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聲》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張明傑 攝)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百期特企/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情報誌/專訪篇Ⅲ

很資本主義,但也很另類藝術

訪《村聲》Village Voice週報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

紐約《村聲週報》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戲劇舞蹈方面的藝文評論的權威性更與紐約時報齊名。該刊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說道: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

紐約《村聲週報》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戲劇舞蹈方面的藝文評論的權威性更與紐約時報齊名。該刊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說道: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

紐約《村聲》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它每週二傍晚出刊。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特別是下城地區的各報攤、書店、餐廳、咖啡店、學校、或是街頭的報箱内,都可以拿到它,而且是完全免費,任人自由索取。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因為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與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之外,《村聲》還具有紐約市最齊全的分類廣告版面。舉凡租屋情報、男女徵婚友啓事等都可以在《村聲》上找到,它的每週星座也十分受歡迎。整體上,《村聲》其實是一份綜合性刊物,不過,不少人也只拿它來當紐約藝文與休間活動的主要情報來源。單就作為一份藝文情報誌而言,《村聲》也是十分成功的。

另類、自由的辦報精神

在設計上,《村聲》的藝文活動情報版位於週報中央約三十二至四十八頁不等的部分,叫作「村聲精選」“Voice Choices”,可以直接抽離週報單獨攜帶使用,非常方便,而週報其他的一大疊文章與廣告,儘可丢在一旁,不增加使用者隨身的負擔。而在內容上,「村聲精選」本身另有當週相關藝文照片當封面,內容則地毯式地介紹當週的電影、戲劇、舞蹈、音樂、展覽、攝影等活動資訊,每個活動大約有五十字的簡短介紹,以及由編輯部精選每個項目中幾個重要的展演活動,給予約一百字較詳細的簡訊。而在紐約幾個重要的藝文情報刊物中,《村聲》的另類性演出資訊是最齊全的,加上它免費流通的優勢,使得它擁有廣大的讀者群。當然,由於成本限制,它的照片較少,而且都是黑白的,因此在這方面的吸引力就不如像Time Out New York或New York Magazine等刊登著許多彩色照片的相似性週刊了。

而在週報本身的文章中,它的評論版面涵蓋了藝術、電影、戲劇、舞蹈、音樂、書評等項目。《村聲》在戲劇、舞蹈方面的評論的權威性是可以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齊名的,而且相較於《紐約時報》的權威與保守,《村聲》無論是主題的選擇,或是意見的走向,都屬於較另類而自由的。這份另類而自由的辦報精神,自一九五五年《村聲》創刊時就一直標榜至今,它也讓《村聲》奪得了三座普立茲新聞獎及其他許多獎項。而也正是秉持著這份另類精神,《村聲》在創報的同年設立了目前在紐約十分重要的「歐比獎」(Obies,全名為「外百老匯戲劇獎」Off-Broadway Theatre Awards),將大衆注目的焦點吸引到當時雖然已經十分蓬勃卻不受媒體重視的外百老匯戲劇。這對於日後的外百老匯與外外百老匯戲劇,以及紐約另類表演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鼓勵作用。

為了能更深入了解《村聲》,筆者特別到位於東村(East Village)的《村聲》編輯部,與擔任戲劇版主編的布萊恩.帕克斯(Brian Parks)作了訪談。以下是訪談摘要:

從讀者群的定位談起

可以談談《村聲》藝文版的特點嗎?

在藝文版上,我們企圖提供不同於一般媒體、比較另類的報導。我們與其他媒體的不同,主要是在於我們除了照顧到下城(downtown NY)的一般大衆讀者外,我們所預設的讀者群,比起其他大衆媒體而言,是較為有教養有程度的,所以我們也期許自己用比較有程度、比較藝術性的方式來寫報導。

你們在報導上是不是特別偏向外百老匯或外外百老匯之類的另類演出呢?

其實,其他媒體報導的東西我們也報導呀!但是我們有一種使命,要讓一些比較下城的、小衆的、不知名的或草根性的活動及演出也能得到報導與注意。我們的資深劇評人麥可.范果(Michael Feingold)當然也寫百老匯新戲的劇評,但是我們戲劇版更致力於發掘在這些另類場合發生的、一般媒體卻多半忽略不談的新鮮有趣的事件。

而且我們還舉辦「歐比獎」,已經有四十五年了。它是純粹給非百老匯劇場演出的傑出人士與作品的獎項。因為百老匯一向佔有太多的資金投入與媒體關注,而我們認為在百老匯之外發生的劇場表演活動,無論在素質或是數量上都不可忽視,而且它的影響力也漸漸有與主流劇場相當的趨勢。整個從大型外百老匯劇院到某些商店前面的街頭演出的範圍,都是我們關心的對象。

「村聲精選」與「歐比獎」

「村聲精選」的内容及選擇,與表演評論的選擇,是如何產生的?

整個「村聲精選」的內容都是編輯們寫的,不只是戲劇版,整個藝文部門都是。我們從每週收到的一大堆新聞稿與宣傳文件中整理,再加上自己對那些團體及演出的了解。當然我們不可能每場演出都親自去看。劇場表演不像電影有試片會,你可以看過了才說某某片不錯,而劇場只能在現場發生,所以當你要預先介紹,就必須了解其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冒險。我們當然希望我們所介紹的演出活動都値得一看,但這其實是有點冒險的。

在短訊與劇評方面,我們的評論作者群選擇他們有興趣的演出,我通常也尊重他們的選擇,剩下的部分我自己也負責寫介紹與評論。通常在這個時節可能有三十齣戲開始首演,再加上同時持續上演的可能有一百個不同的演出,我每週儘可能去看五場以上的不同演出。我必須兼顧不同的劇場觀衆讀者群,所以從正經八百的大型外百老匯到正開始奮鬥的年輕團體,從正規的戲劇音樂劇到怪異的表演藝術者,要確定我們對它們做到均衡的報導。我們最大的問題是版面大小限制,有太多東西無法一一報導。

我也負責辦歐比獎。我們每年會組成一個八人的評審團,包含《村聲》的劇評與劇場從業人士,如導演、演員、設計者等等,在一年之間專門看演出,這樣我們才能在每年戲劇年度終了的五月份進行頒獎活動。

請談談歐比獎的影響。

我想它影響很大,特別是在創立當年。當時是一九五五年,《村聲》也剛創刊,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我認為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當然它持續發展到現在,規模比以前大很多,許多媒體也漸漸加入報導外百老匯及其他另類演出,但我們仍然一本初衷,持續努力地發掘並頒獎鼓勵優秀的另類演出。

你有興趣的話,可以上《村聲》網站看過去的得獎名單,包括達斯汀.霍夫曼等名人,並不是我們讓他們成名的,但你會發現得獎的作品剛好是他們個人事業中的重要里程碑。

資本主義式的賺錢邏輯

《村聲》是如何在免費取閱的狀況下生存呢?

完全靠廣告收入。《村聲》是一個資本主義式的賺錢的雜誌。(笑)我們並沒有任何政府或民間的贊助。而它目前似乎也還運作得好好的。

請比較一下《村聲》週報與其他類似的刊物像《紐約時報》、Time Out New York、NY  Press以及New York Magazine的不同。

首先,《村聲》藝文評論的讀者群大多也讀《紐約時報》藝評,但是反過來說,時報的讀者不見得讀《村聲》。《紐約時報》太大,很難比較。

像NY Press雖然也是免費的週報、也提供演出情報、但《村聲》的深度比它好很多,我們性質不同。至於Time Out New York,雖然我們都做類似的報導,但它的定位是十分消費生活導向的,重點在告訴大家那裡好玩、現在流行什麼。而New York  Magazine與《村聲》在結構上頗相近,但是它塑造的生活情調其實比較是屬於住郊區的有錢階級的讀者群,不像《村聲》有點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社會運動色彩。

《村聲》是否曾主動參與藝文界具爭議性的議題?

九〇年代初期《村聲》曾聲援被NEA(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以同性戀理由而刪除補助的四位個人表演者,但那似乎已是歷史了。目前在戲劇界,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普遍缺乏資金去實現比較冒險的大型演出構想。

《村聲》上網之後對刊物本身有什麼影響?

當然有影響,而且現在每個刊物都在上網。《村聲》本身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村聲》每週發行二十五萬份報紙,經過配送、讀者取閱及彼此傳閱,現在再加上網站讀者,數目十分可觀。自從上網後,我們收到各地e-mail讀者的來信,數量遠遠超過上網之前。如今人們可以在阿肯色州、英國、巴黎、波士頓……看我們的網路報導,雖然《村聲》的實體通路只以紐約市區為主,但透過網路,我們變成一份全美國、甚至國際性的刊物(註)。

看到《村聲週報》的成功案例,的確不容易。一份表演藝術專業刊物因為讀者族群屬於小衆,通常不容易光靠商業經營長期維持;而綜合性的消費情報誌,又容易流於只呈現市場導向、主流價値觀或深度不夠等毛病;《村聲》週報卻能成功地結合大衆綜合性消費情報誌的型態,提供足夠另類與專業的藝術評介內容。

註:

《村聲》網址:http://www.villagevoice.com

 

文字|張明傑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戲劇博士候選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