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蕾-舞蹈》總編輯安德.韋森曼。(安德.韋森曼 提供)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百期特企/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舞蹈類雜誌/專訪篇Ⅰ

盯著時間的爐灶

訪德國《芭蕾-舞蹈》總編輯 安德.韋森曼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一九九四年才成立的德國《芭蕾-舞蹈》ballett-tanz雜誌雖年齡不大,卻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其觸角從美國跨越到歐洲、亞洲各大地區。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均有深入的報導。不但以採訪與人物素描來介紹世界首演作品、舞者、編舞家,同時亦以散文及專題報導來反映現代美學趨勢與舞蹈相關的政治發展。

綜觀其內容,除了時事、特別報導、評論外,不但預告世界各地的舞壇最新動向,其涵蓋範圍更包含德、荷、法、英、義、俄、波蘭、冰島、挪威、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等約二十三個國家;此外還提供了舞蹈工作、競賽、獎學金的訊息以及工作坊、培訓課程;而電視的舞蹈相關節目與歐美舞蹈學校索引也一直都是《芭蕾-舞蹈》的固定刊欄。

這份由柏林弗里德希出版社(Friedrich Berlin Verlaggesellschaft Gmb H)出版的月刊,因為八、九月兩期號合為一本,九月則出版年鑑Das Jahrbuch,所以一年共計出版十期。而每月的發行數量,英文版有五千份,德文版則高達一萬份。

筆者有幸採訪到《芭蕾-舞蹈》總編輯安德.韋森曼(Arnd Wesemann),請他對其雜誌的各個面向做一番現身說法,藉此讓我們能更進一步地了解這份居歐洲領導地位的舞蹈雜誌。

請您説説《芭蕾-舞蹈》雜誌的創始緣由。

《芭蕾-舞蹈》的前身為《國際芭蕾》Ballett International及《當代舞蹈》Tanz Aktuell。《國際芭蕾》成立於六〇年代,內容以傳統芭蕾為主,可說是舞蹈雜誌中的老字號,時至今日仍廣為人知。它的後生小輩《當代舞蹈》創始於七〇年代,對傳統的舞蹈著墨較少,主要跟著當時舞蹈的發展走,例如那時新興的接觸即興舞蹈。其實,舉凡所有我們能囊括入現代舞蹈的,都是《當代舞蹈》密切注意的焦點。由於這兩份刊物擁有同類的讀者與相同的廣告市場,便在一九九四年合而為一,各取兩份刊物名稱中的頭一個字作為新雜誌的名稱,也就是「芭蕾-舞蹈」(ballett-tanz)。

《芭蕾-舞蹈》與它的兩個前身有很大的不同嗎?

這有點兒得歸「罪」於目前在世界文化館負責表演藝術節目的約翰那斯.歐鄧塔爾(Johannes Odenthal)。原本任職於《當代舞蹈》的他促成了兩份雜誌的合併,美其名是融合兩者的長處,但由於他對最新的熱門話題有所偏愛,對評論又不太感興趣。因此在他經手期間,《芭蕾-舞蹈》與《當代舞蹈》是很接近的。九六年我們另一位總編輯雷吉次(Regitz)接任其職,一年後我也進入了雜誌社工作。新的人當然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而我則是一直試著去開拓我們的接觸面,促使雜誌更具國際性。

什麼正燒得強強滾!

貴雜誌目前的走向是什麼呢?是較偏報導、還是評論?現代、還是實驗?

這很難說,因為舞蹈不像音樂劇或舞台劇那麼好區分。就讀者群而言,我們有芭蕾的讀者,也有佛朗明哥的,還有一群雖說是少數、但對現代舞蹈的呼聲特別熱烈的讀者。就藝術家而言,從他們的表演生涯,我們可以明確地界定他們的專業範疇。可是,我們也發現這樣的界定已漸漸地不容易了。譬如說,有佛朗明哥的舞者以現代的手法詮釋佛朗明哥;有芭蕾舞者跑去跳踢踏舞,有時又跳跳花式溜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舞蹈形式。光是舞蹈界,即有許多難以分界的表演傳記。更何況還有一群讀者,他們有的很懂舞蹈,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有些只對芭蕾有興趣,有些根本就討厭芭蕾。為了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當然我們也可以像工具書般,每期雜誌兩頁佛朗明哥、兩頁芭蕾、再兩頁現代舞……但我想,沒有人會喜歡這種死板的方式。其實,我們應該直接去看時間的爐灶,什麼正燒得強強滾。

目前您努力的方向為何?

我認為,一個好的編輯應該要做到,連他都會想去書報攤花錢買自己編的雜誌。當然面臨的難處就在於,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會照你的意思發展,而只能試著去做好它了。我的理想是,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可以匯集在《芭蕾-舞蹈》雜誌裡。

貴雜誌分別在十三個以歐陸為主的國家擁有駐外記者。請問,您為何選出這些國家?而對其他國家的舞壇動向是否也有興趣呢?

這主要是信任問題。除了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外,我們也得自問是否能有系統地、正確地,更重要的是持續性地去談論其他國家的文化。在歐陸地區,這方面相對地容易得到解決。不過,西班牙是個例外,直到目前我們仍無法在西班牙找到駐外記者。我承認,這是我們比較弱的地方。而我們現在也正積極地爭取東歐國家。

至於亞洲、南美洲、非洲,我們並無意在那兒擁有駐外記者。對一個西方雜誌而言,去搭建歐洲跟這些地區的橋樑應該是比較重要的。而且我個人認為,與其由歐洲人去評斷這些區域的舞蹈好壞,還不如去認識當地新聞從業人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把手伸過去,但最好不要像瞎子摸象般到處亂摸。

只對藝術家在做什麼及做了什麼感興趣

編輯群跟表演團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完全沒有。

可是,總有接觸與聯络吧?

這當然,可是這只是一種專業層面上的接觸,不過是形式化的專訪,或身家背景式的調查訪問罷了!每天編輯室都疊了一堆最新消息──那個誰、誰、誰正在做什麼!當我們發現有個趨勢存在的時候,譬如說,很多編舞家都同時在做些類似的創作時,我們才會趕快動員去一探究竟。可是,我們不會去跟編舞家提像這樣的問題:「您想做什麼、表達什麼?」因為,首演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成績,到時你可能會覺得納悶,為什麼他說的東西,我們根本沒看到呢!總而言之,我們只看藝術家在做什麼及做了什麼,至於他們想做什麼,我們並不感興趣。

此外,在歐洲,藝術團體對新聞記者大致上不太有好感。除非有必要,像是促銷行動、廣告等,才會主動找上記者。對藝術家而言,主要當然是希望得到正面的評論,以便能在藝術節的主辦單位或贊助者那兒留下好的印象。然而,我們編輯部與藝術家之間積極的互動關係,是很微妙的。

全世界有這麼多的表演與藝術家,您的取決標準何在呢?

這點我只能依個人的情形來說,若我看到什麼有意思、很精采的,我會當下振筆疾書。不過,我通常會等一等,靜觀其變。因為如果這個表演團體還很年輕,也許他們不過只是一時失手,若我現在就予以評論,就此扼殺他們的努力創作,這對誰都沒有好處。這當然是我個人的評斷標準。

而你也知道,我們每個月公告三十至四十齣首演,當然不能一下刊登四十份舞評,不但讀者會覺得無聊,每個人都會覺得繁瑣。所以,我會試著去掌握較具有意義的部分,譬如,看看藝術家們正在做什麼,那裡有新發現?那個地方有名角,他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哪個明星正在什麼地方,創作什麼新的作品?是否在某個國家有鮮為人知卻有趣或特別的首演?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通常擇出十二齣左右的首演節目做報導或評論,希望能呈現給讀者一個最新舞蹈趨勢的概貌。

您剛剛提到,您看到有趣的、精采的演出就寫,這個界定何在呢?請您進一步説明。

這點我要先用否定式來界定,我很清楚,什麼是我不要的。常見的情形,如有的藝術家受到他人的影響很大,可是卻還沒發展出自己的表演風格。像這樣,我便不想馬上就去論斷他好或不好。除非他正被世界所有的媒體捧得亂七八糟,我們當然就得有點「團隊精神」,也報導一下才行。很重要的一點是,像我們這樣的雜誌是要做對藝術家有所貢獻的事,因為這是在愛他人的基礎上所做的雜誌。我想,這可能也是歐洲的現象吧!

我們總是去看一個編舞家個人的創作演變到什麼程度,或一個舞者是否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由此,進一步論斷,藝術技巧與個人特質是否已經融合為一了?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在劇院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像這樣的表演我已看過不下十五次了,他們為什麼還做這種表演?」可是這是藝術家必經的過程啊!他們可能還在累積舞台經驗,總是要嘗試做做看才能從中洗練、成長,而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所以,我們應該把它當做是藝術來看。

從舊金山看歐洲的長處

您如何決定每期雜誌的專題題目?

專題題目通常是看作家們的提案。譬如,有寫作者提到:「你聽說了嗎?在舊金山,兩百多個表演團體正因為承租問題而被迫離開他們的劇院。」對此,我可以只做個小筆記,也可以馬上否決掉它,或者,我眞的就要這份報導,並進一步地去問,詳細的情形怎麼樣?到底是哪些「頭殼壞掉」的人在搞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這些都是基本的新聞工作中平常必備的「行頭」,以便去深入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這是我們所謂的地方性報導,也是許多人對我們一直不滿的一點,因為他們認為,異國情調太過濃厚。其實不然,就以舊金山這件事為例吧!很多團體面臨失去劇院的危機,當事人從中便得到一個重要的教訓,即「舞團/劇團應該買下劇院」。這在亞洲及歐洲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典範。為什麼要承租呢?用買的不一定就貴更多,更重要的是,不會受到這樣任人宰割的命運。而我認為這是個挺有意思也頗為令人訝異的切入方式,從舊金山去看歐洲的長處。

貴雜誌是否也做年度企畫,譬如説,以各大洲分區的系列專題?

我們的年度企畫都是以人為導向,像上次我們的「與身體對話」便是一個系列,清楚地介紹了與此相關的藝術家,以及他們正在嘗試發展的新的舞蹈語言。目前,我們則把焦點集中在舞者身上。至於區域性的系列報導並不屬於我們想做的項目之一,因為我覺得,這不但沒有任何的學習效應,也沒有什麼令人驚奇之處。

貴雜誌在德國及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如何?

我們是世界第三大的舞蹈雜誌。第一大是《中國舞蹈》China Dance,其地位實在遙不可及。再來,是美國舞蹈雜誌,接下來,才是《芭蕾-舞蹈》。其實,在法國及義大利也有很不錯的舞蹈雜誌,而很德國的《戲劇舞蹈》Tanz Drama以介紹德國表現主義舞蹈(Ausdruckstanz)的發展為主,在專業領域中的影響力不小,很値得閱讀。不過,因為我們每期都會出德文版跟英文版,相較之下,自然能夠吸收到比較多的讀者。

那麼,大部分讀者的背景為何?

這我實在不清楚,我們的讀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長期訂戶。我想,他們當中大部分的人,多多少少對舞蹈都有職業或業餘上的關聯吧!

貴雜誌社除了雜誌外,還有其他的出版品或促銷活動嗎?

我們每年都會出版年鑑,至於促銷活動,通常先要問的是:「應該在那裡促銷?」我想也許在六月到八月的時候,我們會以舞蹈進修為重點,目標明確地去問「哪裡可以進修深造?哪個學校比較好,以及好在哪裡?」就很實用的資訊去探知,到底可以去哪理學跳舞?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吸收更多年輕的讀者。

 

文字|林冠吾  特約採訪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