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傳獎」得主李彩娥女士的舞蹈耕耘工作由長子洪仁威接棒。(林亞婷 攝)
台灣行脚 系列專題/台灣行脚/高雄

在地的星星 他們演出港都的舞台人生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高雄的藝術團體爲數甚多,雖然有不少是近年來前仆後繼一一成立的年輕團體,然而有的是爲高雄藝術紮根工作奉獻了四、五十年的老前輩,例如早年在高雄學跳舞的人,十之八九皆由李彩娥的舞蹈敎室啓蒙。

舞蹈雙「第一」

民國十五年出生的李彩娥女士,自幼隨父母旅居日本,並在旅歐的日本舞蹈家石井漠的舞蹈學校學習芭蕾、節奏(Eurhythmics)與即興創作等課程。由於她對舞蹈的天份及喜愛,及與石井漠情同父女的關係,使她得以在衆多學生當中連續兩屆獲選代表學校參加全日本舞蹈比賽(少年組)。當時,年僅十六、七歲的李彩娥以〈太平洋進行曲〉等舞榮得冠軍及績優獎,成爲第一位在日本舞蹈比賽獲獎的中國人。

李彩娥從二十幾歲即在高屛地區傳播舞蹈的種子,五十歲時她將舞蹈敎室交由從小跟她習舞的長子洪仁威主持。雖然有子繼承衣缽,現年已七十歲的李彩娥倒也並不賦閒,開班傳授她爲婦女所整理的健美課程。舞蹈帶給她無窮的活力和信心,祖母級的李彩娥,在有四個兒女(包括「體操皇后」洪丹桂)及二個媳婦都獻身於舞蹈敎學時,仍經常與孫子們同台演出,眞是做到了她所說的:「活到老、跳到老,精神不老!人生七十才開始,在舞台上,我要跳到倒下去爲止!」

高雄的另一項「第一」是全國第一所高中舞蹈實驗班──左營高中舞蹈班。民國七十三年苓雅國中舞蹈班的第一屆學生即將畢業,爲免習舞中斷,左營高中奉命成立舞蹈班,銜接舞蹈敎學。起初課程的設計及師資的安排皆藉由林懷民的協助,每當藝術學院舞蹈系請來外藉老師客座時,左中亦乘機邀請他們南來授課,爲學生們增添了不少磨練的機會。從學生們近專業水準的公演可看出他們學習的成果,以致前兩年的國際院校舞蹈節都由左中代表台灣參加演出。後來全省陸續有六所公立高中成立舞蹈班,都參考了左中的敎學模式。

現代舞與芭蕾的培苗者

左中舞蹈班元老級的敎師梁瑞榮,目前是南台灣唯一專業現代舞團「舞之雅集當代舞團」的負責人。出身實踐家專美工科的梁瑞榮,求學期間加入蔡麗華帶領的舞蹈社團習舞,接觸到劉鳳學的現代舞、黃麗薰的芭蕾課,其後參與原文秀、游好彥及雲門舞集的演出。民國七十九年,當梁瑞榮毅然走出舞台,在高雄成立「舞之雅集」從事舞蹈敎學時,蔡麗華等老師紛紛給予鼓勵和寄望,數年之後終於結果出「舞之雅集當代舞團」。負責行政兼公關的簡素玲表示,舞團有藝術性與推廣性兩種演出。前者,舞團請編舞家編作現代舞,通常是在正式的舞台售票演出;後者則演出一些淺顯易懂的小品,以敎育及娛樂爲主,也有與兒童一起創作的「遊戲舞蹈」,通常在社區與校園演出,「把舞蹈送到你家門」,主要是爲了拓展高雄區的表演藝術觀賞人口。

另一個從舞蹈班延伸出來的舞團是「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這個舞團是去年九月才從原來的「張秀如舞團」改名而來。張秀如在高雄對芭蕾人才的培養長達一、二十年了,她的學生中,如目前在雲門的李靜君及在美國荷西.里蒙舞團的林向秀,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張秀如也正因爲眼看一些成熟的舞者從事敎學後,沒有機會繼續練習及上台演出,非常可惜,於是決定成立一個芭蕾舞團,演出的作品一半是她的創作,另一半是古典芭蕾的選萃。

這二個專業舞團,其實都是以開設舞蹈班來「謀生」,一些定期的公演都是賠本生意。畢竟在高雄,看舞的觀衆實在太少了,只有寄望這些舞蹈班培養出來的小舞者能成爲往後舞蹈節目的忠實觀衆。

戲劇照顧到兒童、靑少年和成人

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也是戲劇界的作法。隸屬於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的「小蕃薯兒童劇團」是八十一年才成立的。成立之前,他們先以小蕃薯兒童戲劇生活營暖身,之後又舉辦一系列的兒童戲劇師資培訓營、兒童戲劇屋、兒童戲劇演出人員培訓營等活動。去年四月期間,小蕃薯在新建好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岡山演藝廳發表落成的第一檔演出《變變變!誰把猴子變成人?》,製作聲勢浩大。劇團有一筆固定的經費專門用來做推廣活動,這些優厚條件的背後主要是因爲有一位年輕有爲的縣立文化中心主任黃國銘正積極地想把高雄縣轉化爲一個戲劇大縣,而小蕃薯正是他的「先鋒特攻隊」!

在高雄致力於兒童劇的人確實不少,小蕃薯成立之前,媽味兒童劇團也爲高雄的孩子們增添了一些娛樂。目前任敎於屛東師範學院的周炳成是媽咪劇團的編導,也在小蕃薯劇團擔任藝術指導。去年七月他又與同好組成「台灣劇社」,針對兒童、靑少年和成人這三個不同年齡層的觀衆成立三個工作室。周炳成特別申明,千萬別把「成人」想成是晚上十點以後才能播放的節目,「我們的『成人劇場』是爲提供中年及銀髮族觀賞的作品!」台灣劇社去年十一月推出的處女作《阮家的巷仔口》就是一齣給成人觀賞的舞台劇。

《阮》劇是以國語的相聲及台語的「鬥嘴鼓」方式呈現的六幕舞台劇,探討一些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如夜市、六合彩、違規停車、灌酒等等,其中一幕〈總統麵〉即隱射前總統蔣經國先生常到一些小食店品嚐,結果那些店都以此「殊榮」爲招牌,受到小市民和觀光客熱烈光臨。生活化的劇情使《阮》劇在重建後的高市文化中心至善廳演出時,受到觀衆很大的共鳴。

「南風」演繹高雄族群素材

社址與台灣劇社一樣位於文化中心附近的「南風」,是目前較有活力的另一個劇團。南風劇團的背景相當特殊,其前身是南風工作藝術坊,扮演藝術經紀人的角色,例如引介屛風表演班、果陀,甚至金馬國際影展等活動,後來也辦劇場硏習營,並於結束時推出公演。正因爲這些戲劇硏習營激起了高雄當地人的興趣,於是南風在民國八十年成立「南風劇團」。

南風的團長陳姿仰表示,雖然他們創團至今已推出六、七個作品,並且也邀請了外地來的劉克華、馬森、卓明等戲劇界人士來參與導戲或編劇,然而在劇目方面,南風仍在企圖尋找屬於自己「高雄人性格」的特色。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推出的《金鑽大高雄》和八十三年的《高富雄傳奇》之後,南風才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高富雄傳奇》是一齣關於高雄人的故事,內容根據團員的田野調查資料而來。爲迎合一些比較喜歡「路邊攤歌舞秀」演出型式的觀衆,南風選擇在戶外場地搬演這齣戲,極其寫實地呈現當地的生活面貌,受到觀衆歡迎。因此今年南風決定再推出續集──《封神榜》,這是一齣以「高雄族群爲主」的作品,表現中下階層、出海人的悲劇性格,以及他們的漂泊、海派、草莽性等等,預計將於六月間推出。

如此用心尋找高雄素材的南風劇團,在經費方面卻無法得到市政府的支持。所幸南風有文建會社區團體一年兩百萬的補助,外加一些建設機構的幫忙,否則生存下去與否都將成爲一大疑問。

年輕的樂團,年輕的指揮

相對的,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就受到高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高市交的成長有如高雄市改朝換代的縮影。在高雄市昇格爲院轄市之後,高雄靑少年管弦樂團受提昇爲高雄市管弦樂團。其後禮聘亨利.梅哲(Henry Mazer)擔任指揮,擴大編制,改名爲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目前這個擁有三十位演奏員外加六十位兼任團員的交響樂團,由年輕的國內指揮家蕭邦享(即該團原小提琴首席)率領。

蕭邦享早期師承陳秋盛,後赴義大利深造。樂團之外,他自組「新藝術三重奏」(Ars Nova Trio)演出室內樂。如果不是在排練現場,蕭邦享的娃娃臉讓人不易連想到他會是一個龐大樂團的領導人。再環視正在排練的團員,幾乎每位演奏者也都非常年輕。蕭邦享說:「我們這個團的特色是團員都很年輕,平均只有三十歲,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國外留學回來的,可塑性高,很有潛力。」即使如此,高市交仍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樂團目前的首席以及管樂方面如豎笛和法國號的演奏者,是從國外聘的。早期兩位指揮梅哲與密吉爾.羅徹特(Rossat)也是從國外找來,爲樂團奠立了重要的基礎。蕭邦享指出,他接任後仍必須爲這個年輕的樂團從事一些紮根的工作。由於高雄預計在兩、三年內興建一座音樂廳供高市交長期駐團,所以蕭邦享希望能夠儘早讓高市交脫離「實驗」,成爲成熟的演奏團體。

面對共同的問題

綜觀高雄的一些表演團體,除了經費拮据之外,還面臨了一些共同的現象:

人才短缺其實高雄的表演藝術人才不少,可惜人才外流。台灣劇社就曾在演出節目單中登「尋人啓示」;高市交需要延攬外國人才;舞之雅集在安排演出計畫時,擔心舞者不夠。

地方色彩濃厚根據經驗,演出團體體認到必須尋找與當地結合的題材與演出方式,才有觀衆緣。高雄是以港口及工業起家的都市,當地觀衆所喜愛的仍屬一些與他們生活有交集的作品。像《阮家的巷仔口》、《高富雄傳奇》這些描述當地社會現象的作品便易受到歡迎;高市交在去年錄的第一張CD也是選擇台灣民謠。

推廣性的演出現代舞與現代芭蕾則較難打動高雄觀衆,以致表演團體紛紛到校園、社區廣場、醫院等非傳統鏡框式的舞台演出。舞之雅集去年就推出了一系列的「社區秀」,分別在高雄醫學院、高雄育幼院及長谷世貿大樓中庭,爲病患、孤兒及一般民衆帶來一些生活中的驚喜。他們安排的舞作淺顯易懂,並且向觀衆解說,效果很好,觀衆與演員都非常開心。其他如高市交亦到校園舉辦推廣性的演出;南風去年在高美館前的廣場演了兩齣免費的戲〈我被冰塊灼傷了〉及〈我被書本砸昏了〉。

宣傳艱辛高雄的藝文活動在媒體上始終不如政、經耀眼。曾經在報社跑過藝文版的簡素玲指出,高雄設有藝文記者的報社只有三家:台灣新聞報、民衆日報、台灣時報,都是當地的報社,一些全國性的大報對於高雄藝文則是「交給地方版一脚踢了」。台灣劇社的周炳成也對報紙媒體表示失望。他說,爲了能讓《阮家的巷仔口》的演出消息宣傳出去,只好跑遍高雄的廣播電台上節目「打戲」。不過周炳成透露,目前籌備中的幾家有線電視台,可能會有一台是以港都爲中心,到時,高雄的藝術團體就有機會突破「封鎖」向全國宣傳了。

對於未來,高雄藝術界有著熱力四射的譜兒。據吿,小港將蓋起一棟全國第一座靑少年活動中心,內設表演廳。計畫中還有一棟老人活動中心,加上即將興建的音樂廳。無論從硬體及軟體來看,高雄的舞台像是有著具足能量的發光體,而在地的表演團體也有著不讓鬚眉要當「星星」的準備。

(本刊編輯 林亞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