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2021利澤偶聚祭 20多組藝術家從利澤偶戲村熱鬧到老街
由無獨有偶劇團主辦的「利澤偶聚祭」將於11月12日至14日在宜蘭五結熱鬧登場。今年以「敲敲偶.穀倉快開門」為主題,於利澤偶戲藝術村演出,邀請民眾到訪利澤,在大小劇場接連飽覽5檔精采現代偶戲。
-
京劇×電聲×影像 國光劇團《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驚豔開演
國光劇團推出跨國新製《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由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戴君芳領軍,結合京劇、偶戲、電聲、影像裝置,嘗試運用歌隊等舞台調度手法,挑戰「情慾流動」的想像空間。
-
國藝會投入3億資金 推出「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自COVID-19爆發,國內藝文產業遭逢衝擊。值此關鍵時刻,國藝會在突破過往補助框架的思維下,推出「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將以最大的支持,協助獲選者完成自我躍昇的理想實現。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在台灣尚在摸索「策展」觀念的1980年代,小劇場界的前輩們曾在城市內外、邊陲地帶策劃一系列具有問題意識的行動劇╱行為藝術,作為一種日常抵抗,抒發他們對社會、時代的見解。 倘若不將展示視為策展唯一方法,而是讓策展意識也納入評量標準,自80年代以降的演出如《拾月》、《機能喪失第三號》、《驅逐蘭嶼的惡靈》、乃至90年後的第一、二屆破爛生活節、空中破裂節,這種帶有運動精神、甚至有明確想回應想反抗對象的行動,是否也能被視為一種策展?而後來被視為80年代行動思想的延續和行動,如再拒劇團的「公寓聯展」、牯嶺街小劇場的各種實驗,是否也能在另一種敘事邏輯中被納入系譜? 11月號的封面故事「在地策展:關於幾個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邀請到劇場文字工作者周伶芝作為紙上策展人,重新爬梳自1980年起始、那些走出場館,與在地碰撞,甚至非台北中心觀點的幾場行動、幾個場景在〈驛站〉與〈移動縫隙〉,重新構築起表演藝術領域裡「策展」的論述與流變。 除了前述發生在城市裂隙中的各種行動之外,〈山海的篝火〉也速寫東台灣的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Cepo'劇團與藝術中心、山東野表演坊、兒路藝術創作工寮,如何運用部落祭儀和因地制宜的表演,展現原住民文化內涵與對生活的反思。〈三角洲〉訪談曾策劃「造音翻土」的鄭慧華,後來如何以策展作為經營獨立空間的方法,也聽創立「流浪之歌音樂節」的鍾適芳談她如何藉由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滲透,帶出這些創作背後的文化議題。 不同於小劇場游擊式的行動,現今策展更多發生在機構內,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三位曾在機構內策展的獨立策展人:林芳宜(當代音樂)、林怡華(視覺藝術)與游崴(視覺藝術)聊聊他們各自生產場景中的精采實踐,也藉此一窺表演、視覺藝術生態環境的複雜樣貌。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再利用」、「經典套路」等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條隱晦界線之奧妙。〈跨界對談〉則邀請攜手合作多年的劇場導演郭文泰與視覺設計蘇匯宇,聊聊兩人如何在創作上相互拋接,激盪出新作《被遺忘的》火花。 〈少年往事〉則帶我們回看舞蹈界前輩平珩的習舞歷程,讓她如何在日後磨練出藝術行政工作該具備的應對進退。深度評論〈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
-
職人的圖鑑
國樂器修復師:樂器靈魂的修補者
國樂器壞了找誰修?在台灣,專職的國樂器修復師只有李榮華這麼一位。在這條沒有前輩、同行者的路上,修復師如何習藝?如何磨刀、練劍,以淬煉天籟?讓我們透過李榮華「站在琴的立場」的視點,一探究竟。
-
佇遮 ê 門道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
「藝術行政」是個繁複的職稱,要能多方溝通,也要懂得靈巧付諸行動。而這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為何捨棄聚光燈下的舞台,遠赴台灣從事藝術行政與管理工作?關於港、台藝術生態的幕後門道,聽聽李芷蔚怎麼說。
-
劇場ㄟ冷知識
是抄襲,還是致敬?
都說模仿是最真誠的讚揚,但孰為致敬,孰為偷師抄襲?這需要很周延地討論始能判定。古典音樂中常見的「引用」手法,或以他人的音樂素材為基礎進行再創作,也在現代音樂產業的版權之爭介入後吸引來非議與官司。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從5則音樂史上經典的「巧合」、「經典套路」、「再利用」、「擷取」與「取樣」案例,一窺音樂創作中「抄襲」與「致敬」,那道隱晦界線之堂奧。
-
編輯 Pick-Up
從聲音的角度,重讀音樂史
音樂史的撰寫大多以時代、風格、地域、人物、樂種、圖解等等方式分類,沒有一定的準則。只不過,就像音樂的發展相仿,強勢的潮流總蓋過細微的聲音,將邊緣與非主流淘洗得一乾二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
策展作為動詞 反身性 日常抵抗 共時場景 共享與賦權 穿透孔隙 異質連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策展論述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相對於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對於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視、閒置與歷史空間以文創園區的規格整合與管理時,我們是否可能從上述80、90年代結構性回應的脈絡,持續爬梳當下策展意識的思想行動,使零碎縫隙的空間能在擠壓之中獲得意義的延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轉譯、中介與媒合 多維度關係 博覽會 歷史任務 肉與機器的辯證 想像力的庇護所 巫與變形之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成為巫,知識與體感的再製造
本次對談有兩個現場,採雙城連線進行:林芳宜、游崴與周伶芝在台北;林怡華在台東。為了勾連這個線上╱線下的場景,攝影師在台北現場問拿起筆的林芳宜:「關於對談主題,妳內心的圖像是什麼?」她不假思索回答「問號」「一團毛球」。螢幕那頭的林怡華配合度極高地,一手畫下林芳宜的圖示,一手拿著游崴隔空錯位傳遞的手機。周伶芝則遙控、組織起這台北、台東兩個「虛實整合」現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從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藝術
美術館作為民主自由的應許之地,不是反倒加深了它和現實、和民眾之間的鴻溝嗎?藝術家的自由,成為美術館的自由之附庸,美術館則成為假民主之附庸。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地方時差 噪音身體 公寓、邊陲與廢墟 基地經營與遊牧佔領 文件記憶 城市負像 曖昧的可能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城市之中,80年代後的劇場行動
如果要回顧「策展」一詞在台灣劇場出現以前,劇場作為行動的軌跡,無疑可以說是從兩種「小劇場論」的矛盾當中,重新認識與辯證的過程。其一是蔚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中心論述╱認識,鍾明德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史》;邊陲的另一端,則是王墨林的《都市劇場與身體》。在前者秉著各式資本的優勢,以及知識貧乏的客觀條件,一路對後者加諸壓抑的力量之下,「小劇場」其實也就是在種種壓抑與制約當中,不斷創造自身的「現實的超越力」以作為劇場的可能性,策展之前的行動(主義)亦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牯嶺街小劇場,「洞見」的策動與界域聯線
從小劇場開展的1980年代以來,一直都不乏表演策劃的故事,也成為了今天認知台灣小劇場的其中一個常識。人稱「館長」的姚立群,是牯嶺街小劇場的掌門人,更是30餘年來的重要文化生產者。先不論「策展」或「策劃」誰更符合史觀正確,但「策動」可能更適合描述姚立群。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公共空間,讓記錄與記憶重新說當下的故事
「一攝無邊:香港劇場影像記錄數碼資料庫暨教育計畫」(asnap-beyondborders.hk)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期兩年的演藝記錄與教育活化項目。協會近年聚焦演藝記錄倡議,「一攝無邊」秉承2017年「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進一步探索記錄與活化的維度,完成了600段影音的口述歷史,整合了9年戲劇年鑑資料,聚焦在本地劇場史,突顯這些記錄在劇場脈絡裡的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反映其內向性這些材料難以面向與劇場沒有連繫的人,即使是業界和觀眾,也牽涉跨崗位和跨世代的挑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中心之外,尋找城市的負像
談「表演藝術策展」,在澳門有哪麼困難嗎?可是看看,被視為「三大藝術節慶」的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均沒有(或沒公布)「策展人」這個崗位。雖然「策展」一詞,在澳門還不算普及,卻不代表沒有幹著類似的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部落另類學校 行走溪谷 關係擾動 什麼自然 文化採集 生命勞動史 守護與覺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