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當劇場遇上魔術,打開故事的可能
「愛國東小聚場」系列講座是由國家兩廳院的駐館藝術家協助規劃,希望透過交流活動,探索創作者未來合作的可能。於9月10日舉行的這場講座,主題為「用魔術說的故事探索魔術在劇場中的敘事手法」,透過劇作家吳明倫與魔術師林陸傑的對談,深入探討魔術與劇場結合的創作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當魔術遇上劇場,轉動說故事魔法
林陸傑表示,自己從小就熱愛小說,而這也對其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小說能夠讓人切換到不同時空,進行虛構想像,這對劇場和魔術的創作都相當重要。但許多魔術表演往往流於公式化的對話,可能缺乏意義,這對他而言是一件可惜的事。 小說中的魔術:創作靈感的來源 他特別提到,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一本小說描述了他去印度遇到一位小夥子為他變魔術的情景,而在一百年後的林陸傑,因為流浪者計畫到印度時,也親眼見到這個魔術。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極具魅力,促使他開始深入挖掘台灣小說家們對魔術的描寫,這也轉化為他未來創作的養分。 吳明倫則分享張國立的小說《金陵福:史上第二偉大的魔術師》,書中探討魔術與歷史的關係,揭示義和團對於刀槍不入的誤解,實際上是一種魔術的表現。她近期也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作品,描述了一位退休魔術師如何利用魔術技巧解決謀殺案,用獨特視角描寫魔術師。藉由小說運用不同角度去塑造魔術師,這樣的創新思維能夠突破我們原先對於魔術的想像,讓人重新思考魔術的多樣性。 吳明益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中所捕捉有關光華商場魔術師的想像,讓林陸傑感到有趣也深受啟發,他希望將這份魔幻力量透過真實對白傳達給觀眾,讓人體會到魔術的魅力,從而有了與吳明倫再次合作的作品林陸傑《年少時光》 feat.吳明倫《十殿》。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師及劇場創作者
林陸傑 探索自己的魔術
《Role Play》講的是已逝魔術師程連蘇的故事,而敘述者是另一名魔術師林陸傑。
-
戲劇
理解通往完成間的距離
當周瑞祥極用力地去強調「魔術已死」,代表的是我們已處於「魔術已死」的年代?(所以他要極力呼喊!)還是,我們也不曾經歷、感受到「魔術活躍」的時刻?(因此他要強加我們「已死,所以曾活」的想像?)更進一步地,如何回溯(作為魔術前身的)魔法/巫術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同時,這又能否因參與「新人類計劃」獲取證成?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工作者
周瑞祥 他的魔法,打開人生的「裂縫」
從魔術表演者到劇場表演者,周瑞祥認為:「魔術絕對能是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是:「有很多東西得要觀眾親眼目睹才能成立。」但在人們難能「相信」的現下,他仍希望藉著魔術,在劇場裡打開人生的「裂縫」,看到神奇的「光」。「我們都有機會能因而回到童年沒有任何框架的時候,重返你看待一切都是如此新鮮、新奇的那一刻。」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應回應的回應
過程裡,我的疑問驟升:《直播版》可以算是「表演藝術」?縱然我們可用Lecture Performance(論壇劇場、講座式展演)理解,但《直播版》的講述更近於座談,表演性較低。因此,四段演出的結構相同,大量語言(更是充滿細節的語言)層層堆積,反而成為疲勞轟炸。我也明白《直播版》是對「形式」抗拒,但目前所見似乎更陷形式窠臼。
-
戲劇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 邀你共同在場
示範沒有預設終點的真實探索
繼去年在臺北藝術節推出第一階段呈現,周瑞祥、陳煜典與王磑合作、從魔術出發進行探索的《新人類計劃》再度現身,推出《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後》,以「回應」為命題軸心,對「預告會」之後所接收到的所有評論、回饋、聲音做出回應,他們將以發表會之名邀請「來賓」到場,誠實展現途中的他們如今身處的狀態。
-
戲劇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
魔術大開發 升級人類迎向未來世界
魔術創作者周瑞祥、劇場導演陳煜典已合作多個結合魔術的劇場作品,如果說,這些前作的嘗試多著重在魔術的演出詮釋,新作《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則將魔術的演繹,視為一門探索與開發的領域。這從今年起為期三年的計畫,首先以「人類補強」為方針,展開落實於生活的形式,透過追溯被遺忘的能力,及擷取時代的科技,成就超人類的屬性,以與未來的世界相連繫。
-
親子
魔幻大師傑夫.馬克白來了
傑夫.馬克白是當代有名的魔術改良者,擁有數十年魔術表演經驗,他的戲法技能主要以紙牌、硬幣和其他小東西的操作。他的表演融合了現代與傳統,並加入了日本歌舞劇形式的劇碼,並將面具、神話、戲曲和幻覺融合並反映於他的魔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