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舞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堅守藝術話語權,回應世界變動──專訪聚合舞製作團隊羅芳芸X陳成婷
若以疫情作為分水嶺,全球藝術的發展正隨著疫後各國文化政策的走向開啟新紀元,連帶著牽動了藝術家與團隊的創作思考,以及作品在全球巡演移動、網絡連結的策略佈局。而以德國、台灣兩地為核心,長期與歐陸藝術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的「聚合舞製作團隊」(Polymer DMT),正處於全球趨勢變動的體感第一排。
-
焦點專題 Focus
在危機中堅持想像:德國劇場如何面對文化預算縮減
自19世紀以來,德國劇場制度便以穩定的公共資源配置與多層級補助架構著稱,支撐起從城市劇場到獨立團體的豐沛生態。這套建立於「文化作為公共責任」之上的體系,過去數十年幾乎未曾動搖。然而,隨著2023年起軍事支出上升與聯邦預算收緊,各地文化預算接連縮減,儘管補助結構尚未全面崩解,現場已可見策略調整與資源重分配的跡象。 本專題的前兩篇報導已探討德國的補助制度與獨立劇場現況,本文則專訪德勒斯登赫勒勞歐洲藝術中心(HELLERAU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Arts,以下簡稱赫勒勞)的節目部經理安德烈.夏倫貝格(Andr Schallenberg),分享他對制度變化與劇場公共角色的觀察,也探討赫勒勞作為同時具備歷史背景、國際策展能量與社區實踐的場館,如何在資源受限下重新校準策略、重構合作關係。 預算緊縮的當下:不均勻、尚未全面浮現的風暴 受訪之時,夏倫貝格表示預算縮減目前仍是個敏感議題,並且牽涉多個層面。就他的觀察而言,由於預算縮減才剛開始實施,影響程度尚未明朗。因文化預算因德國聯邦制而由城市與邦政府主導,不同劇場面臨截然不同的處境。例如漢堡目前幾乎未受影響,但德勒斯登的州立劇院已宣布終止支持歐洲新銳劇場導演的年度展演平台「快轉戲劇節」(Fast Forward Festival),成為首波可見的削減徵兆之一。 另一個層面則是由於全球通貨膨脹,預算限制迫使愈來愈多場館將節目製作預算轉向應付基礎營運開銷。夏倫貝格說明,「比如在德勒斯登,文化預算的總額其實比前一年略高,但我們必須花更多錢支付能源與人力支出,能留給創作的資源自然就變少了。」這樣的緊縮並不完全是單一政治因素,而是由於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公共支出,戰爭所帶來的難民安置需求,以及各級政府為填補財政缺口所做的結構調整,皆影響了文化部門的資源流向。 儘管整體崩解尚未出現,但基層文化機構已開始感受到壓力。未來隨著各地政府持續調整財政優先順序,劇場營運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面對劇場寒冬 尋找展現創意的生存法則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劇院關閉,製作腰斬,劇場藝術家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突破難關、繼續產出作品?兩位旅居德國的創作者樊怡君與羅芳芸在如此困境中分別完成了舞作《MUDRA》與紀錄式劇場作品《Home away from home》,她們突破了那些難關?又得到了那些支援?作了多少妥協的同時又發現了怎樣的視角?
-
ARTalks
設計作為表演
近十年來,國際劇場設計圈有個熱門概念「Design as Performance」(設計作為表演)把設計當作是表演的一環,而不僅僅是「成就」表演,《Better Life?》是我所見過,把此概念發揮得最好的台灣作品。要把一個人的生命製成「體驗」談何容易,而《Better Life?》的製作與設計概念成就了這一切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一
聚合舞《未解,懸》 從身分切入生命的未解
在德國成立的跨國創作團體「聚合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下,展開為期三年的「反向串連 德國台灣國際共製計畫身分」,首部曲《未解,懸》將在十月下旬上演。創作計畫探討身分與文化認同,首部曲《未解,懸》綜合了聯合創作者羅芳芸、陳成婷、鍾志文的家族故事,以聚合體一貫的工作方法坦承、交換、想像,在回憶中檢視自己的身分,從他人眼光去理解自我如何被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