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三講
降雨冬夜,氣溫約廿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廣場舉辦饒舌歌競賽,音浪聲不斷,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降雨冬夜,氣溫約廿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廣場舉辦饒舌歌競賽,音浪聲不斷,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許多年前開始寫舞評時,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若干年後有人讀到我的文字時可以想像與體會那支舞作的大致樣貌與核心質地,這與舞蹈作品只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而且許多舞團的舞作生命只有短短一個週末有關。這樣的想法到今天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觀賞者的位置與視角有了愈來愈多的覺知。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舞評家常常帶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表演,但在心中的某處還必須保持著清醒的理性。你不能微醺到把臨時抽掉的舞碼也寫進去舞評,舞評見報隔天,《紐約時報》救會請你回家吃自己。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紐約《村聲週報》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戲劇舞蹈方面的藝文評論的權威性更與紐約時報齊名。該刊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說道: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