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之一的大型舞劇《二十四節氣─花間十二聲》海報。(王泊 翻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要作品還是要人才?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引發討論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二○一三年底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對藝文創作核資補助,但就二○一四年底核定的補助內容來看,國有院團仍占大宗,而作品獲補助的金額超過50%,但人才培養只占9%,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說穿了,國家藝術基金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六月十二日晚,在北京天橋劇場看了北京現代舞團的《二十四節氣─花間十二聲》,這是舞團成立廿周年的大戲,在北京演出之後將至歐洲巡演。作品靈感來自《山海經》,舞台上的氛圍是濃厚的原始、儀式風味。但或許編創者自認為這是「走出傳統現代舞的舞劇」,因此在舞劇的結構乃至舞者的動作都讓人覺得有不小的精進空間,再者,這如果是一部將至歐美宣揚中國文化的藝術作品,那就更值得仔細研究其中的文化元素了。總之,這仍然是一部為了老外而中國的作品,並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在如何表現中國文化的精髓,及如何讓整部作品的藝術性更為凝練。

據稱這部作品得到二○一四年國家藝術基金數百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因正式公告中並未載明資助項目的金額,只能道聽塗說),在大量的國有院團仍然嗷嗷待哺的情況下,一個民間表演團體能夠得到國家資金的補助確實不易,但同時,一部並非水準之上的作品竟然可以拿到極為豐厚的補助,也讓人對國家藝術基金心生好奇。

國有院團受青睞  遭疑另類挹注

國家藝術基金於二○一三年十二月卅日正式成立,每年由中央財政撥款廿億人民幣,這是這兩年藝文圈最受矚目的事件。首個年度的補助在二○一四年十一月完成。二○一四年共資助三百九十四個項目,為申請項目的十分之一,資助了4.29億人民幣,僅約占首年基金的21.5%;二○一五年的國家藝術基金正式提交的項目數量為4,402項,申請資助資金總額為51.22億元,最終的結果得到年底分曉。一個有意思的數字是有關於國有院團及民營企業之間的比例,二○一四年,在三百九十四核定資助的項目裡只有廿九件是民營企業或民辦非企業類文化單位所申請的,只占總件數的7.3% ,92.7%的件數都與公部門有關,可見民間團體與國有院團之間實力差距之大。另外一個數字也值得注意,在金額上,資助作品創作占約54%(2.3億),而在人才培養上的則只有9%(0.4億),傾向於作品的產出而忽視培養對於生態有極大影響的各種人才(如製作與行銷等等),因近利而生遠憂。就這兩個數字而言,國家藝術基金說穿了仍是一個被動式的補助機構,缺乏對整體演藝生態的積極改善功能。

在國有院團轉企改制剛剛完成上路之際,國家藝術基金的出現對國有院團來說不啻雪中送炭,因為要長年以來無力面對市場的院團在短時間裡轉型成企業是不太可能的,在市場人才及藝術創作習性不知如何調適之際,國家藝術基金是一場及時雨。因為:一、國有院團對主旋律作品的創作是駕輕就熟的,容易得到評委們的青睞;二、相對於民間單位,國有院團在財務結構上是完善的,國家資金的挹注順理成章。相反的,民營企業和民辦非企業類文化單位雖然數量多,但大多是小而雜,市場能力強但原創力弱,財務結構相對不健全,獲資助率低是意料之中。這種結果,也讓一般藝文圈的人對國家藝術基金的前景與功能並不看好,認為不過就是曲線救國,換個角度挹注國有院團罷了。

忽略人才培養  難讓生態健康

就人才培養而言,從公部門所釋出的資助方案中就可以看出,關心作品的產出,卻毫不在意培養創作人才,這也是中國原創作品這個區塊一直沒有太出色的原因。創作需要人才,節目的製作、宣傳、行銷、營運,甚至投資都需要人才,這個市場才能夠豐富且健康地發展下去。不過話說回來,要政府單位看到這個市場的生態而採取什麼樣的積極措施,緩不濟急,因為目前這個變動不定、持續發展的演藝市場,確實生長出自己獨特的營運手法和商業手段,有意思的是,這個鮮活、有機卻不規範也不健康的市場讓人時有啟發。就像有些客觀來說並不優良的作品,但在許多觀眾的主觀喜好上卻一片叫好一樣,這時你也只能沉思反省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