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工具:AI Art Photo Image Generator。詠唱提示:A mad ai robot tearing up music scores.(一個瘋狂的AI機器人撕毀樂譜。)(樊慰慈)
特別企畫 Feature 5,000天後的表演藝術世界

但願長醉不願醒:比虛構更詭譎的真相

作者首先嚴正聲明,以下這則有點光怪陸離的音樂科幻極短篇完全是以活人腦漿產出,懂得禮義廉恥(咦?)但有七情六慾(嗯~)提及之人名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

202X年2月29日Fortnite將與維也納金鑽大廳合作,邀請已故鋼琴大師火洛維茲重返實體舞台,以全息圖3D投影展現他生前未曾彈過的《郭德堡變奏曲》。戴上Ray-Ban Meta智慧眼鏡的現場觀眾並可自行點選想看25或50或75歲的火洛維茲樣貌。為這場空前創舉暖場,音樂會也將特邀20歲時的鋼琴天后拉赫麗希助陣,首演AGI一歲神童熱騰生成的《冥王星狂想曲》。搶購門票的前50萬名觀眾還可獲得比特權幣一枚,於開演前投入老虎機,即可拉霸隨機決定她要穿哪款的羽佳風格華服演出。

*****************

去年傳出歐美各行業白領階級吹起裁員風,原因之一是愈來愈多的工作可由AI代勞。那麼人還要、還能做什麼?若想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或不想在這波AI革命中被淘汰,就得直搗問題核心。其核心所涉及的層面有更多屬於哲學,而非科技範疇。2015年有部英國獨立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以20世紀中葉知名數學家圖林(Alan Turing)所提出「圖林測試」為跳板,劇情對於人和AI的區別有著發人深省的剖析,筆者認為也可將之運用在藝術創作的省思上:

一、AI根據指令做事,做得很好,但它並無法意識在做什麼?

二、人知道AI是什麼,能感受或欣賞其作品;但AI尚無法領會人的感受,也不瞭解人如何感受。

以上論述顯示人和AI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故可將AI藝術的問題濃縮為:人創作藝術時無法領會對象的感受嗎?而對象的感受對於人在創作時有無影響?

三、生成作品時,AI本身並無成就感。但果真如此嗎?當人反覆訓練AI時,會讓它導向人所希望產出的結果,亦即屬於被認為是好的品質或正確的內容,這就形同一種回饋,AI被鼓勵朝著獲得回饋的方向加強。但這是否形同一種成就感?AI能否意識到成就感?

四、少了互動,意識能夠存在嗎?而意識之有無,即AI具備人性與否的最大關鍵。

《人造意識》中有個比喻,繁衍後代是一種無自我意識的生物本能,但部分高等動物可從過程中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反饋。當愉悅的感覺一旦被抽離繁衍後代之目的,而成為可獨立的回饋時,就代表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筆者立刻聯想到,那麼藝術創作呢?

我常說,科學的特性之一就是明天永遠會更進步,並可能沒有天花板。而藝術的明天只是不同,難說是否比昨天更好?AI生成的藝術勢將益發精緻,且迅速生成的效率是人類永遠望塵莫及的。AI所憑藉的是能自動從網上及餵給它的數據中,快速學習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知識及各種藝術成果。無論是詩詞、畫作、樂曲,AI甚至也能在生成令人意想不到的創作裡呈現豐富情感,雖然對它而言,「情為何物?」目前只是一堆無意識狀態下的參數。但,它即使被賦予先進機器人的身軀,仍難以執行現場真人般的奏樂、跳舞和演戲的所有細節,而只能呈現在平板螢幕,好吧……或是虛擬3D的全息圖上。最後這段,就是筆者要與表演藝術工作者間共勉的話,我們或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後一道防線,或是AI機器人要突破的最終門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