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高雄

相關文章 9 篇
  • PAR表演藝術
    系列專題

    我演故我在 台灣行脚繞境看表演

    從民國六十八年起,台灣全省各縣市地平上,陸陸續續立起一幢幢的文化中心,作爲在地居民民俗藝文活動的場所。 習慣在廟埕露天看野台、聽民謠小曲的民衆,都有機會走進所謂的内台,看所謂的鏡框式舞台的表演了。 可是,不幾年,但見媒體競相嘲諷:文化空殼子只會造硬體,没有軟體。 一些表演團體及經紀公司也(逕或不逕地)傳出:某某表演到了某某地方一定死。 事隔多年,這些風聲,至少,非關眼前了吧!且不帶著一片雲翳,新鮮眼、新鮮耳地行脚到各處,看一看在地的表演環境、表演人。 今次,我們去到──港都高雄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塗抹六塊攤拼的紙箱內面(墨鑽)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劉秋兒到港都好男兒

    透過「行走」、「勞動」,劉秋兒確實地深入高雄各種邊緣空間,也掌握到這個城市的核心內在格調。這種完全田野的藝術參與,對於創作資源的汲取,完全不同於在室內看投影片、畫冊的模式。或許就是這樣第一線的參與,真正觸摸到高雄這個海港工業城市的骨肉血脈,當轉換為藝術創作,就成為「有血有肉」的「有味」作品。

    文字|李俊賢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雜誌版面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來去高雄.夏日表演小旅行

    到高雄旅遊 西子灣、壽山公園、澄清湖、春秋閣 除了走馬看花的觀光景點 現在的高雄 有更具人文藝術風情的玩法! 攤開高雄捷運路線圖 「西子灣―大寮」的橘線 一條表演藝術旅行軸躍然紙上 從大東藝文中心、衛武營、文化中心 一路玩到鹽埕埔的駁二 吃吃喝喝、看表演、品建築、聊藝術 還有隱藏版的藝術景點空間等你親自探查 別再說這座南方大城只有工業、國防和港口了 快趁著艷陽初起、海風涼爽的早夏 來一趟深度與享樂兼具的高雄表演旅行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改建後的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
    台灣行脚

    調養文化土壤 他們爲港都演藝耕耘

    對於高雄的表演藝術環境,在官方有照料市民文化生活長達十一年的李文能,在民間有文化三劍客策劃講座、表演節目及監督政府文化政策。他們以及其他爲港都文化盡心盡力的人,亟亟在工業領先的高雄,調養出文化藝術的土壤,以促進高雄成爲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城市爲目標。

    文字|邱馨慧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薪傳獎」得主李彩娥女士的舞蹈耕耘工作由長子洪仁威接棒。
    台灣行脚

    在地的星星 他們演出港都的舞台人生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文字|林亞婷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夕陽西下,舞台燈將亮,等候港都人入座。
    台灣行脚

    港都高雄演藝情

    漁村、漁港,易主又易主、又打狗、高雄洲、高雄市、工業重鎭、國際大商港。日頭間,不知有多少冶煉爐烈烈轟轟地在高雄遍燃;而當西灣掛起嫣紅落日時,高雄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彷彿一日之晨般地響動活絡起來。

    文字|胡惠禎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 相對於西方,中國的表演形式對場地的要求就極爲簡單。
    回想與回響 Echo

    野台與殿堂 「南方露天藝術節」之後的一些思考

    去年十月,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廣場上,由民間團體主辦了別開生面的「露天藝術節」,吸引了近兩萬名的市民前往參加,蔚爲盛況。本文作者做爲參與演出的一份子,從劇場的角度思考「露天」和「室內」表演的差異性;並談及藝術節活動對南部文化生態的意義及影響。

    文字|劉克華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 《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以童騃風格演出馬森的《腳色》。
    瞭望台 Preview

    南風之薰兮──《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北上演出

    高雄人最自豪的是具有大將之風的寬闊市容;高雄人最感慨的是文化沙漠般的貧瘠生活,但是高雄究竟仍深藏了許多熱愛藝術的種布,他們竭力地發芽生枝,於是港都擁有點狀分佈的文化綠洲。南風劇場,就是這樣一棵生命力旺盛的綠樹。 南風劇場座落於高雄文化中心旁幽靜的小街衖中,地面樓是劇場咖啡座,平日聚集了許多愛好文藝的靑年,同樓四樓則是排練室和辦公室。 早在民國七十五年,南風負責人陳姿仰女士爲了讓高雄民衆能觀賞好的戲劇演出,以經紀人身份安排了李國修的《三人行不行》、西班牙捕風(Bufons)默劇團等的演出。捕風的《蝸牛》(Kuenca),由畫家莊普與舞者Alberfo Jeau,合作呈現一部結合繪畫與肢體語言的默劇。這場前衛的表演形式,在五年前的高雄實屬罕見,但這部戲也奠定了南風朝實驗性的劇場風格發展的開端。 民國七十八年至八十年的南風則以劇團教育爲主。南風辦了四屆的劇場研習營,以培養高雄的戲劇人才,同時發展了《佈告欄》、《背叛》、《玻璃動物園》等劇。 八十年七月,南風正式登記爲劇團,十月演出馬森的三個短劇,總結爲《三個不能滿足的寓言》。演出後,引發良好迴響,高雄的藝文人士都欣喜於見到本地的實驗劇團的誕生。這齣戲也將在十月廿二至廿九日在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從教育走向創作,南風朝原創性的表演邁進。八十一年五月,眉原編導環境劇《吶喊──天堂的審判》,諧擬此地特有的廣告花車沿街演出,目的在喚醒民衆重視並且思考「表演」這個問題。《吶喊》受到的注意與爭議,使南風決定要朝原創性表演發展,將戲劇與當地民衆生活結合成爲「地方劇團」。 台灣劇場的大環境,本來就是「專業人才缺乏,劇團也養不起劇場人才,財源困難」,更何況是在南台灣!但南風卻毫不畏懼地努力耕耘。 談到十一月的新劇──《應許之地》,談到今年夏天新開的小南風劇場教室,陳姿仰露出笑容,她相信地方劇團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她説:「劇場的魅力在於創意和批判力,我們要讓劇場這股活水注人我們的生活中,灌溉我們生長的南台灣。」

    文字|賴慧勳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紐約

    女指揮安索普對電影《塔爾》提出嚴厲批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哲誠:用聲音探索真實與想像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

    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