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擴散計畫」(2017)(汪正翔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影像的力量

一位接案攝影師看劇場影像是如何被建構?!

我其實不是專門拍表演藝術的攝影師,但每一次拍攝我都覺得很有趣,我發現劇場影像跟接案攝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表演的高潮跟照片的高潮是分開的

首先是表演藝術的人感覺都很豁達。常常聽他們在表演開始前開玩笑,我都有一種他們看破世事的感覺。當然這很可能只是我表面的觀察,說不定他們有什麼心酸我不知道。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表演藝術的工作者習慣在拮据的情況之下生存,與人合作。相較之下,攝影還是一個單打獨鬥的行業。我們也會跟人合作,譬如妝髮、設計。但是我總覺得真正跟攝影師對話的,就是那個小小的monitor,我們就是一直看著它,反反覆覆地輸入指定,然後等待照片回饋,然後再調整指令。說到底,攝影終究只是透過一個觀景窗,然後從單一視角,看到獨屬於那個拍攝者的視野。這整個過程幾乎像是一種神秘的儀式,不待外人的干預或第二個觀點。

第二,我發現表演的高潮跟照片的高潮是分開的。其實每次接表演攝影的工作,我都在偷偷比較不同表演畫面的設計。最基本的當然是燈光、道具與舞台,有些設計好的表演拍攝根本就不需要費心,每個畫面拍起來都很好看。有的時候我會觀察表演者的動線,在平面攝影當中,主要是指畫面當中人物的分配。我發現有些成熟的表演,他們會很自然地讓人在畫面當中有一個恰當的分布。但是有時候表演的高潮其實跟視覺的高潮是不一致的。譬如有時候戲劇很平淡,但是畫面很生動。有時候則是反過來。

在拍攝結束之後,我的照片會給表演的團體使用在臉書或是宣傳海報上。這時候我會開始觀察他們挑選照片的美學,其實跟攝影師的想法並不完全一致。一開始我會拍攝一些具有形式感的畫面,所以畫面會比較遠,結構感會比較強烈。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表演團體希望鏡頭能夠更近一點,人物的動作與表情要更有張力。有時候,這種張力不僅僅是視覺上大的動作,而是一種表演之中「有戲」的感覺。我覺得這跟攝影師所謂的「瞬間」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有戲」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也就是在這個畫面之外彷彿讓人覺得整個事件會繼續發生。但是我們談的「決定性瞬間」是一種比較凝固的感覺,那個畫面彷彿暗示:在現實之後,還有一個抽象的世界。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