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沁鑫2017開年大戲《聆聽弘一》。(翻攝自宣傳頁)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話劇一百一十周年慶 突顯國有院團搶食民間市場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開年的一月四日,霧霾濃重的北京,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在保利劇院首演,作為慶祝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這一整年的話劇盛演年(至少在北京)的開幕大戲。估計全年至少有一百部話劇將以慶祝或紀念這個日子的名義在北京演出。中國話劇的傳統始於一九○七年(清光緒卅三年),以春柳社的活動為標誌,這是一個中國留日學生成立於東京以戲劇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團體,創始人為李叔同。《聆聽弘一》在形式上頗為特殊,它以虛構的廣播劇為主線,採用「戲中戲中戲」的手法,敘述了紅塵中的李叔同與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的一生。但可惜了這齣在形式上頗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劇目,導演對於弘一的解讀顯得生疏與膚淺,而對於宗教的理解則令人坐立難安,無所悸動,遑論參透。

國有劇團慶周年  以量取勝

因為話劇周年慶,撬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由國家話劇院領頭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邀請了卅一部大陸各地話劇院團的原創劇目(廿部大型劇目及十一部小劇場劇目),從三月到六月在北京連演近一百場,其中包括頗受歡迎的《北京法源寺》(李敖編劇,田沁鑫執導);北京人藝也公布了為慶祝話劇一百一十周年和建院六十五周年所安排的十五部劇目一百七十四場的演出;下半年尚未公布的演出系列還有不少,在北京至少會有中國話劇協會和國家藝術基金主導的兩個話劇演出系列。除了北京人藝安排的劇目有可能一如既往叫好叫座之外,周年慶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在看戲圈的評價不高是可以預見的。

話劇,尤其是線性敘事說故事的傳統話劇,依然是中國國有劇團的主要創作形式,和一般市場上多樣的舞台劇作品不是一回事。國有院團有自己獨立的生態:政治任務型的創作、演出,加上評獎。雖然有最專業的創作及演出人才,但受限於體制,只能為黨國服務,沒有個人的聲音。因此在平時,他們與民間劇團的關係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因為這種周年慶,國有話劇團體挾著國家藝術基金的豐沛資源,井水泛濫地侵蝕了民間劇團的活動空間,優質場館大量的檔期被占據,同時這些周年慶劇目以惠民的名目大幅降低票價,對民間劇團生存空間的擠壓可想而知,也因此,二○一七年在北京想看到令人驚豔的原創劇目基本上機會不大了。

為黨國服務  轉企改制徹底失敗

因為周年慶而突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國有院團轉企改制政策的徹底失敗。原因有二,一是二○一二年宣告國有院團轉企改制工作大功告成時,事實上只有在精神上及體制形式上做到了改制,實際的運營仍然無法貫徹,因為要作為沒有營利壓力的事業單位一下子轉為面對市場的企業單位,觀念的轉換、營運的手段及人才都是問題,失敗早在意料之中;二是,此一時彼一時,政治氛圍的轉趨保守,使得國有院團作為黨國的文化宣傳工具效益依然明顯,因此國有院團在體制上雖然保持著企業單位的形式,但在精神及實際的營運上又被收編回來了。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家藝術基金,估計至少每年80%以上的基金回注到了國有院團。

自有國家藝術基金之後,這幾年國有院團搶食民間市場的情況時有所見,因為民間劇團的資質在本質上就很難與國有院團相比,公部門的資源難取得,得力於民間劇團自有生存之道,一般情況面對國有院團尚可相安無事,但遇到這種國家層級的話劇周年慶,市場的狀況也只能用詭異二字來形容了。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