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地方創生

相關文章 7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早一點知道就好了的返鄉/移居10個TIPS

    返鄉跟移居不同。返鄉通常有家人支持,舊態等待復萌,一切重新;移居則是到一地打造新家,新闢陌土,沒有舊雨只有新知,一面如舊。 當大家談到生活舒適,很多時候仍先以「去台北快不快」作衡量標準,站在國境之南大喊「我去他媽的台北」搭高鐵衝回台北速度快到下車都還來得及聽到回音,一路確認限動幾條回覆幾顆愛心。最終,整座島都成了台北的延伸,台北市以外都叫「偏」,台灣島以外都叫「離」。 只要仍抱著從台北看台灣的心,任何移居返鄉建議參考就好。

    文字|陶維均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是離城歸鄉的社造先驅。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風土正在轉變,千禧青年離城歸鄉的生活選擇

    這幾年,總有些我們認識的青年朋友,離開都會移居鄉鎮,可能創業、可能繼承家業,展開新生活。離城歸鄉的青年,為鄉鎮帶來重生的希望,也為都市人創造了鄉村生活的美好想像。 日本在1990年代出現青年離城歸鄉現象,媒體創造了新名詞,描述3種移居型態:從都市移往鄉村的「I-TURN」、從鄉村離家再返家的「U-TURN」,從鄉村離家入城、再移居另一個鄉村的「J-TURN」。2015年日本推動「地方創生」,以政策支持青年歸鄉,為人口減少、產業蕭條、社會結構瓦解的鄉村創造生機。 1990年代的青年離城歸鄉潮 台灣在2019年推出「地方創生」政策,同樣支持青年返鄉;但1990年代興起的地方文史復興運動、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曾經號召了一批青年離城歸鄉。 任職媒體的謝敏政,1994年帶著太太離開台北、回到家鄉嘉義縣東石鄉,成立「船仔頭藝術村文教基金會」;1996年,「船仔頭的呼喚」全國文藝季活動躍上媒體,成為社造的著名案例。雲林人廖嘉展1993年離開台北、出任嘉義縣新港鄉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後來出版《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記錄他在新港的工作。1996年廖嘉展和太太顏新珠再移居埔里,創辦「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展開大埔里社區20多年的社造故事。 建築師黃聲遠是另一種離城歸鄉的典型。1993年自美國深造歸來,在宜蘭創辦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此後大部分建築作品都在宜蘭。他的夫人、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喜歡居住宜蘭的生活,30年前從台北移居宜蘭、任職宜蘭文化中心,成為國際童玩藝術節成功創辦的主要執行者。

    文字|于國華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老調新聲工作坊。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2019年,行政院宣示當年為「地方創生元年」,並推出地方創生相關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面向,便是推展移居、返鄉於地方,期望創造更多的青年們在台灣各地實踐,藉由新世代的創意、創新、創業,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相關的政策推動至今,開始廣泛於全台各地建立「青年培力工作站」,並集結各部會推展地方創生工作。 若有心想要投入地方創生工作,或想嘗試移居的創作者、創意者們,本文也介紹兩處有別以往駐村的單位,可以讓大家藉由駐村試行。

    文字|楊富民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近年,青年返鄉╱移居或投入在地產業復興的浪潮,讓「為什麼回家?」及「回家做了些什麼?」成了被廣泛討論與關注的焦點。為了自由、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感覺山就在身旁、為了家人或也沒有太偉大的理由,只是單純想回家。或許回家╱移居的理由各異,路徑也大不相同,但這群「返鄉青年」都抵達了一個喜歡的地方,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造了自己的家。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嘗試從不同的地方座標出發,追蹤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們在返鄉╱移居的旅程中所遭遇的幸福與挑戰,看各地風土如何造就藝術與家的千姿百態;而藝術的影響,又是如何銘刻於地方紋理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觀看近年成為顯學的地方藝術節,並從花蓮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彰化鹿港今秋藝術節從無到有的開辦歷程,掌握深入「產地」的鋩角(m-kak)與祕訣;並藉由楊富民、林昆穎的對談,嘗試梳理藝術╱家╱地方的糾纏關係,從中探詢新想法、新作法、新協作模式的可能性,期盼未來更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見更多美好的風景。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文字|王亭懿、黃馨儀、張慧慧、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文字|陶維均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我就是回來闖的 座標:菲律賓花蓮 Jim,30-35歲,選物店老闆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大學開始做國際志工,退伍到非營利組織上班,做青年培力也透過平台擁有和世界夥伴交流的機會,我選了有點像老家花蓮的宿霧,渡過6年菲律賓台灣兩地居的生活,直到疫情爆發才回花蓮,把阿公過世留下老宅再利用,開一間南北雜貨選物店。 我人生規劃是30歲前探索,30歲後穩定。有些長輩質疑我怎麼不出去闖?其實我就是回來闖的。40歲後或許會移民去其他國家,而這10年就要在花蓮累積移居的經濟基礎。我還在摸索返鄉路怎走,但成年之後返鄉像過客,現在終於好好認識家鄉也很棒。 想把專業回饋家鄉 座標:台南花蓮 Sean,25-30歲,研究生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媽是台北人,台北、花蓮我都住過,不習慣台北的快節奏,我選節奏相對慢的台南讀大學。畢業拿到3縣市職缺,我不滿意台南給我的工作待遇,北、花工作性質類似,我決定返鄉,喜歡近山親海之外,住家裡能存更多錢。 花蓮局限的就業市場把人往外推,幾乎只剩國營企業或軍公教,而我的解決方案是考本地研究所進修。心理諮商的工作場域彈性,醫院、社區、公部門合作或自己開業都行。無論選哪個,我就是想把專業回饋家鄉,即使去離花蓮市區很遠的玉里工作也可以,花蓮始終是我的優先順位。 我不覺得會一直留在這 座標:中國花蓮 Hsiang,40-45歲,影視製片</

    文字|陶維均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

  • 首爾

    室內口罩解禁,觀眾雖回流仍顯不安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