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極盡巴赫——利恰卡爾古樂團
《聖母頌歌》Magnificat BWV 243 對台灣的聽眾或者是合唱愛好者應該是不太陌生的曲目。這套曲目比起一般的合唱曲來說,聽覺上的和聲效果及色彩更為豐富。合唱部分,巴赫在這套曲目中安排了五個聲部,編了兩部的女高音增加更飽滿的和聲色彩,除了合唱之外也有五位獨唱者。巴赫擅於將不同的聲音組合一起,其中女低音的角色時常由假聲男高音來擔任演出。我本人在歐美也演出過這套曲目,絕大部分是跟巴洛克古樂團,這也是我最愛的演出版本。巴洛克古樂器與現代樂器有許多細微的不同,音色上弦樂器使用羊腸弦讓音色溫暖許多。在這套曲目裡還使用了小號、長笛、雙簧管等管樂器,在樂曲裡不同意境中擔任不同的意義也豐富了音響效果。最明顯的還是當時的音準是使用415的(比現代的440低了半音)。利恰卡爾古樂團這次從歐洲帶了許多在台灣比較少見的巴洛克樂器,可以在台灣聽到這麼完整的巴洛克音樂會,今年恐怕就是這一場了,五月在國家音樂廳,還不快去買票!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樂之樂」
其實比起演奏會,我更喜歡觀賞舞蹈或戲劇,但打擊樂演出總讓我覺得同時享受舞蹈演出和聽演奏會的超值感。中學時期第一次觀賞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每位演出者用全身舞動著自己的樂器,並與台上共演者甚至台下的聽/觀眾之間從頭到尾都滿溢著的情緒交流,完全顛覆了我對音樂演出的想像。朱宗慶打擊樂團從早期與舞團合作現場演出,到後來與劇場導演、劇團合作推出擊樂劇場,每次結合不同表演形式或概念,對表演藝術路人如我來說,除了可以很放鬆自在地觀賞直接易懂的演出,還可以在每次的表演中吸收到不同演出形式的驚喜。二○一二年由汪其楣導演的「聆聽.微笑」音樂會上,接觸了東南亞多國傳統音樂;這次同樣由汪其楣導演的「樂之樂」則要用台灣傳統鑼鼓民藝家的樂器演奏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透過聆聽/觀賞這些演出,真正地將文化流傳、保存下來,我認為這是身為聽/觀眾的最大的享受。
-
戲劇新訊 結合傳統手偶工藝與現代劇場科技
《奧德賽漂泊記》 一次超級想像力的遠航
危機四伏的海上歷險、黑暗魔法的神秘力量、戰場英雄的奇幻漂流,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剪紙和手繪動畫的形式,搭配現場音樂,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宛如一部無聲的手工電影。這是在二○一三年愛丁堡藝穗節大獲好評,英國紙電影劇團(Paper Cinema)耗時七年創作完成的作品《奧德賽漂泊記》Odyssey。該劇以全新視角詮釋荷馬經典,描繪奧德賽攻陷特洛伊城後,得罪了神祇,在海上漂泊十年遭遇重重險關,卻從未放棄返回朝思暮想的家鄉歸途的故事。 《奧德賽漂泊記》精準結合傳統手偶工藝與現代劇場科技,2D素材卻有3D視覺效果,每一個鏡頭與特效,都是紙偶師在現場即時以筆墨作畫、剪紙並於鏡頭前操偶投影至大螢幕上。從畫面感、鏡頭語言、敘事能力到表現手法,技術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幾乎所有的英國主流媒體都給予四星或五星的評價,被讚譽為是「一部史詩,一次極富想像力的遠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雲門,開門
今年一月廿九日,雲門舞集揮別長居十七年、位於復興北路「雲門巷」的舊家,正式進駐位於淡水滬尾砲台後方、原中央廣播電台閒置空間的新家。在成團四十二年後,雲門終於有了真正的家,藝術總監林懷民說:「這不是結束,是開始。」 時間拉回二○○八年二月,雲門八里大排練場夜裡發生大火,卅五年累積的心血,包括布景、道具及珍貴的史料皆付之一炬。這場火,燒掉了舞團有形與無形的資產,也燒出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生存的困境孕育雲門無數經典舞作的地方,居然是一處簡陋的「鐵皮廠房」。 大火過後,林懷民面對著從零開始的重建工作,他沒有時間悲傷。除了必須繼續新創作的發表、維持每年國內外百場的演出外,他也思考著是否可以為雲門找一個長遠、永續的家。二○○九年,雲門通過「促參法」(全名「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新北市府簽約,確定落腳淡水的中央廣播電台舊址。在沒有號召、宣傳下,來自民間的捐款,小則百元,大至百萬,共四千一百五十五筆,累積成雲門重生的基金與能量。 七年後,雲門「浴火重生」,坐落在淡水小山丘上,占地一點五公頃的「雲門劇場」宣告落成。在不拆除、不改建的前提下,新的劇場空間位在央廣舊建築後方的山坳,建築師黃聲遠以綠建築為概念,將新舊建築體結合為一。銅綠屋頂與墨綠色鋼材主結構呼應自然地景,謙卑、友善地與環境共存;林懷民甚至親赴彰化田尾挑選兩百多棵植栽種進園區,讓雲門新家成為具有歷史意義、一年四季綠意盎然的場域。 走進雲門劇場,內部包含四個表演區:四百五十座席的大劇場,兼具框鏡式舞台與黑盒子兩種劇場形式的空間,主舞台規模與國家劇院雷同;兩個可以改裝成小劇場的排練室,以及容納一千五百名觀眾席地而坐的綠地劇場。在自然綠蔭的簇擁下,民眾可隨意地漫步至園區休憩、觀賞演出。劇場之外,辦公空間容納一百廿人的的行政團隊,這將是雲門有史以來,行政與創作團隊首次在同一個屋簷下工作。 這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捐款建造的劇院,華人社會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地,也是全球罕有,將表演藝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戲院。一個夢的綠劇場。林懷民表示:「雲門劇場不是在紀念雲門四十多年的歷史,而是展望未來。這裡將不只是孕育雲門舞作的根據地,也要成為年輕藝術家的伸展台。」 就像鈴木忠志在日本富山縣西南地區深山中的利
-
專欄 Columns
長篇(五)
撿的鐵豆子都是熟鐵的,而且必須大小不一都撿,如果都一樣大,鐵豆子會互相擠死,手就插不進去了,有的鐵砂不十分圓,還帶著芒刺一般的尖頭,也撿,馬師傅說需要,萬一練的時候刺進指尖,沒關係,有藥水洗手,刺到快一年的時候,拔出帶尖的鐵豆子,手指都不會流血,肉裡是白色的肉!只有氣會通過,血不外流,不懂到底為什麼?
-
專欄 Columns
浪頭浪尾
一位創作者的光采歲月可以有多長?就像一個人的生命可以有多長一樣,表演藝術因為人在特定時空的接觸而成立,沒有了人表演也就不存在。人的有機而多變,是他最迷人也最難掌握的宿命。因為歲月的增長,技藝的淬煉,藝術家成熟了、又漸漸老去了;而長江的後浪永遠不會停歇地湧來,所以我們不怕藝術的炊煙會斷。但這世代交替的窘境,也是真切到令人著急又無法輕易逃脫的現實。
-
專欄 Columns
怯場?閉上眼!
在飯店,我沒有鋼琴可以練習,所以只好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假裝我在台上彈這首協奏曲。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中,我不停地想像自己和樂團正在演奏這首樂曲,我閉著眼睛,無視於觀眾的存在,專注地思考著音樂與我的手指。到了晚上,當我站上舞台開始演奏時,我還是很緊張,但我故意閉上眼睛,忽略有觀眾的存在,這樣一來,一切都變得好多了。
-
專欄 Columns
系(中)
以文字系統切入是為了激發其他系統,更龐大整體力量的運作,所謂整體系統同時參雜很具體的各層知識及抽象的質感和直覺,而且是沒有邊界的,唯一能踩著的只有自己工作過程中建立明確的系統,及由系統設定的規則,這也是觀眾唯一能攀附的階梯,系統愈大,看到的view就有機會愈多,但系統如果只有文字,那大概連牆都上不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愛總監艾倫.吉伯特 宣告兩年後離職震驚樂壇
二○○九接掌紐約愛樂的艾倫.吉伯特,二月初宣布將於二○一七樂季離開紐愛,因為事前未見徵兆,著實震驚了樂壇人士。他表示離職時間的設定是要讓新任總監趕在樂團駐在點費雪廳整修前「與樂團和紐約觀眾建立關係」,但對他個人而言,此時離職只是將在紐愛的工作完成了一半,而離開紐愛能否更上層樓?於他也是一場冒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劇場》專書出版 以劇場族譜勾勒柏林身世
新近出版的《柏林劇場》一書,透過對柏林劇場建築的介紹,讓戲迷們透過文字、攝影、繪畫,更認識柏林這個「歐洲劇場之都」的前世今生。書中著墨最多的是柏林此刻最受歡迎的劇場建築,如許多劇團的駐地劇場,因為有固定場地,也就可大展身手,盡情發展劇團美學。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奧立佛獎提名揭曉 楊維克劇院獨領風騷
倫敦劇場大獎「奧立佛獎」日前揭曉提名名單,楊維克劇院獲得七項提名,獨占鰲頭,而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則是亞瑟.米勒的《橋上風景》,由去年底來台演出《奧塞羅》的荷蘭導演凡.霍夫執導,獲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提名;而同為楊維克製作的《慾望街車》,由「X檔案」影集女主角姬蓮.安德森擔綱白蘭琪,亦讓她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推廣藝術教育 公立劇院首辦群眾募資
為了推廣藝術教育,巴黎的國立奧德翁劇院為「奧德翁世代」計畫發起群眾募資,期能讓較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認識並親近表演藝術,是以政府預算為主的公立劇院中,第一所進行群眾募資的劇院。雖然企業贊助或群眾募資只占公立劇院財源的一小部分,從文化部也在所屬網站上建置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來看,群眾募資似乎已成為法國文化部解決經費短缺的一劑良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三月戲劇節風湧現身 探見主旋律與市場間微妙關係
北京三月的戲劇主題藝術節為數眾多,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從展演劇碼觀察,中國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而「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集合中外大師作品,期能在資源整合下,舒緩經濟壓力並吸引觀眾入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成立 團結業界力量盼改變現況
去年開始醞釀,今年三月終於成立的「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由一群資深戲劇工作者成立,鑑於香港劇場界的發展出現瓶頸,他們期待透過組織運作,化被動為主動,以改變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設立章程與「專業」如何認定等議題,都在諸多問號中展開討論。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城市皆舞台 搬演「泥土記憶」
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系列鼓勵表演團隊走出制式劇場,以城市文化地景為創作場域,透過表演藝術的介入,營造文化古都的新風貌。今年以「泥土記憶」為主題,包括安平樹屋、億載金城、大南門城、延平郡王祠、北頭洋文化園區、陳德聚堂、永成老戲院等,都將成為演出空間,入選的節目取材涵蓋歷史、人物,甚至聲音、氣味等,從不同面向挖掘台南印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小提琴天王與純粹貝多芬
世界樂壇天王級的小提琴家祖克曼,十一年前以代打身分,來台與國臺交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精湛的表現讓樂迷如癡如醉;今年他更帶來經典的貝多芬曲目,除了獨奏,還有室內樂演奏,帶來更細緻典雅的演出,將帶領我們再次體驗真正純粹高貴的音樂之美。
-
藝號人物 People 指揮家
江靖波 修正,讓人生沒有遺憾
歷經去年一場重大車禍,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幸運復原的指揮家江靖波,說到這段過程,他說:「我將這件事情看成是『上天要在我生命當中、在這時間點發生的事』。」他因此體悟到原本的生命並沒有發揮到最大效能,但車禍之後,他很清楚應該要更聚焦在這上面,不管是在自己的專業,或者是人生。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布拉瑞揚 回家,找回自己
出身台東嘉蘭部落的布拉瑞揚,今年展開了人生的嶄新階段他回家了!在台東糖廠租下場地,成立了「布拉瑞揚舞團B.D.C」,在家鄉打造一個真正的跳舞基地。布拉說:「我沒有退路,這是一個決心,註定是我要做的事。」從一九九五年恢復原名後,他發現:「自己的外殼是原住民,裡面是空的,太不清楚我是誰了。」於是溯源、回家、找回自己,也要把舞帶回家鄉,讓台東想跳舞的孩子,也有一個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雲門入厝 春鬥昂揚
今年度表演藝術大事紀,得重重記上一筆的,莫過於四月中下旬「雲門劇場」開幕。 這個面河背山的劇場門未開,諸多問題先來敲敲門:這麼遠,誰要來?雲門舞集過去以創作為本,如何營運劇場?舞團方向是否有調整?未來節目規劃如何進行?搶在迎客前夕,來聽聽行政總監葉芠芠怎麼說。 雲門有家,既來之,則安之。 觀者們亦然。既然非得看山看海才看得到精采打頭陣的「春鬥2015」,不如也趁著春暖花開,安排一趟淡水劇場走春之旅,同時品嚐在地美食,讓身心靈都滿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雲門有了家,也盼打造藝術「家」
林懷民說,雲門劇場「將不只是孕育雲門舞作的根據地,也要成為年輕藝術家的伸展台。」「未來,請大家一起到淡水看山、看海、看樹、看表演。」從舞團到劇場,雲門的營運模式勢必需要調整,而且也需要資金讓它能服務更多的團隊與觀眾,行政總監葉芠芠說,雲門劇場不只單靠雲門的養分,更需要其他藝文團隊灌溉,「未來是不是一定要長成林老師規劃的節目的樣子,說實話,我不擔心。因為這必須仰賴大家的心意,慢慢去耕耘,一定能長出不一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