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善用「短多長空」 成就洗腦大業
「誰記得誰痛苦!」這句名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中的經典台詞,適正好形容洗腦歌之於眾人的症狀,而洗腦歌如何成就其「洗腦大業」?分析看來,洗腦歌的有幾個先決條件,「短多長空」「短」小的主題、「多」次的不斷重複、「長」時間的傳唱、「空」洞的內容。你說古典樂比較好,正統又不退流行錯了,古典樂洗腦歌更多,而且洗腦古典樂之王,正是樂聖貝多芬!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何降壓醒腦 百「蟲」不侵?
音樂旋律如耳中有蟲,嗡嗡嗡就是不走,這種「蟲」如何「驅」?身心科醫師建議,不妨把耳蟲視為一種輕微,類似強迫思考的現象,透過轉移注意力如嚼食口香糖、讀小說、睡個覺、散步、出遊等方式,抒解腦部壓力,耳蟲就會翩翩非走,還你耳根清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我們一同參與藝術
旅美藝術家李明維的個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擅於從個人微小的生活經驗出發創作的他,展場平實一如日常家居,那「藝術」在哪裡?其實李明維是透過吃飯、睡覺、寫信、縫補等生活日常,結合當地文化與東方人的背景,擴展成互動性的空間裝置,邀請觀者參與,而這層「關係」,則讓人回省自身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前幕後 一次讓你看個夠
朝生暮死的舞台歲月,璀璨光鮮的台上幕前,與辛苦無人知的台下幕後,其實是一體兩面,而電影總是能讓我們穿梭於斯,換一種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個月我們可以看到有著百老匯水準的日本大型舞台劇現場魅力;可以看到A片拍片現場卻有著精采絕倫的獨幕劇呈現,還有以交響曲目帶出的管絃樂團人生,還有電影演員的人生挑戰,以及養眼的舞棍麥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我們討論文創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梳理其文創脈絡的第二本書《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著重帶領讀者追溯概念形成與實際執行的過程。從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一手鍛造「時尚法國」品牌形象的經驗,回返台灣學習實踐的可能;除了論述,她也分別從空間、服務、產品方面,一一細數實際的文創產業經驗,讓人看到新概念進入實作上的眉角與挑戰,同時,也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天使愛唱歌 小耳朵愛聽歌
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相信「音樂」對孩子的薰陶力量,所以各種「胎教音樂」、「親子音樂」的專輯,可說是唱片市場的大宗之一。最近可見的兩張專輯:北京天使合唱團的《東方天使之音》,與專為幼兒設計的《小耳朵 小古典》,一是聽兒童唱,一是讓娃娃聽,適合親子共賞,更添天倫之樂喔!
-
舞蹈新訊 鈕扣x鈕扣計畫
旅外舞者帶外國朋友 展現多元舞貌
作為「讓旅外舞者回家」的編舞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五屆,本屆更延伸出「旅外朋友帶外國朋友」的設計,也是首次進行戶外公演,三位旅外舞者許耀義、林燕卿、劉奕伶除了各自闡述己身的跨文化累積之外,外國藝術家也以讀詩(許耀義作品《News of the World》,合作藝術家Mr.Macek)、面具創造(劉奕伶作品《噓》,合作藝術家Alden Moore)等增添不同的觀舞趣味,許耀義笑說:「戶外演出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得加入多一點的元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我們沒有辦法預期哪些人會來看演出。比如我用詩,從語言下手,如果可以讓觀眾覺得這外國語很美、很好聽,讓他願意留下來看舞,從而進入這個作品。」 有趣的是,有別於過往多偏向當代、現代舞的舞者,本屆的參與者許耀義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芭蕾舞者,本次作品《News of the World》也是現代芭蕾的呈現,分為法國、捷克、德國三個段落,分別呈現他不同階段的旅歐歷程,「巴黎的段落有細膩的動作,抒情的方式發展,但使用的音樂又是音域較廣的,呈現我在那時期的探索與未知;布拉格則是充滿色彩,我在這裡第一次得到一紙正式的工作合約,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德國我達到了舞蹈生命的巔峰,是我最有自信的時期,有很多漂亮富技巧性的動作總的來說,我的作品很正面陽光,生命是很美好的。」 而相較於許耀義的優雅,兩位女舞者林燕卿、劉奕伶則是充滿力道的當代舞蹈呈現。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的劉奕伶《噓》是「藉舞蹈、語言及面具三樣工具來對症(證),呈現出藥效發作(心理衝突)時的獨白狀態。」阿喀郎舞團的林燕卿《日.月.犬.鬼》則是發想自十六世紀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詩意的宇宙觀。
-
戲劇新訊
《Stop!巴士》 臨場體驗鬼故事
在歐美盛行的實境劇場(immersive theatre),將在台灣上演!一輛載滿乘客的公車,在即將廢除的公車路線上繞行巡禮,然而旅程尚未結束,乘客卻已全數消失,是遭歹徒挾持,還是靈異事件?由曉劇場策畫的《Stop!巴士》,結合實境劇場與國內當紅的密室逃脫,引導觀眾在一輛行進的公車上,進行一場鬼話連篇的推理遊戲,觀眾得要靠智力尋找線索、解答謎題,才能完成這趟驚悚的旅程。 導演鍾伯翰表示,《Stop!巴士》是「夏日微涼夜話」系列第三部,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說鬼故事,在小小的空間讓觀眾感到不安、感覺有鬼;演員這一刻扮鬼、下一刻變成遇鬼經驗者,同時又要擔任說書人穿針引線、營造氣氛。實境劇場強調的是打破舞台和觀眾之間的界線、拉近觀演距離,讓觀眾被包覆在精心設計的演出之中,五感全開、身歷其境,甚至成為表演的角色之一,完全符合聽鬼故事的當下感受。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日本青年團《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半調子文青多少讀過一些卡夫卡,看過幾部路易.馬盧或奇士勞斯基。半調子文青式的懵懂,既是關於混沌年代的無知想像,也是對解烏托邦的過於天真的臆測。忽然女神伊蓮.雅各即將翩然抵台,化身葛雷戈之母,是老了一點兒的Weronika/Veronique,空靈染上風塵的Valentine。而文青女神究竟不朽,更何況是跟安哲羅普洛斯,跟奇士勞斯基,跟路易.馬盧,跟文.溫德斯有染的伊蓮。 於是此時不待,半調子文青幻想蝸身水源劇場牛奶色的椅子上,膜拜女神降臨,大口呼吸曾經的名導的氣味,並駑鈍地分析:葛雷戈之為機器人,平田織佐漏失了什麼,切割了什麼,又完成了什麼。
-
走進末日狂歡虛擬世界 《Render Ghost》榮獲百萬首獎
第六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結果揭曉,成立於二○一○年的新媒體藝術團體CBMI,今年以新作《Render Ghost》挑戰,具前衛實驗性並結合創新形式的演出贏得評審青睞拿下百萬首獎。
-
雙人舞蹈 存在《詭 跡》對話
稻草人舞團將演出新作《詭 跡‧Wind Scar》,以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作品出發,用雙人舞形式提煉出《嘔吐》探討的存在主義內涵,用平行時空概念呈現疏離惶惑、焦慮空無存在感。
-
巫欣璇肢體擊樂新面貌 內心與外在交戰
打擊樂家巫欣璇將舉辦「與影子散步」獨奏會,除了展現一向擅長的木琴演奏實力,並嘗試結合肢體擊樂與其他各類樂器的演出突破,期待透過音樂傳遞深層的內心感受,在探索中蛻變。
-
2015小劇場.大夢想Ⅲ 邀請民間社會共同參與
國光劇團「小劇場.大夢想」今年邁入第三年,將透過「分享平台」、「劇場人才培育」及「社會對話」理念,邀請民間社會共同參與,創造表演藝術領域工作機會,提升台灣表演藝術環境。
-
紙風車劇團 十二公尺高千里眼和順風耳空飄戲劇院
作家李潼說:「為什麼台灣孩子只能看到國外好的作品?」今年,紙風車劇團便以劇場形式重新詮釋李潼原著《順風耳的新香爐》,呈現當代孩子面臨的課題,給大人與孩子挑戰未來的勇氣。
-
卡米地回歸台北 推出《卡米地站立幫:昨日今日明日》
今年三月底結束營運八年基地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本週末將再回歸台北,推出《卡米地站立幫:昨日今日明日》,以脫口秀、歌舞短劇等方式呈現,讓觀眾帶著滿滿的能量迎向明天。
-
天海祐希:舞台劇不能說的祕密
「舞台劇x電影」當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混搭在一起,會帶給觀眾什麼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呢?日前,日本女星天海祐希來台宣傳電影《蒼之亂》,受到媒體高度關注及粉絲熱情迎接。這部電影原本是舞台劇,演出影像經過後製剪接,呈現出好萊塢水準的視覺效果,對喜愛觀賞舞台劇的人來說,另有不同的感官體驗。
-
《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如同長篇小說精髓的延伸
編舞家何曉玫及林文中為國家兩廳院「1+1雙舞作」系列量身打造的全新作品《假裝》與《空氣動力學》,有如長篇小說劇情的延續,在舞蹈裡處處可見前作的影子卻又不斷發展出新故事。
-
2015新點子董怡芬《Play Me我不是我》 社會遊戲
編舞家董怡芬第三部曲《Play Me我不是我》,從「遊戲」出發,很自然地把日常生活行為融入劇場演出,同時道出人與人之間的權力結構關係,反映她對這個社會的觀察與想法。
-
豎光乍現 台灣國際豎琴節六月登場
「2015台灣國際豎琴節」將自六月十六日起正式展開,共有廿多位國內外名家共襄盛舉六場音樂會;其中,法國巴黎歌劇院豎琴首席艾曼紐・賽頌將再度來台演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音樂、愛情與救贖
交響曲和歌劇,是西方音樂史兩種最重要的音樂形式。貝多芬之所以被稱為「樂聖」,就是因為他在交響曲的創作上,有空前的突破與革新,並將交響曲的內涵和思想,帶到更高的境界,為後代作曲家,留下巨大且深遠的影響。貝多芬一生共寫下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相較之下,他的歌劇作品,就只有一部《費黛里歐》傳世,且從初稿到完成,前後共花了九年時間。難道,集合音樂、文學、戲劇、舞蹈之大成的歌劇,規模之龐大、組成之複雜,讓貝多芬也難以駕輕就熟? 或許我們該問的是,器樂寫作成就舉世公認的貝多芬,為何要挑戰自己不擅長、無法掌握的歌劇?眾所皆知,貝多芬一生遭遇許多苦難,最殘酷的,莫過於卅歲後就為耳疾所苦,最終導致兩耳全聾。面對人生的挫折,音樂與愛情,可說是他生命中僅存的救贖,而《費黛里歐》的創作,就是他意圖結合兩者的理想結晶該劇描述女主角為了營救夫婿而女扮男裝,以「費黛里歐」之假名混入監獄,救出丈夫,並獲赦免;現實生活中,嚮往愛情卻總是「悲劇收場」的貝多芬,也渴望一位聖潔的女性,將他從黑暗的處境中拯救出來。於是,費黛里歐的形象,成了貝多芬完美的投射。 除了深受與自身相繫的主題吸引,《費黛里歐》歷經上演失敗、二度修改,甚至引發華格納與馬勒對其音樂價值正反兩極不同的評價,直至今日成為德語歌劇的經典劇目,在他辭世後仍持續被討論、被搬演,何嘗又不是呼應貝多芬的乖舛命運,體現著由黑暗到光明的奮鬥過程?雖然不臻完美,《費黛里歐》仍記載了一位器樂大師對歌劇創作的摸索與嘗試,也見證歌劇發展史上,音樂如何戲劇化的進程,以及文本與演出的共榮關係。 最終,還是得回歸音樂。一如NSO音樂總監呂紹嘉說,《費黛里歐》能夠不朽,主要還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貝多芬的音樂永遠都是很痛苦地生出的,就像我們在聆聽他的交響曲時會感受到,其中潛藏著一股非要克服什麼,非要達到什麼的意志力。」呂紹嘉強調,貝多芬的歌劇和莫札特或是威爾第那種義大利式歌劇所散發出來的優雅美感迥然不同,「貝多芬的音樂,常常讓人感覺到超越歌劇傳統形式的限制。」 NSO今年樂季壓軸,由蘇黎世歌劇院導演荷穆齊執導的《費黛里歐》,即是以革命性的手法來詮釋這齣「非典型」歌劇。有別於傳統方式,荷穆齊刪去了原作對白,改以字幕方式投影,交代舞台指示與對話,集中突顯貝多芬的音樂。荷穆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