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經常被劇場觀眾與劇場工作者們暱稱為「大廟」,最初為了紀念先總統蔣中正逝世而籌建,歷經1987年解嚴、2003年拆除圍籬,到2004年行政法人化等,隨著社會脈動不斷地進化。開館之初,館內曾有「身高未滿110公分孩童不得進入觀眾席」規定,前台服務人員需丈量孩童身高,時常引發民怨,2015年才改為以建議年齡取代限制;以及幾經表演團體多重反映,2019年才提供「謝幕時開放拍照」的選擇。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透過曾任職及現役兩廳院員工分享,35年來節目規劃、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透過他們的視角,訴說劇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劇場禮儀的認知轉變
80年代後期,「節目準時開演、遲到觀眾不准入場」的劇場禮儀尚未建立,許多地方場館亦開放觀眾在演出進行時自由進出,甚至有老一輩觀眾認為真正懂戲的人不需提前到場,遲到入場反而能彰顯其身分地位。兩廳院一開館便引進西方劇院「節目準時開演」規定,可謂是相當前衛及挑戰觀眾認知。1987年國家音樂廳首檔節目《黃鐘天籟奏新章》,就曾發生國大代表遲到,不滿意服務人員阻止進場,當場大發雷霆、怒斥並用拐杖揮打服務人員,導致服務人員手部受傷的小插曲,最終其他工作人員仍極力相勸,國代無法入場,讓這條規範成功被守住。為了避免雷同情況不斷上演,兩廳院陸續編印免費劇場禮儀手冊、製作劇場禮儀短劇、入校宣導劇場禮儀等,推動劇場禮儀逐漸普及。
劇場內的特殊觀眾
多年前,黃香蓮歌仔戲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時,彰化一座廟宇的信眾捧著10數尊神像前來看戲,且替每位神明都購票入場,前台督導卻擔心這些神像穿插在觀眾席內,引發周遭觀眾不安,便隨機應變與團隊協調升起樂池平台,將神像安置在樂池長桌上,與其他觀眾區隔開來。同時向信眾說明,這是刻意安排神明坐在第一排欣賞演出,最後順利化解。同樣得留心處理的特殊觀眾不只此例,另一例則是帶著先生遺照到國家戲劇院觀賞演出的老太太,前台人員發現後,立即與老太太協調趁觀眾席暗場時再將遺照取出,才讓事情圓滿落幕。前台人員經常得面對五花八門的狀況,多數與「人」息息相關,也因此,需要極強的溝通與應變能力解決問題,並妥善處理觀眾的情緒反應。事情落幕後,更需要高EQ消化自身情緒,才能持續在崗位上為觀眾服務,成為前台最美的風景。
解說人
于復華,過去於兩廳院任職35年,期間擔任節目企劃、總務組長、推廣組長、企劃組長、表演藝術圖書館主任、推廣服務部經理、圖資出版部經理、教育推廣部經理、督勤小組召集人等職務。
黃雅玲,曾任節目組資深專員。
黃緯騰,2015至2020曾任節目組專員。
蔣徵梅、吳許娟、陳彥婷,目前任職顧客服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