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藝術基金
-
北京
國藝基金運作六年成效有限 但盼接地氣培養人才
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啟動的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於三月中發布了二○二○年各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指南解讀。發展迄今雖然質疑非議不斷,但其對於整個中國演藝產業的影響力可說是逐年遞增,但因其資源大部分投入國有院團,並堅持「主旋律」,在藝術原創上的影響有限,但仍有少數資助有利於演藝生態與人才培養,令人期待資源分配者能更接地氣,把政府資源引導到需要使力的地方。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話劇一百一十周年慶 突顯國有院團搶食民間市場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總結去年中國演藝市場 直面不容樂觀未來
年初是回顧與總結過往一年成績的時候,也藉此觀望可能的未來,除了傳統與新興媒體,線上網紅也不缺席,提出個人的觀察與喜好排比。而整體來看去年的中國演藝市場,政治因素造成審批愈趨嚴格,讓創作者在取材上不知所措,而國家資源又偏於國有院團,民間團體生存更難。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二○一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拿走了乳酪? 創作資源豐沛下的真實
北京市文化局花大錢租下裝修要供表演團體使用、物美價廉的排練中心,出租率只有50%;中央每年撥款廿億人民幣要扶植創作與人才的「國家藝術基金」,80%以上的項目都是由全國各地國有院團拿下。因為申請條件的嚴苛限制,讓民間團體難以跨越門檻,資源看似豐沛,卻是看得到吃不到,而只有隨著政治主旋律起舞才能拿到補助,正是文化政策的目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
美國篇
NEA模式輸送文化養料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補助政策
政府的文化政策攸關文化生態之演進,而牽涉到衆人之事就不免有政治因素夾雜其中,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拿揑分寸,自古以來就是個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