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的專業是評論人
什麼是評論?評論人人可寫嗎?評論和觀後感有何不同?評論一個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功課?評論的主客觀性如何平衡?評論有方法嗎?評論寫給誰看,觀眾還是創作者?評論會因發表媒體的不同而變化嗎?評論的價值為何?評論是一項專業嗎?有沒有評論的評論? 在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中,評論人大概是一般人最陌生的角色,但評論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 近十年來,由於網路的崛起,評論的環境看似眾聲喧嘩,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然而,愈是多元與分眾的評論取向,評論的專業價值,愈加值得建立與捍衛。 我們從評論的歷史展開,通過藝術評論與閱聽媒體的牽連發展,深入探索評論核心的變與不變。 同時,藉由國內評論環境的觀察,與國外藝評現況的相互對照,試圖建構出成熟健全的評論機制的想像與期待。 此外,我們也邀請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四個領域的評論人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實踐評論這門專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評論藝術 也是評論的藝術
網路平台方便快速,人人都可以成為評論者,充滿學院式理論語言的文章敵不過大眾取向的欣賞習慣。這呈現出藝術評論的多元與分眾化,藝術評論不該被一群學院象牙塔裡的學者,以艱深的文句、以理論綁架或假象式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與地位。雖然一些沒有學術專業背景的文章介紹被詬病為主觀偏頗的評論,但是當多數大眾認同時,也反映了對藝術欣賞的時代品味改變。藝術評論不再只是對藝術的評論,評論本身也可能成為被評論的對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劇評觀點
郭亮廷 評論者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
郭亮廷認為,除了理論的基礎訓練,評論人還需要累積文學涵養。評論不是發明理論,一篇評論可能沒有恢弘的、偉大的理論,但它可能創造一個很迷人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人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也就是一種音樂,一種文學的感性。「理論是現成的,可是沒有現成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會根據個人、環境、對象有所不同,評論者某種程度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郭亮廷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評觀點
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的風氣漸起,然而多為即時性的短評,少見主題論述的長文。陳品秀認為網路評論因時間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覺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訓練駕馭文字和快速轉換感受與觀點的能力。因此平時需廣泛大量地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了解世界動態,找到自己可以不斷關注的脈絡,也才更能理解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評觀點
陳漢金 夠廣博 才能有深度
由於音樂的領域太廣,各種樂器吹拉彈唱、不同時代的風格,學問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夠廣博」。陳漢金解釋:「每位音樂學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但這作為一個評論人卻是不夠的,因為要面對的音樂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都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評觀點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對我來說寫評論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每一個人的美學喜好、品味都是依生命經驗慢慢累積的。我就是一個觀眾,把我這個觀眾看戲的感受、想法書寫下來。我很期待看到非常個人化的劇評,好比看完戲寫首詩,也很美麗。」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力,劇評的沃土,人人都可栽種,謝筱玫如此堅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美國
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三:平面衰頹網路興,評論者的新花園?
網路評論 : 多了揮灑空間,誰問評論專業?
隨著平面媒體上藝術評論版面的消失或減縮,表演藝術評論人的舞台,似乎只能在網路世界找到揮灑的空間,他們以個人網站或部落格的形式,致力於與創作者對話的評論書寫,也與讀者有了更直接的交流互動。然而在這樣看似百家爭鳴的榮景下,是否會因匿名與直觀書寫,而讓評論的專業更不被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