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南下採訪衛武營那天早上,剛好是2020舞蹈平台開幕記者會,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台上致詞時笑著說:「這間演講廳擠了這麼多人,真是難得的畫面。」我也難得在這裡,見到一個個平常少有機會見面的舞蹈圈朋友,有台北的、有四處遊走的、有屏東部落的。這大概是實體劇院最無法取代的意義(無論在疫情時代如何受到挑戰),讓眾人聚集此地,正如衛武營那句自我定位的宣言:要做「眾人的藝術中心」。所謂的眾人,可以是舞者、編舞家,甚至是擴充舞台表演現場性的影像VR導演,活動開始後也將隨著工作坊、演出與影像展覽,各憑本事串起更廣大的「眾人」網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的力量,要再強一點
相對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行政法人設置,任務及營運有法律規範,「公共性」之於牯嶺街小劇場,更多的是自發性的期許。宗旨上,明白將自身歸位於「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創意的形式藝術」,「並於逐漸穩固的狀態中,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至於牯嶺街小劇場的館長姚立群為劇場的公共實踐所下的關鍵字則是:思潮、台灣劇場、融合、藝術行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圖表篇
場館的公共性實踐.五向度總整理
國家兩廳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牯嶺街小劇場 空間開放度 表演藝術圖書館閉館整修升級規劃重開;全新售票系統試營運。 開放式建築、場館空間導覽,以及每天免費入場觀賞的「光之曲幕」,另設NTT數位學苑。 以榕樹為意象,以樹洞、迴廊、草地等造型和空間營造公共氛圍並規劃公眾藝文活動。 以藝術創作突破現有空間限制或觀賞習慣的開放性。 民眾依附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外部回應
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劇場公共性的實踐,需要外部的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國際篇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讓牯嶺街小劇場成為孵化器
牯嶺街已有一年一度書香市集封街的傳統,這個集結眾多戲劇系的演出也可以考慮另起一檔封街嘉年華,讓戲劇從劇場延伸到街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基進女性主義對戰國家女性主義
基進女性主義的肉身在此挑戰於國家公廁內尿尿的多元姿態,歡迎不限性別不分年齡都來參與《A-Gender Toilet 無-性別廁所》這場身體運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裸露的女子,自由的象徵
民主從來都是沒有保障的。只有當我們願意為之奮鬥和捍衛它時,它才會強大,意思是說,我們不能把自由當作理所當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提案
讓兩廳院成為機器中介烏托邦
未來場館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機器中介社會式的流變,超越了時代性,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轉化為最適合人民及藝術的烏托邦場域。
-
攝影手札
透過鏡頭走入音樂世界
一場場匯集各專業領域人物的精采表演,除了演出當下的極致完善之外,透過專業劇場拍攝者的記錄,留存下經典永恆畫面。
-
日常身體劇場
拳擊的美感,關鍵在腳步
劇場不只存在於名為劇場的空間,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專業的劇場表演者以身體為中介,對觀眾展露表演的技藝;而另一種身體(表演)的技藝,也棲息在不同職業、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體劇場」跨出劇場外,尋找以「應對身體」為職業的人們分享獨到的「身體觀測術」。本期邀請到國內推廣拳擊運動的元老、專業拳擊教練潘振成,來與讀者分享他「察身觀體」的心得,讓我們享受「表演」,就從生活中開始
-
少年往事
「自由但快樂」的女孩
鋼琴家葉綠娜臉書上轉貼著鋼琴家夫婿魏樂富寫的十四行詩,接續幾篇則分享了路上偶遇的橄欖樹、山中的僧侶以及夜晚盛開的白色曇花。如此活躍的鋼琴家,卻鮮少分享自身演出,發文多在呈現日常生活裡打動她的那些人、事、物,別人不一定理解,但其趣味與珍貴絕不會因此被動搖。發文儘管看似隨機、偶然排列出她的人生,只要仔細檢視,便會發現它們都聯繫著葉綠娜的年少,影子般映照出數十年如一日的性格。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
舞蹈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鄭宗龍在《定光》之前的創作脈絡,多少都具有不斷回返私密領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體招魂術意涵,好比《在路上》關於行旅情誼與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聲》關於兒時與母親回憶與艋舺街頭的相互返照。相較之下,《定光》的略顯蒼白或空泛,或許是身體與聲音技術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覺碎片,投射出我相信還存在於鄭宗龍創作脈絡中的私密領域。
-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
ARTalks
真的,不開玩笑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
-
續聊天
聊「北美館館長記過」風波
套用Jan Kott的說法,不但時間不存在,連歷史也是不在場的,我們的公共事件一向是這樣缺乏論辯和鬥爭的過程,導致台灣社會有一種公眾的失語,我們很習慣在公共空間保持沉默,留待在同溫層眾聲喧嘩。於是,我們連歷史的暴力都還感覺不到,歷史就結束了,我們的歷史裡只有輪迴沒有暴力,再加上我們都希望自己看起來不暴力。可是沉默本身就是暴力的,因為它默許了保守者代言我們的自由。
-
華彩奏
天體音樂 宇宙之聲
畢達哥拉斯是最先追求這個理論的哲學家,他偶然發現音符的音高取決於琴弦的長度及振動後,發現人們其實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宇宙的和諧。這個想法也直接影響到了克卜勒這樣傑出的德國思想家。他們堅信,這種音樂,或更確切地說,這些「來自天使的聲音」雖然我們凡人聽不到,但卻是可以被測量出來,而且具有數學基礎的聲音,可以說是天文學中的和諧。但是,人們真的可以利用公式來解釋音樂中不可思議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