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意象群-浮現於認知現象與哲學基礎的交織中〉
廖抱一目前為英國拉邦中心舞蹈研究所(Laban Dance Research)博士班學生,在這篇論文中,他企圖提出一個關於身體的系統架構(Homologous system),在此架構中不同的身體理論將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結合,不同的身體類型亦同時在這個系統内並存,呈現出有關身體的多元現象。這篇論文中所指的「身體」是作為一種「舞蹈元素的身體」,非作為一種「舞蹈風格的身體」。
把身體當作一種元素,在至今的研究中,有五個主要的檢視切入角度,包括: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社會學、現象學、符號學等。這篇論文便在探討將如何此五種不同視角的身體理論歸置於三個不同的類別領域中:動機(motive)、直接認知(originator)與混合認知(originated)。而藉此歸置,及三個領域間的假設關係,獲得不同的身體理論間的相互關係。從這些分析的切入觀點所獲得的身體的多元現象,即成為編舞、表演或舞蹈分析時,可資應用的身體元素,與貝他舞蹈元素,如動作、空間、聲音等交織,隨即在因而形成的不同風格中表達出意涵。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從「氣-身體」的修煉而臻舞蹈精神之體現〉
吳文琪目前為美國天普大學舞蹈學博士班學生。這篇論文採用「比較文學」的方式,來探討中國人和西方人對身體觀和身體體現的根本差異。經由道家莊子和現象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 Ponty)在身心主體的比較研究下,得出具有「氣化」、「物化」等轉化特質的「氣-身體」槪念,因其與人性相通,最適合人類乃至於藝術家們的修煉與發展。
至今從哲學的角度來探究氣與舞蹈之關聯性及其意義之論述,幾乎付之闕如。這篇論文在於從根本上探討氣之於舞蹈的意義與其所能體現出的具體力量。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提昇舞者與其舞蹈之生命力。意圖闡明舞者怎樣才能夠恢復和強化其内在的真氣,以達身心之健康,進而能夠跳出個人内在精神之舞。
「氣-舞蹈」意指舞蹈是一門體現氣的經驗與表達氣的思想之藝術,有別於現今一般的舞蹈訓練重視身、心方面的發展。這篇論文著眼於舞蹈訓練需與「氣-身體」的修煉相互結合,從中關係著如何將身、心各方面的制約解脫開來,進而能夠開發個人的内在靈氣與靈性。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巫師儀式的身體動作-阿美族里漏社mirecuk祭儀〉
李宏夫目前為英國瑟瑞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這篇論本文主要在探討阿美族里漏社cikawasay(巫師)的身體動作在mirecuk(巫師祭)儀式脈絡中的意義。
針對cikawasay的動作質地,他採用拉邦動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關於力度(effort)的理論進行觀察與分析。他並發現cikawasay的身體力度呈現effort理論分類的三種特色,分別是感受重量(weight sensing)、控制精力(bound flow)和重力(strong effort)。這三種類型力度在儀式的意涵,透過作者訪談和詮釋cikawasay在儀式中與kawas(神靈)互動過程所產生的特殊身體經驗,認為weight sensing的運用與身體感受calai(神靈的絲線)的黏著性和重量有關。
另外,作者也針對cikawasay身體動作與儀式空間的關係,將焦點放在cikawasay對mirecuk空間方位的槪念進行分析,藉由比較所有不同距離的lalan(歸納儀式)中,時空距離漸長的槪念。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舞蹈、文化與國家主義: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重要性〉
趙玉玲是英國拉邦中心舞蹈學博士。雲門舞集的創團動機、舞碼演變以及其國家主義立場之轉變,反映出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混合本質,及台灣社會在中國國家主義、台灣國家主義之間的掙扎。她的論文便在於將源自於「舞蹈社會學」和「拉邦舞蹈學」的學理合併運用,發展出一套與雲門舞碼切合的「舞蹈社會文化分析方法論」,用來分析:雲門舞集在台灣之社會文化的重要性,是顯現在其舞蹈創作上的「政治國家主義」,與移民的「後殖民文化國家主義」兩者間的相互關連性。
在社會學和舞蹈史的「檔案研究法」的支援下,趙玉玲運用齊靈格(Zelinger)的劇場舞蹈符號學理論結合社會學和拉邦舞蹈學的理論;湯瑪斯(Thomas)的社會學舞蹈分析,艾雪(Adshead)以及珊契斯-蔻伯(Sanchez-Colberg)的舞蹈結構分析法的檢討,發展出一種新的舞蹈分析法。最後,葛茲(Geertz's)的「深層描述法」則提供了詮釋文化現象分析後所得到的内、外在特徵資料的學理依據。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