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藝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項目申報量與立項量比例圖。(取自國家藝術基金會官網)
北京

國藝基金運作六年成效有限 但盼接地氣培養人才

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啟動的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於三月中發布了二○二○年各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指南解讀。發展迄今雖然質疑非議不斷,但其對於整個中國演藝產業的影響力可說是逐年遞增,但因其資源大部分投入國有院團,並堅持「主旋律」,在藝術原創上的影響有限,但仍有少數資助有利於演藝生態與人才培養,令人期待資源分配者能更接地氣,把政府資源引導到需要使力的地方。

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啟動的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於三月中發布了二○二○年各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指南解讀。發展迄今雖然質疑非議不斷,但其對於整個中國演藝產業的影響力可說是逐年遞增,但因其資源大部分投入國有院團,並堅持「主旋律」,在藝術原創上的影響有限,但仍有少數資助有利於演藝生態與人才培養,令人期待資源分配者能更接地氣,把政府資源引導到需要使力的地方。

三月十五日,中國大陸的國家藝術基金發布了二○二○年各個資助項目的申報指南解讀,幫助有意願的單位或個人能夠順利地提出申請。這個面對全國的各個藝術單位或個人的國家級藝術補助基金,是中國公開透明的藝文補助政策之始,由文化部於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中即接受第一批申請。國藝基金運作迄今五年有餘,雖仍受到不少質疑與非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於整個中國演藝產業的影響力正在逐年遞增。

資助堅持主旋律  無助藝術原創力

中國演藝市場之所以複雜,除了體量龐大與類目繁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國有院團的數量遠多於民間單位,而國藝基金龐大的資源又絕大部分投入國有院團,使得原應占市場主導地位的民間單位顯得無力與無奈。同時,很難避免的,在意識形態的主導下,國藝基金對於節目的資助或創作的扶持,內容的「主旋律」化堅持,對於藝術創意的發揮和市場的多樣性發展都是一種限制。因此,這幾年中國演藝市場看似仍然熱鬧活絡,統計數字也仍然年年遞增,但行內人也都明顯地感覺到藝術原創力的節節下墜,這幾年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作品真是難得一見。

國藝基金六年來(2014-19)共資助5,113項,其中舞台藝術創作1,824項、青年藝術創作人才1,419項、美術創作327項、傳播交流推廣868項、藝術人才培養675項,資助總額超過四十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八成以上的資源投入了作品本身或與作品演出相關的項目(「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主體仍是作品,「傳播交流推廣」絕大部分給了作品的巡演,「藝術人才培養」大部分給了地方藝術的表演人才)。

少數資助項目有新意  期待主事者更接地氣

雖然國藝基金的出現對作品的藝術性無所增長,對產業發展亦無所助益,只逕自發揮它影響演藝市場的威力(如強勢地瓜分了各地優質劇場的檔期等),本不值多言,但仔細檢視,仍有極少數的資助項目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不論是申請者的申請或國藝基金的通過資助,都可以見到確實是有人關注到演藝產業鏈與生態。以二○一九年為例,在「傳播交流推廣」類目中,某些平台的設立頗有新意,如「優秀作品的文藝評論平台」、「經典戲曲老唱片共用數位資源庫」、「藝術管理人才線上展示交流平台」、「中國藝術新視界——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優秀作品傳播平台」等項目;在「藝術人才培養」類目中對於「舞台藝術評論」、「歌劇理論評論」、「話劇評論」、「文化藝術品牌經營管理」、「劇場(音響)專業技術」、「舞台美術綜合」、「藝術產業新型實踐」等項目的人才培養。這些平台和人才培養項目如果每年都能出現有創意的項目,且真能踏實執行的話,對於中國的演藝生態確實能夠起到逐步改善的效果。

中國演藝環境核心的短板就是從業人員的專業度不夠,專業能力與專業的工作思維都有待大幅提升,而中國的人員素質與資源都不是問題,只是政府把龐大資源都用在鞏固意識形態或某種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卻忽略演藝行業也是一種實業,意識形態也需要實打實的專業來烘托。這也證明官方並不真正了解演藝產業,更不理解目前生態中亟須改善的是什麼。民間應該發揮積極的力量,讓分配資源者接地氣,把政府資源逐漸引導到需要使力的地方,不要讓見怪不怪的現象真的成了日常。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