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紀念曾參與雜誌的美好時光,即將從《PAR》畢業的我,特此留下與編輯室團隊合影一張。

今年10 月,《PAR 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創刊將滿30 年了。

幾個月前,決定了9 月號製作30 周年紀念專刊,便與編輯團隊開始翻讀架上所有期數雜誌。幾次會議,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想從中精選出《PAR》重要時刻的記錄及具影響力的報導,藉此觀照出時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脈動。

一次討論中,主編慧慧意外地翻找到瀏覽器軟體的「Netscape」設計專頁,編輯室一片譁然,接續著發現2004 年、2005 年兩期雜誌都曾以通訊軟體「MSN」作為跨海採訪通訊工具,音樂編輯秋玫當時還以「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開場文如實地再現這場訪問。

相信這對熟稔Zoom、Google Meet 視訊會議軟體的年輕世代而言,一定相當陌生,但卻是曾經歷千禧年,同一世代人的回憶。

強烈感受到了世代變化,本期封面故事「書寫的力量」遂以「30 年」為題,爬梳這些年來文化生態、評論環境、創作趨勢、社會動態乃至劇場影像流變,劇評人吳岳霖更在此對台灣評論生態拋出「十年有成,還是十年現形?」提問。處在「影像力量勝過千言萬語」的當下,「影像的力量」單元則訪問4組不同世代的攝影師與合作對象,回看從「紀實╱寫實」到「再創造」,影像如何發出力量與聲量,亦重塑新的劇場美學。

對我而言,在台灣第一次民選直轄市與省長時,雜誌邀訪三黨省市長候選人談政策、文化補助、表演藝術生態,並發表文化政見,是現在時空難以想像與實踐的。更令人吃驚的,是從本刊最資深主編珮瑤口中聽聞「在兩廳院成為行政法人之前,雜誌社同仁曾掛名在印刷廠下」這段往事。因此,我們邀請了編輯前輩們開了一場同學會,一同回顧他們如何從經歷過的歷史洪流,擷取自身觀察到的吉光片羽訴諸文字,為未來的劇場留下點滴記錄。

今年,也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創立滿35 周年。「檔案的力量」邀請策展人領路,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檔案梳理台灣表演藝術的流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特別訪問到曾任職及現役的兩廳院員工,對比開館之初,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 。

編輯工作需要前置作業,本期〈職人的圖鑑〉介紹工作上也需要事先縝密安排的「讀譜員」,了解他們如何在音樂會錄影扮演引領全場的角色,確認音樂與影像同時落在同一脈動上。〈跨界對談〉則邀請爵士樂手謝明諺及詩人廖偉棠,談詩與爵士樂如何一來一往的唱和。

在加入《PAR》雜誌團隊改版之前,我曾是它的讀者,也曾為海外專欄作者,從未料到有一天,我會成為參與改版任務的其中一員。雖然在雜誌創刊將滿30 年,擔任客座總編輯一職悄悄地來到尾聲,但我深信,未來肯定會與大家在劇場某處相見。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