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工具:Copilot。詠唱提示:人工智慧-表演藝術-舞台-人類-超現實主義(張輯米)
特別企畫 Feature 5,000天後的表演藝術世界

AI日常助理協助工作,消除身體、製作分身、創造奇觀皆可能

人工智能在開發至今將近70餘年後,終於讓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了,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它在表演藝術領域上,協助在創作與製作面上的各個環節。創作者將所有田野資料或是參考劇本上傳,產生一份重點摘要,再依照編劇的方向,產生一份全新的創作文本大綱甚至劇本初稿;接下來導演可以將劇本上傳給AI助理,請它以不同人物的聲音將劇本冷讀給導演聆聽,並產生各個設計部門的參考圖片、影片或是音樂,交付給設計人員們。倘若有屬意的演員人選,還可以加上演員的聲音、照片資料錄製給AI助理,並對應劇本人物,生成一部線上讀劇會。而設計們就依照導演生成的參考素材,請AI助理產生舞台、燈光或戲偶設計圖,甚至可以直接產生音樂或是電腦燈存檔。至於布景、戲偶及服裝道具等實體,除了比較小型的可以透過3D列印外,大多還是需要設計人員與創作者的密切溝通並製作出來。

然而,若要將人工智能納入表演,或許可以先思考如何將人體肉身消除;如同所有競技比賽,正因為人體有其限制,所以才會讓人感到精采,但 AI 卻可以附在任何形體上,超越人體的限制,例如一秒解開魔術方塊,但那就失去意義。因此,若將演員與觀眾置於沒有現實限制的環境裡,例如網路世界、VR等,在這裡觀眾就是體驗者,完全沉浸在整個都被AI自動生成的世界或環境中。

若不消除肉身,那麼將 AI 奇觀化也是一法;如果《黃翊與庫卡》是工業時代的作品,將機器手臂模擬人類的行動,但在實際上卻是將人程式化,因此我們得以看見人類動作的精準;那麼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將以另一個方向呈現。如同之前的《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或《恐怖谷》,或是馬戲團將大象當成表演者,將AI的身分揭露,透過表演者與其關係看見物種之間的差異,進而尋找共同不變的事物。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