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將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 「不聽話」才有創意!

畢希納 +尤涅斯柯《不聽話孩子的故事》演另類童話

舞蹈空間舞團繼《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之後,再度推出結合世界文學的奇幻童話舞蹈劇場。《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由鴻鴻編導、賴翠霜編舞,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

舞蹈空間舞團繼《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之後,再度推出結合世界文學的奇幻童話舞蹈劇場。《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由鴻鴻編導、賴翠霜編舞,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

2009新點子舞展-舞蹈空間《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5/1~2  19:30

5/2~3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公主蕾娜指著音樂盒說:「這是地毯。」指著地毯:「這是燈。」指向天花板:「這是地板。」指回地板:「這是天花板。」然後指牆:「這是門。」……這是怎麼一回事?世界顛倒了嗎?孩子學壞了嗎?暫停一下——還有另外的可能性嗎?「『不聽話』很重要!所有的創造都是從不聽話開始,它是文明前進的動力。」《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的編導鴻鴻如此說。橫跨文學、劇場、電影的鴻鴻擔任舞作編導,旅德編舞家賴翠霜編舞,與橫溢實驗精神的舞蹈空間舞團舞者,一同飛揚這場成長冒險之旅。

站在叛逆小孩的觀點來看成人世界

繼與無獨有偶劇團共同創作、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的親子舞劇《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後,舞蹈空間舞團再度推出結合世界文學的奇幻童話舞蹈劇場。鴻鴻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的名作《雷昂采與蕾娜》和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前者是敘說王子自宮廷長大與逃亡的故事,後者則是成長故事的公主版,充滿指鹿為馬的異想天開。「男生通常是直接反叛,要嘛耍無賴,逼急就逃走,是一種從結構出發的方式;女生比較敏感與流動,會在自己的想像世界找到另種生存空間,比男生多了感官互通的可能性。」鴻鴻比較少年與少女的成長模式,讓劇場中的說書人站在叛逆小孩的觀點,來看成人世界。「所有小孩都是不聽話的。」此點觸動鴻鴻:「但社會卻要求大家都要聽話。」編導此作,讓人可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與定義這個世界。

為了適切表達劇本內涵,《不聽話孩子的故事》將以舞蹈劇場方式呈現。「基本上是個說故事的舞蹈劇場,其中有著動作、道具、與語言的相互關係。」鴻鴻表示。屆時實驗劇場中將有個充滿機關與想像力的舞台,裡頭藏著音樂盒等種種玩意兒,窗不像窗,門不像門,道具的形狀、功能、質感皆有著四不像的妙用。而舞蹈劇場的身體,賴翠霜說:「相較於抽象化的現代舞,舞蹈劇場的肢體以生活化的語言去發展舞蹈,以簡單的肢體衍伸出舞蹈,更具表達性與說服力。」一方面是生活化的動作,一方面是充滿想像空間的場景、畫面、情境、氛圍。說書人有時與角色分離,有時扮演角色;舞者不僅以日常化的肢體語言詮釋,還加入說話的部分,聲音訓練成了另一項功課。

不聽話的孩子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舞者不見得愛念書,但願意想,願意嘗試,很敢玩!」鴻鴻覺得這群舞者來演繹不聽話的孩子真是再好不過了。王子雷昂采、僕人機器人伐伐、公主蕾娜、僕人寵物費利文,是四大角色。王子由女舞者反串,表現大而化之、孤僻、有思考力的性格特質,芭蕾課頑皮搗蛋,逃家時叛逆盡出。公主個性直率,是不玩洋娃娃、不裝優雅的奇特公主,賴翠霜將設計公主玩道具、藉以指鹿為馬天馬行空之橋段。伐伐以短而斷的關節動作來呈現機器人式的肢體,費力文則是一隻人性化的、具有溝通能力、像狗像貓又像狐狸的不知名寵物。

舞蹈與道具的運用層層累積,隨著劇情進展,肢體更形誇張,音樂更有張力,賴翠霜運用前面出現的肢體,將簡單變為豐富,將小變成大,將單一動作變為延伸語彙,熱鬧與感染力十足。對編導鴻鴻來講,最動人的段落來自於頭與尾的、漸次狂歡的「指鹿為馬」。「在舞台上,每件東西都變了樣子……原本固定的鎖鍊關係重新拆散又組合,這種感覺很不錯!」鴻鴻說。不聽話的孩子,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成長創意等著不分長幼的心靈歡欣探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早逝「憤青」畢希納  德語文壇的前衛標竿

德國劇作家畢希納,雖然只活了二十四歲(1813-1837),「畢希納獎」卻是德語文壇最重要的獎項。畢希納大學習醫,興趣卻在政治,一八三四年與同伴建立秘密革命組織「人權協會」,發行政治小冊子《黑森信使》,指出農民是革命主力,反抗貴族的剝削統治。事跡敗露後,畢希納倖免於難,逃往法國,獲邀到瑞士講學後病故異鄉。

畢希納留下四部劇作。《丹頓之死》Dantons Tod思考革命的真義,是他為了籌款營救同志迅速寫成的劇本。一八三六年的《雷昂采與蕾娜》Leonce und Lena是一齣喜劇與童話,王子雷昂采逃避政治婚姻,與民間女子一見鍾情,沒想到兩人正是原本被彼此許配的對象,在婚禮上兩人還假扮機器人,此劇對於人類社會預設的規格化框架有所嘲諷。《沃伊采克》Woyzeck取材自一樁社會新聞,沃伊采克是個流浪漢、社會邊緣人,為了養家,他當兵、將身體賣給醫生當實驗品、每天只吃豆子,當發現情人紅杏出牆時將她殺死;這個故事也曾被當代作曲家貝爾格改編為現代歌劇《伍采克》。中篇小說《棱茨》Lenz將心理分析與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融於一體,是史上最早深入精神分裂狀態的作品,也開創了德國現代散文寫作典範。畢希納的劇作題材筆法迥異,卻打破古典格律,透過場景零碎卻充滿張力的連結,表達生存的多面性。二○○三年羅伯.威爾森曾在柏林劇團製作《雷昂采與蕾娜》的音樂劇版本,大受歡迎。(周倩漪)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