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陸傑(林韶安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師及劇場創作者

林陸傑 探索自己的魔術

《Role Play》講的是已逝魔術師程連蘇的故事,而敘述者是另一名魔術師——林陸傑。

《Role Play》講的是已逝魔術師程連蘇的故事,而敘述者是另一名魔術師——林陸傑。

2021新點子實驗場 林陸傑《Role Play

3/4~5  19:30

3/5~6  14:30

3/6  19:30(玉山文教基金會輕鬆自在場)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作為魔術師,秘密是重要的,特別是關於這些技法。但是,程連蘇的死亡卻栽在他最擅長的「空手接子彈」魔術,而這個魔術的破綻,也在子彈穿過胸膛的那一刻,破解了另一個更大的術法、或說是秘密——這位身穿清朝馬褂的「中國」魔術師,其實是個剃頭、留辮子、刮毛、染黃皮膚的美國人。林陸傑在研究所課堂報告「東方主義」時,舉了「程連蘇」為例子,但他笑說:「大家好像都忘記我在講什麼,但對這個例子很有興趣。」後來,他將這個主題擴大成自己的學位論文,同時也在另一堂音樂劇課程提案為音樂劇劇本;不過,論文目前尚未完成,原本的音樂劇劇本也發展成《Role Play》這個實驗劇場作品。

「是怎樣的契機去成為這樣的人?」林陸傑這樣說。透過程連蘇,他試圖去對比自己、或者是所有人在日常生活裡的扮演,認為:「在每個場合做適度演出才會符合社會對我們的期待。」他,怎麼成為一名魔術師?或者,為什麼是「林陸傑」這個人?

成為「魔術師」的那一刻

2007年,才13歲的他從電視接觸到魔術,特別是正火紅的《綜藝大哥大》播著《大魔競》這個魔術單元。「那時候只是覺得魔術很酷,可以憑空抓出撲克牌、鴿子,然後就會跟家人說,在電視上看到很神奇的東西!」林陸傑說:「看魔術是個很特殊的體驗,看魔術會去問為什麼,我覺得這是其他表演藝術比較少見的觀眾體驗。」經不住「解決那個為什麼」的誘惑,他才開始學魔術。

當時還在家鄉宜蘭的林陸傑,只能依靠「自學」,像是從(那時還時興的)「無名小站」尋找同好、研究教學影片等;或者,通車到台北探索,像是參與大專院校的魔術社團,或是到魔術店。他說,魔術店往往藏在很隱密的地方,自己之前常去的是在台北車站附近巷子裡,叫做「魔術大師」,但現在已經關閉了。中學過後的他,取得街頭藝人執照,於是也在街頭表演時摸索不同技法,與同行切磋、交流。

「自己什麼時候是個『魔術師』?」他其實每年都在問這個問題。時不時翻動著手中撲克牌的他,刷地一聲整了整牌說:「原本去年想在臉書上用這個話來說,就是電影《魔球》(Moneyball)裡的,『你不知道幾歲的時候要把棒球當你的職業。』一定會有人告訴你,但不知道是幾歲,不能把這件事情當作兒戲。」隨後略帶尷尬地說:「但發現我前年已經用過了。」

對林陸傑而言,一直以來都沒意識到自己是個魔術師、或者是藝術家,但這一、兩年間,或許是到了某個年紀,而必須從學校畢業,才發現自己多數收入都倚靠創作與魔術。他說:「那個瞬間才突然察覺,我好像是在做這個工作。」頓了一下笑著說:「然後今年就開始包紅包給長輩。」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林陸傑

1994年生,宜蘭人,魔術師與劇場創作者,拾陸製作藝術總監。

就讀於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班,接觸魔術15餘年,作品時常以魔術作為敘事載體,近年創作專注於生命的自我認同,找尋幻象與日常生活中的情誼共感。

曾獲第14屆雲門流浪者計畫,2019-21年獲選兩廳院藝術基地Gap Year藝術家、新點子實驗場藝術家。2020年起,擔任「廳院學—藝術入校」計畫藝術家,以及流浪者校園巡迴講座年度講者。近年作品有《生日派對》、《Ro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