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舞蹈論述

相關文章 7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文弄墨─舞蹈論述初探

    舞蹈,這項包羅各種劇場元素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展現了身體、動作,與空間、時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當它在舞台呈現之後,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語言、文字來談論它,才能適切地描繪出它的豐富意涵? 觀看二十世紀西方,從早期拉邦所發展出來的動作分析理論,到引用語言學、符號學,乃至現象學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架構,逐一解析舞蹈在藝術、文化、社會底下的層層面貌,企圖能更深入找尋舞蹈的本質。 反觀正迎向新世紀的台灣,我們又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書寫舞蹈? 奠基於東方文化的我們,又引用了哪些西方的理論觀點?或者,也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論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拉邦相信有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日常生活的感官世界,另一個是高一層次的秩序世界,而舞蹈是流轉於兩個世界的橋樑。(圖為巴西越限舞團)
    特別企畫 Feature

    幾個對舞蹈研究很有助益的網站

    書籍査詢: 紐約市立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網址:www.nypl.org 紐約市立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舞蹈研究者亦不時需要參考及了解整個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社會、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其他藝術等等,這是一個好用的資料中心。 大英博物館線上搜尋 British Library 網址:blpc.bl.uk 大英圖書館的藏書及服務是世界性的,這是另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資源網站。館内所收,包括九百五十萬冊以上的書、論文期刊、會議論文等等。最好的是,除了可以査到所需書目資料外,並可透過其文件服務中心(Document Supply Centre),線上訂購論文影印,然後直接寄到家裡來。這服務是付費的,不過是全球性的,因此對研究者有很大的便利。 Niss英國圖書館、大學聯結網 網址:www.niss.ac.uk 這是一個將英國各圖書館及各大學聯結起來的一個入口網站,從中可以査詢到任一所大學或圖書館的藏書,而可前往借閱,或透過館際聯繫來借閱。但此網站的好處還在於相關連結可以聯到全世界各地大部分的圖書館,如此,對各地的資源都可以有所了解及掌握。 學術期刊論文查詢: Ingenta論文中心 網址:www.ingenta.com 這是一個論文中心。通常由學術機構註冊,以供其人員或學生使用,如果是個人査詢,可以登錄時選guest即可免費進入。此中心收藏有九十萬篇以上的論文及摘要,兩干八

    文字|廖抱一、陳品秀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結合台灣已有的科技條件和獨特的人文表現,打造新世代的台灣文化相貌。(圖為雲門舞集《家族合唱》)
    特別企畫 Feature

    研討會論文摘記

    〈從文學到舞蹈-奠基於文學作品的台灣當代舞作〉 黃尹瑩目前為美國天普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她結合「文本分析」、「舞蹈分析」和「符號學」的方法學,來閱讀林懷民的舞作《九歌》及剖析舞作中所蘊涵的多層意義。 她觀察台灣舞壇多位曾將改編古典文學為現代舞作品的編舞家的作品,如林懷民、彭錦耀、陶馥蘭等,之後發現:文學作品常常只是編舞家創作的「前文」(pre-text)或想像力的跳板。舞作則提供一個跨越文學和舞蹈疆界,研究兩者交互影響的完美場域。 在這篇論文中,黃尹瑩企圖透過深入探討此舞作和原文學作品之間複雜的對話來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編舞家如何將文學轉化為舞蹈?在改編為舞蹈的過程中,文學作品發生了什麼改變?這些改變具有何種美學上、社會上、文化上的意義?在此舞作中.編舞者建構了何種舞蹈劇場的語彙?他是否從亞洲或西方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編舞的養分和素材?對當代的觀衆而言,這樣的一支舞蹈具有何種意義?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社會諷諭與後現代主義文本互指-論羅曼菲的《天國出走》〉 陳雅萍目前為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她選擇了台北越界舞團的《天國出走》羅曼菲所編作的下半場:〈再次出走〉、〈新興人類〉與〈食言〉等三段,做為論文研究的對象。 陳雅萍認為,《天國出走》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台灣社會在一九九六、九七年之交,政治、社會、信仰、媒體傳播文化等方面的種種亂象。羅曼菲以極尖銳的諷諭手法、誇張的劇場及舞蹈語言,無情地暴露出台灣社會混亂、失落的一面。這在九〇年代中期台灣舞蹈界一面倒的神秘、冥想之「東方肢體風」中,實為難得的異數。 除了強烈的社會諷諭風格,羅曼菲的《天國出走》更運用了台灣舞蹈界少見的後現代主義文本互指(intertextuality)的手法。〈再次出走〉中「出走」(exodus)的主題和其中領導者的角色,令人聯想起台灣舞蹈史的經典作品《薪傳》中〈唐山過台灣〉的情景;而〈新興人類〉中盲目崇拜傳道者的群衆,則明顯地脫胎自杜莉絲.韓福瑞的《震盪教徒》,以及瑪莎.葛蘭姆的《阿帕拉契之春》裡圍繞著傳道者的年輕女子。

    文字|陳品秀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研討會論文摘記

    〈身體意象群-浮現於認知現象與哲學基礎的交織中〉 廖抱一目前為英國拉邦中心舞蹈研究所(Laban Dance Research)博士班學生,在這篇論文中,他企圖提出一個關於身體的系統架構(Homologous system),在此架構中不同的身體理論將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結合,不同的身體類型亦同時在這個系統内並存,呈現出有關身體的多元現象。這篇論文中所指的「身體」是作為一種「舞蹈元素的身體」,非作為一種「舞蹈風格的身體」。 把身體當作一種元素,在至今的研究中,有五個主要的檢視切入角度,包括: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社會學、現象學、符號學等。這篇論文便在探討將如何此五種不同視角的身體理論歸置於三個不同的類別領域中:動機(motive)、直接認知(originator)與混合認知(originated)。而藉此歸置,及三個領域間的假設關係,獲得不同的身體理論間的相互關係。從這些分析的切入觀點所獲得的身體的多元現象,即成為編舞、表演或舞蹈分析時,可資應用的身體元素,與貝他舞蹈元素,如動作、空間、聲音等交織,隨即在因而形成的不同風格中表達出意涵。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從「氣-身體」的修煉而臻舞蹈精神之體現〉 吳文琪目前為美國天普大學舞蹈學博士班學生。這篇論文採用「比較文學」的方式,來探討中國人和西方人對身體觀和身體體現的根本差異。經由道家莊子和現象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 Ponty)在身心主體的比較研究下,得出具有「氣化」、「物化」等轉化特質的「氣-身體」槪念,因其與人性相通,最適合人類乃至於藝術家們的修煉與發展。 至今從哲學的角度來探究氣與舞蹈之關聯性及其意義之論述,幾乎付之闕如。這篇論文在於從根本上探討氣之於舞蹈的意義與其所能體現出的具體力量。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提昇舞者與其舞蹈之生命力。意圖闡明舞者怎樣才能夠恢復和強化其内在的真氣,以達身心之健康,進而能夠跳出個人内在精神之舞。 「氣-舞蹈」意指舞蹈是一門體現氣的經驗與表達氣的思想之藝術,有別於現今一般的舞蹈訓練重視身、心方面的發展。

    文字|陳品秀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舞蹈多元開放的特質,讓舞蹈論述更加寬闊。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歷史巨視與微視互動的媒介

    舞蹈論述(discourse)(註1)的本質是什麼?社會文化的不同層面如何影響舞蹈内容?舞蹈的内涵如何? 從拉邦的動作研究、語言學、符號學、乃至現象學,這些從不同觀點交織發展而成的舞蹈論述,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文字|廖抱一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笛卡兒重心靈貶身體的身心二元論,以及基督教中身體乃罪惡之源的經文詮釋,是舞蹈研究勢單力薄,一再被邊緣化的原因。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論與實踐對話的開始

    在台灣發展舞蹈研究,可以視為新世紀舞蹈智識化的另一種型態。英語系國家學者在過去幾十年累積下的研究,已有相當成果;反觀中文世界,這方面的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西方社會文化理論發展所提供的理性化途徑,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舞蹈教育中十分欠缺的一環。

    文字|趙綺芳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華格納的美學影響後世在藝術、文學、繪畫、音樂上對純粹性的追求甚鉅。(圖為華格納畫像)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舞蹈被書寫化後

    舞蹈評論是否應該從藝術評論中抽離出來,而成為一種特定的、分類的評論?「就舞論舞」可以成為一種評論嗎?舞蹈到底應該怎樣被書寫化呢?要談它的文化現象,還是它的本質?

    文字|王墨林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

    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