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這次是東意,下次會是蕭東意嗎?
《東意在哪裡》以諧謔的角度拋向過往幾部反詰自身的劇場創作,但它們多已建構出自己與角色、觀眾的認知體系(如吳興國《李爾在此》、朱陸豪《七十三變》等),這個方式確實趣味卻反襯出蕭東意的渺小「東意」的被認識,如何被觀眾與演員挑戰呢?這個作品的產生會否更呈現出觀演間投射目標的落空呢?
-
戲劇
水族箱內/外的家的想像
創作者所刻劃的父親,及無聲的兒子間難道沒有其他對話可能?創作者無論是藉著想像,又或是真實且貼近自我生命地描繪出一位父親,與水族箱裡的兒子之間所產生的關係,仍有著對兩代人的關懷與撞擊社會共感的意義。這位父親確實是「美好」,但這樣的「美好」何嘗不是反諷?
-
新銳藝評 Review
還好,只有一夜……
春妹、邱信、老保正、阿招、日本督學與阿旺嫂這些角色在時代巨輪的輾壓下,本該有血有淚有所痛苦與掙扎,卻在劇中只剩下積極正面的態度與慈悲與寬厚的人類高尚情操,這些純粹善良、堅強生命特質,難道這就是戲劇奉獻給政治後所留下的台灣精神與力量的「樣板戲」嗎?
-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一
回到主體的邊陲 回到在地的國際
阿美族說Pangcha,說著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或許在冉而山,行為藝術節沒有太過城市正規的意思,卻是很重要的聚會場合,讓一群人相聚,展現自己的那個人。行為藝術在此更多的是直接的行動,如同冉而山參與者喜歡強調的「自然而然」重點不是在於刻意定義,而是去領會空白的陌生感,進而發現過去到現在的懸缺,測量自身與傳統的距離,如此才可能切近感受歷史、文化與「當下」的動態張力,然後轉換其為創造的動力。
-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為
集結起來的十七位行為藝術家作品有些幾乎無法理解,有些則能夠輕易掌握,正是這種不斷來回在徹底無法理解與可能理解間的曖昧界線本身,讓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從主流符號叢脫離出去,成功從主流外邊,給予抗議、擠壓、變形,為少數、弱勢的政治地位發聲。因此,若要簡單總結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藝術節的形貌,那或許就是場生活裡變異的卡夫卡式行為。
-
ARTalks
非關記憶,特赦吧!
湯皇珍的行動計劃著好多嘗試:從去年就開始,從家鄉高雄北上到淡水,最近的北市,一路嘗試貼近長輩正在歷經,卻苦無表達的失憶試煉;身為子女的湯皇珍更嘗試學習如何接受與成全母親的失憶與失智。不斷地嘗試,代表不斷地接納,也就是《成忘》的成全部分。除了成全忘記老太太,「成忘」亦可以是自己也有望成了忘記老太太:生命狀態不斷更迭的「變成」,成全接納而今已成的殘酷事實,同步學習如何成全未來可能變成的自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重新啟動歷史建構 再度發動創作未來
牯嶺街小劇場修繕完成 進入「打開」新階段
從二○一八年初啟動建物修復工程的「牯嶺街小劇場」,在劇場人殷殷期盼超過兩年半後,終於迎來重新開門的時刻。此次修復工程包含建物還原,為身障者增設電梯、重新規劃動線,也進行劇場設備更新,負責營運的身體氣象館已預定自八月開始接受明年檔期申請,也將在十月下旬陸續推出自製與合辦節目。館長姚立群認為,牯嶺街小劇場是個鼓勵藝術家、社會邊緣/弱勢族群的藝術平台,也將持續開闢更為專業的實驗劇場對話場域、亞洲各國之間表演藝術的創作與交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創夢大叔邁入花甲 繼續散播土地芬芳
理工背景的楊錦聰憑著對音樂的喜愛,抱著成不了音樂家,也要做音樂相關工作的熱誠,投入唱片產業,他創立的「風潮音樂」已走過卅多年,憑著發行貼近生活日常的音樂扎下根基,更透過製作台灣各族群音樂奠定風潮音樂在台灣唱片與學術地位。今年邁入花甲之年的他,特地出版了人生第二張專輯《陸拾.拾陸》,記錄了這廿年經營唱片公司與遊歷各地尋求靈修之地與學習蘇菲旋轉的人生旅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延燒中 熱力依然十足的夢想舞台
從二○一六年起舉辦的「長榮交響音樂營」,讓非音樂科班的業餘演奏者有了共同學習、交流、一起團練與演出的機會,今年的第五屆雖因肺炎疫情,無法現場甄選,但後來出現「報復性報名」,愛樂者的熱情讓營隊順利舉行,年齡層從十六歲起跨越了三個世代,其中最年長的七十一歲爺爺,甚至是連續五屆全勤!長榮交響音樂營不僅提供舞台給音樂愛好者、為不同工作崗位上的愛樂者建立起友誼的橋梁,甚至意外成了月老,幫有緣人繫上愛的紅線。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戲劇製作人
黃毓棠 導演是掌舵者,也是修行者
跟著恩師李國修十四年,原本以為一輩子就只會在劇場工作的黃毓棠,因恩師辭世,生命卻開拓出不同的道路。踏入影視圈培植新生代演員有成後,又重拾起難捨的劇場因緣,將恩師的經典之作重新搬上舞台。敏於觀察、情感纖細的她,強調導演工作要「確定」,「導演是整艘船的掌舵者,所有判斷與指引會決定演員的方向。」導演也要能夠被信任,要承擔演員對你的信任感,「帶人要帶心,說穿了,導演其實是一名修行者。」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工作者
周瑞祥 他的魔法,打開人生的「裂縫」
從魔術表演者到劇場表演者,周瑞祥認為:「魔術絕對能是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是:「有很多東西得要觀眾親眼目睹才能成立。」但在人們難能「相信」的現下,他仍希望藉著魔術,在劇場裡打開人生的「裂縫」,看到神奇的「光」。「我們都有機會能因而回到童年沒有任何框架的時候,重返你看待一切都是如此新鮮、新奇的那一刻。」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失格之人的人生補考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類活著,不僅僅是如此而已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
藝視窗 News
國藝會2020「共融藝術專案」10月1日起受理申請
【台灣】 國藝會2020「共融藝術專案」10月1日起受理申請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8年啟動的「共融藝術專案」,今年考量因應疫情之彈性需求,及關注其可能之影響,為提供申請者較充裕之時間準備,本年度受理申請期較去年延後一個月,時間為10月1日至10月15日。此專案旨在鼓勵藝文團隊及創作者發展共融藝術、關注高齡相關議題,支持為高齡者策劃之專業藝文展演活動及服務推廣計畫,並呼應本會總體目標「Arts to Everyone」。自2019年度起,由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與本基金會共同支持,增加「國際計畫台英合作」項目,期透過經驗分享與國際接軌,拓展共融藝術發展效益。 為使有意提案的團隊了解專案精神及補助內容,將在8月7日下午2:30於British Council英國文化協會辦公室、8月12日下午2:30於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辦理徵件說明會,有意參加者可事先報名。本專案採線上申請,意者請至「國藝會藝文補助資訊系統」進行資料填寫。詳情可電洽02-27541122分機216黃小姐。 桃園「客家舞台劇系列活動」推出講座與工作坊 由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所規劃的「2020客家舞台劇系列活動」將自8月下旬推出系列工作坊與大師講座,現正開放報名中。將於8月22至23日舉行的「音樂製作工作坊」,邀請今年雙雙入圍金曲獎的黃子軒及歐比王擔任講師。自9月18日起展開的大師講座,則邀請音樂製作人鍾適芳、劇場導演王嘉明、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林佳鋒、流行音樂工作者謝宇威與劇場創作者徐宏愷陸續開講,講題分別為「客家身份再出發」、「關於客語與劇場創作的二三事」、「藝術行銷的奧妙」、「臺灣客家流行音樂」與「客家戲劇創作」。相關報名網址請參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臉書專頁。 2020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對眼|變身」8月下旬展開 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主辦的「玩聚場夏日藝術節 Play Arts」今年來到第三屆
-
藝@書
一本不只是給編舞者的筆記
作為一本「編舞者」的筆記,作者布洛斯的確提供了許多編舞技藝的可能性。這些工作方法雖然在我們熟讀了舞蹈史的發展後亦能理解,更是現今許多編舞者早已採取的實踐手法(某種布洛斯所謂「當代舞」的樣子)。然而,布洛斯從實踐角度具歷史意識地解構與書寫舞蹈創作,將舞蹈史知識與舞蹈創作實踐有機連結,正是《編舞筆記》令讀者感到知識的立體處。
-
藝@展覽
150米的人生況味
這不是一般的PU跑道,它位於台北的社會住宅,會貫穿三棟大樓的安全門與電梯間,由三個年輕演員擔綱演出、藝術家崔廣宇和導演李鼎合作的十八分鐘電影《150米的人生可能》便在此鋪陳一段隱喻的人生旅程。這是正在崔廣宇個展「惡日常/150米的人生可能」展出的主要作品,還有其他分別在紐約、舊金山、台灣拍攝的典型崔廣宇風格之作,讓我們看到,在日常可能的bug崔廣宇如何在此中找尋突圍的可能。
-
藝@電影
夏日國片,就是愛得好青春!
沒有好萊塢大片搶戲,暑假檔就是國片的大好時機,暑假檔的六部就有一半是迂迴青春愛情的題材,不過這裡的愛情都不那麼順理成章、清新可愛,有心機大作戰,有奇妙怪胎的命運性相遇,有人還要幫初戀對象完成追求任務夏日的國片戀情,愛得暨青春,又驚奇!
-
2020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 線上論壇探討當代表演藝術趨勢
2020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Connecting with Taiwan」系列,將自八月四日至廿八日舉辦全長四個星期的線上活動與論壇,包含演出作品的編創訪談、剖析台灣表演藝術趨勢的論壇及鎖定國際藝文場館人士的作品提案發表會,讓「台灣季」以線上型態持續開展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國際能見度。
-
揮別疫情寒冬 TICF20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暖聲開唱迎盛夏
受益於台灣防疫有成,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將於七月廿四日至八月二日如期舉行,結合實體與線上演出及周邊活動,帶來一系列精采的聽覺享受與合唱體驗,這也將會是今年在肺炎疫情衝擊下,國際上少數仍能持續舉辦的大型音樂節慶。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嗎?
「想像未來」是人類其中一種本能。 帶點被迫成分的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寫的「我的志願」,一路到升學制度下我們必須去「(有限制的)選擇」學歷,或許到了對工作、理想與創作等的展望,就多了點主動性;過程裡,乘載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某一天會做什麼」、「成為怎樣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遠些,則是科幻作品建構出的未來世界景貌。這些可以是虛構而來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觀視角的觀察稱之為「趨勢預測」。 但年初襲來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滯了這段時間,我們困守於當下的未知/無知,更何談未來的未來?開始害怕的是,我們會不會逐漸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懼?守著每日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裡攀升或掛零的確診數字,形成心驚膽跳或鬆一口氣的「疫常」輪迴,甚至只餘下「疫情何時可以結束」的想像。 還好,擅於逆境求生的創作者始終努力掙脫困境,在過去幾期雜誌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找尋到心靈紓困的提案、藉由線上展演與觀眾繼續有約等;同時,也分析了政府單位、公立場館等公部門如何紓困與援助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終於在疫情趨緩的六月初迎來藝文場館解封,緊接而來的是民眾的「報復式消費」(雖然我們始終不知道要報復的是誰?)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 此時的政策面也開始從「紓困」到「振興」,包含即將啟動的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與文化部「藝FUN券」等,嘗試通過消費行為去重啟台灣經濟。因此,本期雜誌訪問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既談疫情趨緩後的文化振興,也展現他對台灣文化政策的想像與決策;同時,我們邀請到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黃堃儼、蔡明叡、鄭卜元、樊宗錡等藝文或跨域創作相關業界人士,一起對台灣「後疫情時代」進行想像的交鋒,細數每一種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連假四處爆滿的觀光人潮、返日學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聞消息間,身處台灣的我們還矛盾地斤斤計較於「本土零確診與否」的口水交戰,全球確診數字卻已飆破千萬。此時此刻,我們陸續宣告台灣表演藝術的「下半場」展開,而國外其他地區的「中場休息」仍無限期延長,或苦於轉為其他形式得以延續。於是,本期雜誌也邀請到仍駐紮於歐美、其他亞洲地區的藝文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