重新想像演出節目與藝術節的生成? 場館轉型:製作取向的轉變與脈絡建立 場館開始有「製作」意識,可以將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的「旗艦製作」視為坐標,也就是《黑鬚馬偕》(2008)、《歐蘭朵》(2009)、《鄭和1433》(2010)與《茶花女》(2011)。此後的10餘年發展,讓場館體質轉變,仍保有引進節目、場地租借的功能,卻與「藝術經紀公司」與「演出場地」產生區隔。 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林人中表示:「台灣劇院場館過去比較是presenting house,不是producing house,這10多年來,可看見公部門場館摸索,要怎麼樣做自製節目、怎麼做國際共製、怎麼做委託創作等,這些不同的概念都涉及到不同的『與藝術家工作的關係與方法』。」並認為:「有一個很明確的轉向是,因為新場館林立,節目的需求量提高,場館也就開始想做自己的製作、支持與培育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因此更明顯地靠近『製作取向』的體質。」若將這個轉變視為前提,策展人、製作人或是劇場構作在其中的位置會各有其任務。 國家與地方場館的陸續到位,是個關鍵的背景值。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林亭均認為:「在兩廳院還是台灣唯一專業場館的時期,必須照顧到整個產業的面向。現在這個階段,策展思維是愈來愈明確的,而這
藝術家回應

許栢昂:我要先生存,才能去創作

@戲曲夢工廠、臺北藝術節 文字|游富凱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林祐如、田孝慈:學習打破原有知識範疇

@兩廳院35週年「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2023臺北藝術節「萬物運動」 文字|張慧慧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李銘宸:不同立場的換位思考

@2022北藝開幕季、臺北藝術節 文字|郝妮爾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汪兆謙、吳明倫:身分轉換中的應對策略

@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第2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場館共同製作計畫」、2022 TIFA ✕ TTTF 文字|吳岳霖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背後的手(四)

補助機制與創作生產動能

爬梳國家表演藝術補助機制10年蛻變

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與藝術家在尋求民間贊助、投資或是金融信貸等資金上,一直存在種種困難與門檻,因此政府補助成為展演與營運穩定可期的「第一桶金」。提案、簡報、執行、核銷結案技能,以及而各種政府補助的重點與趨勢的掌握,大概是許多表演藝術創作人與行政經理人,不可不熟練的生存之道。 堪稱國家藝文補助火車頭與大水庫的文化部成立已10年有餘,除了一步一步開展升格後更健全的補助機制,更站在國家發展與緊扣世界局勢的高度,引領文化藝術前行。而最值得書寫的是在「10年有成」的最後3年,經歷了世紀之疫的嚴苛考驗。疫情終告遠颺,在邁入下一個10年之際,為文爬梳討論國家級補助的重要步伐。 國家藝文補助跨入新時代 2012年5月20日,1981年設立的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正式升格為「文化部」,除了原有的文化行政與推廣事務外,並統一接手原行政院新聞局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管的廣播電視、電影與出版事務。 這是台灣藝術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文化事務在中央政府有更高的行政級別,以及更充裕的經費與人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行政要朝向更為統一並適切專業的方向發展;這更是宣告台灣「文化建設」奠基階段已經完成,蓄積的「文化國力」正式要邁出步伐,並且要成為台灣立定的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一環。 表演藝術圈仰仗的藝文補助,也隨即步上新紀元。首先針對長期與民國1996年特別設立辦理文化藝術研發、獎助與推廣業務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在獎補助角色的模糊曖昧,以及獎補助內容疊床架屋等分際分工不清的情況,亟需解方。 礙於政策與法規限制,過往國藝會每年只有1億多的補助經費,文化部性質雷同加上國際交流等相關補助,每年可達4至6億的補助款額度,是實質最大藝文補助單位。文化部自2017年起規劃推動藝文獎補助轉型,修法放寬國藝會收入來源,使其能依法接受政府捐贈,同時規劃逐年將常態性藝文補助移交國藝會執行,文化部維持政策性的藝文補助。而除了法規鬆綁與資源的擴增,國藝會更強調落實專業評審制度,更加貼近「臂矩原則」,以提供藝文創作者更堅實穩定的政策支持。 除了國藝會的增能之外,國家文化發展平台又增加生力軍。原本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推動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

從數字看補助機制下的表演藝術發展趨勢

文字|陳偉銘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家要釐清自己與補助的關係是什麼?

文字|賴柔蒨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滯留島舞蹈劇場:打好舞作地基,創作與資源需同步經營

文字|Stella Tsai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再拒劇團:拒絕現有框架,種下改變的種子

文字|黃馨儀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藝術家回應

明華園戲劇總團:在元宇宙裡開發戲曲的未來可能

文字|吳岳霖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