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瑟‧米勒(本刊資料室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瑟‧米勒與「靈感之鳥」的唯一相遇

追憶劇作家米勒及《推銷員之死》的中文演出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二月十二日翻開早報,得知美國劇作泰斗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1915-2005)逝世的消息。他西去的前一天,二月十日,剛好又是他最好的劇本《推銷員之死》在百老匯首演的日子,那是整整五十六年之前。

我與米勒先生雖未謀面,但卻通過信,目前書齋的檔案中,還有他的四封回信,三封打字,一封親筆。他的名劇《推銷員之死》,我曾導過三次,英文粵語國語各一。悼念之際,不妨把這些因緣與聯絡過程披露一下。

「偶而停留」的靈感之鳥

米勒先生的謝世當然令人悲悼,但這位劇作家的一生,也足夠豐富了。他寫過上世紀最佳劇本之一,娶過最動人的影星瑪麗蓮‧夢露,享過半世紀的盛名與多項榮銜,年高八十九歲以並不痛苦的心臟病去世,床側還有三十四歲的紅粉知己陪伴,人生若此,應無憾矣。但往深處想想,這位老人是否真正心滿意足呢?

翻閱昨天寄來的《時代周刊》,讀到影劇版資深評論家Richard Schickel 的整頁悼辭,其中有兩句話深得我心。他說靈感是隻難得一見而又飛來飛去的小鳥,尋常人根本見不到;在米勒肩上它僅偶而停留,卻又馬上飛走了。這「偶而停留」當然是指《推銷員之死》的寫作;而這「馬上飛走」,也是米勒創作生涯的寫照。他只有一個劇本名列世界最佳劇作之林,那就是一九四九年首演的Death of a Salesman。其他劇本,諸如一九五三年的The Crucible,一九四七年的All My Sons,一九五五年的A View from the Bridge,以及一九六八年的The Price,雖也都算美國名劇, The Crucible 一劇更有紮實的內容、動人的角色、嚴肅的社會意義,嚴格講起來卻僅屬二流;而他一九六四年的After the Fall 以及去年首演的Finishing the Picture(均有關瑪麗蓮‧夢露),都被評為平庸之作。米勒先生垂垂晚年赫赫盛名,對此能不介懷?

《推銷員之死》這個劇本能得靈感之鳥的惠顧,倒是劇本創作史上的一段佳話。當時的米勒在經歷長時期的清貧失意之後,終於有個劇本在百老匯長期演出,那就是一九四七年的All My Sons,姑譯《均為吾子》。他將得來的版稅在紐約鄰州康乃地卡買了一個小農莊,親手建起一間書房,還自製一張書桌(他是很好的木匠),就在那兒寫起劇本來。他寫劇本向來「慢工出細活」,要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構思與寫作,稿件也須一再修改。據說他曾不止一次默默焚毀近千頁打字稿紙(一般劇本的六七倍長度),以免次貨問世。撰寫《推銷員之死》,卻是出奇地快,上半場大致在一夜間完成,這在米勒身上,卻是首度奇蹟,也是最後一次。

《推銷員之死》來自一夜之間的奇蹟

原來米勒初次在那親製書桌上寫作,是為一齣從未發表的劇本Plenty Good Times,姑譯《許多好時光》。這個劇本他已寫了半年,始終無法完成。就在那一九四八年八月的晚上,米勒瞧著大堆《許多好時光》的稿紙苦思不得之際,腦中忽然浮起一個早年相識的推銷員的音容面貌,那張面孔在他冥想中逐漸擴大,大到足以充滿整個舞台,再慢慢張開,使觀眾窺見那人的一生悲歡事跡,加上米勒自己玩足球打粗工的回憶,一個新劇本的輪廓逐漸浮現。

米勒早年曾在密西根大學戲劇系就讀,在校時也寫過一個有關推銷員生涯的短劇,但僅是零星片斷,並未定稿。那晚在打字機前冥想時,這些舊稿片斷也逐漸憶起,催助新劇的形成。就這樣沉思兩小時許,米勒靈感泉湧不可抑制,立即埋首寫作,到了凌晨,初稿已經完成三分之二,但其他三分之一,卻要等到三月之後才能寫成。起初他為此劇定名《腦中的秘蘊》,後來改為簡單明瞭的《推銷員之死》,一個震驚世界劇壇的不朽名劇,於是誕生。

《推》劇敘述一個相當平凡的故事。主角Willy Loman是個美國東岸的推銷員,他到底賣什麼貨品,各家猜測不一,某位評論家還說他「出賣自己」呢。威利一生勞碌奔波,年輕時曾有光榮的銷貨記錄,但六十三歲的他現在已經難以謀生了。三十年前他為公司開闢無數市場,現在的老板(舊主的兒子)連薪水都不給,威利僅靠偶有時無的微薄佣金,連人壽保險費都付不出來了。

米勒高明之處就在能從平凡的現實生活中擷取素材,寫成極動人的精采片斷。全劇發生在威利一生的最後二十四小時內,以及他過去的一些回憶。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逐漸知道威利私生活不甚檢點,對兒子的教養也不得法。由於他縱容大兒子投機取巧,養成偷竊作弊的習慣,毀了應有的錦繡前程。從一些追憶片斷裡觀眾知道他們父子不和的原因:因為兒子發現父親與其他女人幽會,憤而輟學出奔,自此浪跡天涯一事無成。這些重要往事,米勒都以抽絲剝繭的手法分別交待,使觀眾感受一波接一波的劇力衝擊,直達最後高潮。

本劇頗具社會批判性,對美式生活及商場競爭都作了深刻的描述,也對只重表面的現象作了尖刻的指責。美國人對球場英雄的過分崇拜,也是作者批評的重點。《推》劇保留「佳構劇」(well-made play) 的嚴謹結構,注入「表現主義」允許時空轉換的特質,寫成這齣形式新穎的現代悲劇。

《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台北演出的周折內幕

《推》劇首演以來,連獲「普立茲獎」、「東尼獎」、紐約劇評人「圈內獎」等數項大獎,在過去半世紀內已成最受研讀、經常搬演的美國劇目之一,也已譯成四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演出。規模較大的中文演出有三:一九八三年一月香港話劇團的中文職業首演,由我執導;同年五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出,由米勒親自執導,英若誠中譯劇本並主演威利一角;一九九二年四月台北表演工作坊在國家劇院的公演,由李立群主演威利,亦由我執導。

我在一九七六年早已導過此劇,為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的重點演出,由一位年近六十、極具演藝經驗的歷史系教授飾演威利,另一教授飾演威利的老友兼鄰居,戲劇系本科生及研究生助演其他角色,製作得十分精緻,舞台及燈光設計尤其高明。一九八三年一月我已接受香港話劇團三年的合約,六月起將自學校請得長假來港履新,寒假時卻先來香港執導此劇。

當時我無暇自譯劇本,用了老前輩姚克先生一九七一年的譯本,但作了相當篇幅的修改。威利一角起用團中五十幾歲的利永錫,也就是影星利智的父親。大兒子比夫由林聰擔任,他後來在香港電影界也混出相當名氣。這齣戲全由香港設計師負責製作,在香港大會堂公演,參加那年的香港藝術節,曾獲極好的反應。

我在一九八八年初春就想把《推》劇搬上台北的舞台。當時剛剛成立的國家劇院邀我導戲,我提出的第一方案就是此劇,也商定由台灣影星孫越主演威利,國際影星盧燕飾演威利的妻子。為了此事我在三月二十八日跟米勒先生寫信,他在五月五日給我回信,表示樂見此劇在台北演出,也答應考慮明年來台參加首演。至於譯本,我當時要求由我另譯,一來是我執導西洋名劇的通例,二來由於英若誠當時擔任大陸文化部副部長,我預料台北當局不願他的譯本在國家劇院上演。

米勒當時並不反對另譯,但他問我是否仍可考慮採用英若誠的譯本,因為「英氏本身是位演員,了解舞台語言,這個特質我可不想失去」。我跟國家劇院洽商後,告知米勒英氏譯本不便採用,他就在十月七日給我一封措辭頗強的回信:「我在思考之後,覺得我若依從台灣當局的要求使用英氏譯本之外的譯本,分明就是屈服於政治黑名單,這種行為我可不願參與。」

不願屈服於政治的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如此反應實有其因。他在上世紀五○年代曾受參議員麥加錫及其「紅色恐懼」黨徒的迫害,被召至「眾院非美行動委員會」受審。由於他拒絕說出親共友人的名字,被委員會認為「藐視國會」,一度將他的護照也都收去。他為了顯示道德勇氣,曾與大導演伊力‧卡山(Elia Kazan)劃地絕交,因為卡山曾招出左傾友人的名字。這位導演是他至交,又曾執導他的成名劇作,應該算是恩人;連恩人都能因道德原則絕交,他怎能屈服於台灣政府對文化人士的「黑名單迫害」?

米勒這封信的大意及全文經過台北各大報紙及電視媒體披露後,曾經引起很大的回響,但並未動搖政府的基本國策,《推》劇的演出因此暫緩,我在台灣的首度導戲,也以王爾德的「唯美喜劇」《不可兒戲》取代。

《推銷員之死》的台北公演,要到一九九二年四月才得實現。當時英若誠已從文化部下崗,台灣的政治氣氛也較緩和,我跟米勒先生及他的經紀人洽商後,終於取得演出版權,也用了英氏的譯本,由我略加修改節刪。此劇由表演工作坊製作,資深演員李立群主演威利,影視明星馬景濤飾演大兒子比夫,其他角色都由影視舞台界知名人物助演,諸如鈕承澤、郎祖筠、楊懷民、鄧程惠、馮翊綱、丁乃箏等,目前都是響噹噹的演藝名人了。佈景與燈光設計由台灣名家聶光炎兄負責,服裝設計則請了美國專家。此劇在國家劇院公演十餘場,座券一搶而光,由於部分演員檔期早定無法加場,我們逼得早一日開演作為加場,算是台灣舞台演出的唯一先例。那年四月米勒先生並未訪台觀看演出,也未告我原因,不知他是要事纏身呢,還是仍對三年前的「黑名單」事件耿耿於懷。現在他既仙去,這件事的底細也就無從求證了。

(本文全文發表於《香港明報》二月二十五日「世紀版」,經作者同意轉載)

 

文字|楊世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榮休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