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尤涅斯柯

相關文章 7 篇
  • 導演的荒謬來自形式,狀似說演相聲的兩人,使盡力氣說廢話,邊演邊娛樂自己也娛樂觀眾。
    戲曲

    哀悼戲曲 虛空一場

    栢優座版《椅子》雖說荒謬,卻更多是譏諷與奚嘲,華麗演繹,不惴不懼。虛空的反面其實是過度認真,如果再犀利些,對戲曲的嘲弄再刻意些,這一堂荒謬底深沉的悲哀就更巨大,睇視著的觀眾也才會冷直了背,暗自愧慚吧。

    文字|紀慧玲、BubuJojo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法國劇場導演德馬西-莫塔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劇場導演德馬西-莫塔 人性手法 創造現代的奇幻寓言

    卅一歲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劇場導演艾曼紐.德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以來,即以多項計畫鞏固了該院多元、國際化的風格,更改編許多廿世紀經典劇作,企圖打造一套市立劇院的定目劇,即將訪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謬劇經典之一,但德馬西-莫塔的新版卻刻意淡化了荒謬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而強調出人物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企圖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劇作家筆下對於存在的困惑。

    文字|王世偉、Jean-Louis Fernandez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中國家歌劇院《犀牛》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開幕迎來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演出,而其中最讓我期待的節目便是由法國巴黎市立劇院原裝來台演出的《犀牛》,《犀牛》是法國荒謬劇場大師尤涅斯柯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劇作之一,他的劇本讀來有一種韻味,出其不意的情節也吸引著我迫不及待地繼續往下閱讀。《犀牛》即便是二戰前後的作品,在個人主義當道的現代卻依舊能發人深省的原因大概是,在追求不一樣的同時,每個人卻又往同一個目標走去,不管是在金錢、權力、地位面前,皆無人能抗拒變成犀牛。非常期待能十一月一睹德馬西-莫塔導演版本的《犀牛》!

    文字|黃筱媛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Wi SeongSin的戲中,兩位資深演員以接近自然主義的表演方法詮釋台詞,將原本尤涅斯柯從象徵的宇宙邊緣拉回到到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世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盪劇場火花

    自二○○○年開辦的「利賀導演競賽」,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是為了鼓勵新人導演的舞台創作,並且為日本戲劇界發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今年這個競賽首度擴大範圍,參賽者從原本限於日本國內,延展為亞洲,共有來自中、日、台、韓四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為題發展詮釋。

    文字|林于竝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將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 「不聽話」才有創意!

    舞蹈空間舞團繼《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之後,再度推出結合世界文學的奇幻童話舞蹈劇場。《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由鴻鴻編導、賴翠霜編舞,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

    文字|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尤金.拉比什是「林蔭大道喜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劇本《義大利草帽》將由沙丁龐客劇團改編為《帽似真愛》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笑點意在言外 終點瞄準社會

    法蘭西是浪漫的民族,但對其文學(及語言)卻是既嚴謹又優雅,反映在法國喜劇的幽默感上,總能保持著一份理智的冷靜,譬如當今最流行的「脫口秀」演出,常常只見表演者一臉嚴肅說話,而台下觀眾卻笑成一片,這種非直接的,要經過心照不宣的思考,才能抓得到「意在言外」的幽默笑點,還真不是外人可以立即領略。

    文字|謝東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椅子》中的老夫婦一直進行著看似日復一日、無聊乏味,且對過去充滿緬懷之情的日常對話。
    特別企畫 Feature

    尤涅斯柯荒謬經典 連結新時代的詮釋

    尤涅斯柯說《椅子》是一齣「悲喜劇」,能夠把兩個極端的形式放在一起,也顯現其對人性的獨特觀察角度,因為他說:「在我看來,喜劇的東西就是悲劇的東西,而人的悲劇,都是帶有嘲弄性的。」在呂克.邦迪的新詮版本中,並未完全遵照劇本指示,而是將尤涅斯柯原本封閉性的、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打開延伸與外在時代性的連結。

    文字|謝東寧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