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泰山
-
延長音
掌聲的背後
在一場音樂會結束的掌聲中,我常常會思考:這掌聲,來自真心,還是禮貌?來自共鳴,還是光環?台灣音樂圈長期深陷在一種「輸贏思維」的迷霧中,這種迷思,潛伏在教育、社會,乃至音樂生態的每一個角落。 獎懲體制:當教育只剩下「對」與「錯」?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不是學習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思考。」(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這句話提醒我們,教育不應止於知識的灌輸,而應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以多元視角解讀世界,並養成獨立的判斷力。當學生能自由評價與詮釋各種觀點,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 然而,在當今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我們卻常見一種簡化現象以「分數」、「名次」或「標準答案」來裁定美感與價值。這種二分法不僅深植於學子的價值觀,更滲透進音樂教育與藝術審美的結構之中,讓原本應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逐漸淪為單一標準下的訓練場。 許多人的聆聽經驗,也不知不覺變成一場「評分作業」,音樂失去作為美學體驗與心靈感動的自由空間。然而,音樂的價值真能只靠分數與對錯來定義嗎?當年,鄧泰山贏得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波哥雷里奇卻因落敗而引發阿格麗希的退席抗議。歷史早已證明,藝術從來不只有一種答案。這兩位藝術家自1980年以來,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有被忽視的首獎得主,也有曾經光芒萬丈、卻逐漸遠離主流的明星。真正難能可貴的,是那些歷經歲月洗禮,淬煉出堅韌與智慧的藝術靈魂,他們無論曾經高峰或低谷,最終都在藝術的荒野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風景。 當今社會,當我們失去聆聽的勇氣,失去面對「我感受到什麼」的自信,或許最終只能隨波逐流,甚至逃避藝術本該帶來的心靈洗禮。 社群媒體與「外來和尚情結」 在這個社群媒體主宰輿論的時代,音樂圈也難以倖免於數位浪潮的沖刷。音樂評論不再是學者或樂評人的專利,一則網路貼文、一篇帶風向的業配文,足以讓一位音樂家成神或成魔。這些言論,往往被許多聽眾當成衡量藝術的準則。 「外來和尚會唸經」這句台灣諺語,在音樂圈顯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與鄉愁的murmur患者
瓦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TSO 殷巴爾與鄧泰山 你相信一個摘下蕭邦鋼琴大賽金牌的得主,並沒有自己的鋼琴嗎?他的名字叫鄧泰山。出生於戰亂的河內,鄧泰山躲在防空洞,仰賴的是一架必須他人共用的、破舊不堪的鋼琴。好不容易有了練習的機會,常常還必須先把老鼠趕出來。但鄧泰山毫不喪志,星夜無光的時候,他用整座鋼琴抵擋外頭砲火的猛烈攻擊,靠的是內心始終未曾放棄的自由音符。 這場音樂會鄧泰山將演出莫札特《A大調第23號鋼琴協奏曲》。莫札特難不難?李希特曾經說,「所有的莫札特都非常難」,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彈好莫札特需要艱澀的技巧;而是如果用貝多芬那種對抗命運的「大刀闊斧法」去演奏莫札特,將失去莫札特的靈巧和澄淨。莫札特是「減法的藝術」,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昇華,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人生風景。 或許正因為莫札特始終不是英雄主義的浪漫,所以歷來把莫札特彈得最好的,多是女性鋼琴家如皮耶絲與內田光子。鄧泰山和她們相近,最吸引人的,從來不在於聽到讓耳朵炸裂的超技,而是胸懷裡自然流露出的親暱歌唱性,體現的正是東方禪意的留白美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有本小說名字叫《群山淡景》,用來形容鄧泰山指尖下的莫札特,正是再貼切不過了。 NTSO 卡普松 X 水藍 你一定熟悉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可能也知道他的《大提琴協奏曲》和《新世界交響曲》一樣,揉合美國黑人靈歌和波希米亞的古老旋律,都是作曲家寫給故鄉的動人情書。但你知道,《大提琴協奏曲》其實暗藏了一組碎心的愛情密碼? 第二樂章改自德弗札克藝術歌曲《讓我孤獨吧》,原來是作曲家寫給年輕戀人Josefina的旋律。可惜當年德弗札克出身低微,甚至被譏笑為「屠夫之子」,兩人相戀未果,Josefina另嫁捷克貴族Vaclav,愛情無疾而終。 多年後,旅居紐約的德弗札克聽聞Josefina身染重病,遂將藝術歌曲《讓我孤獨吧》發展成憂傷的樂章,當年布拉姆斯看了總譜竟感嘆:「我怎麼不知道大提琴和交響樂團的對話可以寫得如此動人?早知道我就自己也寫一首了!」 高提耶.卡普松的大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蹦藝術網站執行長.超人氣音樂講座名家
林仁斌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TSO與衛武營歌劇院年度旗艦歌劇《魔彈射手》 推薦理由:2020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製作原裝來台 早在衛武營下半年樂季票券開賣第一天,我就已經號召40多位音樂講座學員集體購票,準備9月份直衝衛武營歌劇院欣賞一年一度的歌劇旗艦製作。韋伯的《魔彈射手》原本就是知名度高,音樂動聽且具有歷史意義的歌劇作品,加上衛武營取得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授權進而將全套製作引進來台不用出國,在台灣就能欣賞國際頂巔歌劇製作,更何況還有全場中文字幕,100%完整理解歌劇內容,這麼好康的事情,我是絕對不會錯過der! 身為音樂人與推廣者,我更能理解歌劇製作項目的包山包海與預算費用的兇猛消耗,這些投資根本不是賣票能夠回本的金額,因此能以實際行動支持,到場欣賞,是我誠懇的建議。本次《魔彈射手》將在高雄衛武營歌劇院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心動的大家可以搜尋後選擇適合自己的場次時間。 TSO 殷巴爾與鄧泰山 推薦理由:大師X大師=強強合作,絕對經典 北市交自從延請殷巴爾擔任指揮以來,好評音樂會不間斷,2023下半年樂季更將邀請1980年第10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來台合作蕭邦F小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讓我倍感期待。 各位讀者要知道,蕭邦鋼琴大賽這麼多年來,在決賽裡彈奏第2號鋼琴協奏曲而能獲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演奏者,只有鄧泰山一人,別無分號;而鄧泰山老爺子多年來更以自身傳承與教學經驗,教育出多位大賽重要獲獎者:2021年最新第18屆首獎得主劉曉禹(Bruce Liu),也是鄧老得意門生。筆者研究蕭邦鋼琴大賽多年,對歷屆得獎者演奏如數家珍,因此對我來說,能再次親炙鄧泰山的蕭邦第2號現場風采,品味欣賞大師近年的音樂思維想法新境界,這場音樂會可說是吸引力滿點的最棒選擇。
-
音樂 走過一甲子的音樂人生
傳奇大師鄧泰山 重現當年比賽經典
備受台灣樂迷喜愛、也經常來訪演出的鋼琴大師鄧泰山,今年剛好屆滿六十歲,在這個特別的一年,他將在五月份帶來兩場音樂會,曲目安排橫跨浪漫各時期的作品,上半場是舒伯特和蕭邦,下半場則為帕德列夫斯基與李斯特,其中將重現當年他參加蕭邦鋼琴大賽第二輪時讓人印象深刻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及《升F大調船歌》,讓樂迷親眼見證他數十年的積累。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個世代 四位作曲家
鄧泰山 指尖下的詩情與畫意
將於三月下旬訪台演出全場獨奏會的鋼琴家鄧泰山,在整場曲目的安排中,透過演繹浦羅柯菲夫、拉威爾、佛瑞、蕭邦四位作曲家的精采作品,讓人看到其匠心獨具的「詩情畫意」。而身為蕭邦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特選四首作品,讓我們可以聽見蕭邦那細膩詩情、炫技幽默、富戲劇性、豪氣干雲的不同面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鐵血柔情」
鄧泰山揮灑詩意 浦羅柯菲夫幽默起舞
蕭邦的詩意柔情,與浦羅柯菲夫的幽默寫實,將在同場音樂會中展現!曾獲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鄧泰山,將與NSO合作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且看他如何以初戀情懷來詮釋這個充滿愛意的樂章!而浦氏的《灰姑娘》舞劇管絃樂組曲是如何鋪陳這個浪漫愛情故事,也令人期待!
-
音樂新訊 Debussy Touch 音樂節
鋼琴名家聚集 共祝德布西150歲生日快樂!
八月下旬起,一系列德布西音樂節Debussy Touch 的活動即將開跑。本次節目集合了許多鋼琴大師如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帕斯卡.羅傑(Pascal Rog)、鄧泰山(Dang Thai-Son)、嚴俊傑及布雷利(Frank Braley),一起為今年滿一百五十歲的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布西慶生! 德布西為十九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當時的音樂深受繪畫及文學作品影響,以光、影的捕捉為其最大的重點。因此在鋼琴音樂中,他不但為鋼琴這個樂器帶來新的聲響,在技術操作上也加入了踏板及高低音域使用上的變革,將浪漫樂派之後的鋼琴炫技表現,帶入了一個更新的音樂發展可能。 八月廿二日適逢德布西一百五十歲冥誕,當日將由被譽為德布西權威的鋼琴名家巴佛傑揭開音樂節序幕,其中最特別的曲目,就是他親自改編的德布西晚年芭蕾舞作《遊戲》。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鄧泰山、現被譽為法國音樂代言人的帕斯卡.羅傑、台灣鋼琴才子嚴俊傑及首度訪台的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桂冠布雷利也將帶來精采的演出,全系列共十場的音樂會,將於台北和台中兩地登場,難得一見地呈現了德布西鋼琴獨奏曲全集,值得鋼琴樂迷親身體驗。
-
音樂
防空洞裡的鋼琴王子
二十五年前,來自北越的鄧泰山,擊敗波哥雷利奇,奪下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曾在防空洞中練琴的他,「每天早上練琴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拿棍子把老鼠從鋼琴裡趕出來。」在睽違台灣十餘年後再度訪台演出,鄧泰山將帶來拿手的蕭邦曲目以饗樂迷。
-
焦點
國際舞台上的亞裔音樂家
「東方人能奏好西洋音樂嗎?」小澤征爾、馬友友的音樂成就和國際令譽,已是旣有見證;胡乃元、鄧泰山亦以國際大賽盟主博得肯定;陳萬榮則以演奏古鋼琴開創音樂前程。他們都是傑出的亞裔音樂家,這個月都將蒞台演出,愛樂者有幸接連聆賞東方人的西方古典音樂成就,意義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