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與活著之間的儀式
《奠》雖展現胡錦筵於詼諧語彙背後的沉重與寂靜,卻因有意隱喻、埋藏張力而顯造作痕跡。特別是與親情、記憶交雜而述的政治指涉,既成負擔而略顯綁手,難以深化便戛然而止。其更著墨糾結的情緒,並擺盪於柏君等人如何與麗娜相處、如何面對回憶的顛覆,而不曾質疑身分與血緣的真實。
《奠》雖展現胡錦筵於詼諧語彙背後的沉重與寂靜,卻因有意隱喻、埋藏張力而顯造作痕跡。特別是與親情、記憶交雜而述的政治指涉,既成負擔而略顯綁手,難以深化便戛然而止。其更著墨糾結的情緒,並擺盪於柏君等人如何與麗娜相處、如何面對回憶的顛覆,而不曾質疑身分與血緣的真實。
雖以喜劇知名,但三谷幸喜卻是凡事規劃仔細的嚴謹作家,除了受委託而寫下的作品之外,其舞台劇作鮮少授權其他導演經手,凡事他都親力親為以確保品質。他的舞台劇常從東西方名作改編,但卻切換角度從主線周邊的人物入手;而喜劇的入徑則選擇「慌亂喜劇」,透過阻礙不斷、問題愈滾愈大來營造笑料;他也喜愛切入幕後,鋪陳創作者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許三谷不像其他劇場人長於批判現實,但卻透過「笑」讓觀眾得到積極正面的能量。
戲謔嘲諷是王爾德面對世界的人生態度,也是他劇作一貫的基調。他最知名的四部喜劇:《溫夫人的扇子》、《無足輕重的女人》、《理想丈夫》、《不可兒戲》,無不顯露一種英國紳士風雅的幽默,筆調機峰、語言犀利、話中帶刺,整體看來卻相當優美溫文,毫無尖酸刻薄之氣。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當代台灣劇場的母女關係往往被塑造成親密仇敵,基調沈重,而且常不小心就流於討論,忘記了以戲劇的手法包裝。討論母女關係的戲,有輕盈的可能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